疑能促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实践
2022-11-16郑玉娇
☉郑玉娇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就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勇于提问题,越善于提问题,学习提高就越大。追问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诱导学生在学习上勇于追问,以便让学生在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思想火花,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训练和提升学生问题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指导,探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意义,研究各种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促使学生高效学习[1]。
一、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意义
问题是人前进的阶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总是会遇到问题点,而部分学生却不善于提出问题,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只有经过不断追问才能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鼓励学生独立练习。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我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了“启发式”教学有效进行[2]。
(二)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思维也是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只学习而不思维会使学习者更加茫然且获益甚微。所以,学习和思维只有相结合才可以更好地消化知识。“学”与“思”之间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他们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持续地学习,持续地探索,持续地质疑才能持续地提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想出一切办法解决,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每一个人学习进程中是离不开的,提高提问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和总结。
学生的提问并不是局限于对老师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学生对自己不明的地方,通过思考与总结,质疑问题,从而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因此,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习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对知识反思和总结打下良好的基础[3]。学生在反思和总结过程中,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对问题再创新、再发现,促使学生有了新的领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提高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只有当学生的问题能力增强了,才会更大胆地质疑。而怀疑也是思索的前提,学生就在怀疑的推动下,找到了问题,也提出了问题。喜欢问题的学生可以确定他一定动了脑筋,这正是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之间的根本问题。所以,要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得引导学生更多的质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并持续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使学生形成了“问中学、学中问”的好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排除学生提出质疑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发现问题,提高提问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思考能力有限,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不敢于提出质疑。学生不敢提问,只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习,不利于问题的创新和发现。因此,教师可以制造一些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例如,以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可以讲解这样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壮壮一家两个大人和壮壮一起去海洋世界玩,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用20元钱买票,够吗?让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在学生读题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所列的式子,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式子2×8+5=21元,所以不够。学生没有其他回答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者对这道题有没有什么疑问,教师充满友善的语气,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质疑,消除心理障碍。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先用20元买了壮壮的票,再看看剩下的钱够不够买爸爸妈妈两人的票?”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能对学生说类似“哎呀,这个问题不是一样的吗?”“这样算起来太麻烦。”等影响学生继续提问的心理,应该耐心地讲解:可以这样做的,先减去壮壮的钱,再看剩下的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可不可以先用20元买爸爸妈妈两人的票,再看剩下的钱够不够买壮壮的票?”。这时,教师也不要说“哎呀!这不是跟刚才一样的解法吗?”等影响学生积极提问心情的话语,应该表扬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创新想法,鼓励学生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提出来。这样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就不再畏怯,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提出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以上案例表明,消除心理障碍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关键,只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研究知识,高质量获得知识,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4]。
(二)小组合作讨论,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当小组讨论出现不一致的看法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当然,在进行小组划分时,教师也要注意合理分配组员,尽可能地使学生都参与讨论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每个小组都形成讨论氛围,每个小组都有知识储备能手,促使每一个组员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的《圆的周长》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四个人形成一组而坐,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等物品。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校有一个圆形水池,为了安全起见,准备沿着水池围一圈不锈钢护栏,需要多长的护栏呢?你们可以帮忙处理好这种问题吗?请大家利用手边的工具,小组讨论一下周长的计算方法吧。”。学生听后马上忙了起来,试着用不同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讨当中。过了片刻,由各组代表进行陈述。A小组代表抢先说明:“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这样就能测量出它的周长了。”教师肯定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有学生提出:“学校的圆形水池这么大,怎么滚动呢?”学生们进入了沉思中。接着,B小组的代表们得意地讲述起了自己小组的经验:“我们小组觉得可以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这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大家听后,都认为这个办法不错,B组同学脸上一片灿烂。停顿片刻,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这个办法是通用的吗?一番思考后,有学生提出:“有些圆比较大的时候,无法用绳子围起来,这时不能用B组的方法了。”同学们听后,觉得也有道理,再次陷入沉思中。这时,C组的学生兴奋地说:“将圆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测量出每一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这个方法很有创意,但也有局限性。学生对圆的周长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通过观察、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以上案例表明,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不断提出疑问,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求知欲,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提问能力。
(三)营造疑问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氛围。而课堂的氛围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师生融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学生积极发问,积极思考,不断地与老师产生思维火花,加深理解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
例如,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为例,为了营造疑问的氛围,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如果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可以吗?”“为什么是圆的就行?”学生听后,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讨论起来。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圆滚起来比较稳?其他的滚起来颠簸起伏,不利于行车的安全。”学生听后,纷纷觉得有道理。教师表扬了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又提出问题:“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学生再次沉入思考中,有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车轮各个点到轴承中心的距离都相等吗?”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课件图片,发现车轮上各个点到中心位置的距离都相等的,所以走起来才这么稳定。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获取了成功的喜悦。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这个相等距离这么特殊,是不是圆的什么关键地方?”教师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之后引领学生认识圆。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问和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教会学生质疑方法,把有价值的提问提出来,通过不断的思维过程,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创设游戏教学,激发学生质疑提问
小学生天性比较好玩,对于新奇事物、有趣活动比较感兴趣。小学数学课堂引入有趣活动,能改变学生因长期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产生的困意,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很多游戏环节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玩游戏,会深刻领悟知识,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质疑提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教学,让学生“玩中乐,乐中学”,不断地质疑、分析,体验生活中数学乐趣。
例如,以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举牌子游戏,说到鸡、兔的头数时,让代表鸡和兔的学生各举一张牌子,学生通过玩游戏,观察游戏,发现问题:“鸡的头数和兔的头数与总数存在着什么数量关系?”分析得知,鸡的头数等于总数减去兔的头数。根据这个结论,教师也提问:“怎样设未知数?”学生认真思考,可以设鸡的头数为x,那么兔的头数就等于总头数减去x。教师再和学生玩举脚的游戏,代表鸡的举两张牌子,代表兔子的举四张牌子,学生通过玩游戏,观察游戏,提出:“鸡的脚数怎么表示?兔子呢?”“鸡的脚数和兔子脚数加起来又等于什么呢?”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同伴讨论,分别得出了答案。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游戏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分析疑问,逐步地解决了问题。在此过程,创设游戏教学主要让学生直观知识,领悟知识,容易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提问,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提问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诱导学生质疑活动,能促进学生敢于提问,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注重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是否存在有疑问却不敢问的现象,从而及时地改善,让学生敢于提问,提高提问能力,使其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保证数学学习整体水平和教学的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影响着学生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究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只有这样,方可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