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当有通识之美

2022-11-16黄友芹

初中生世界 2022年36期
关键词:通识建构学科

■黄友芹

通,意为通达、没有障碍,亦指了解、懂得,或是精通某一方面的人;识,则是知道之意,记住所知道的道理,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识与专才相对,一般指对各方面知识都有不同程度了解的渊博之人。

中国通识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学记》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则是《论衡》之灼见。古人认为,惟博学多识,方融会贯通、出神入化。钱穆先生最先提出“通识”这一观点:“智识贵能汇通。”

古有孔圣人,在治国理政、哲学思想和教书育人方面贡献突出。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优秀诗人。因此,他能以独特的感性体认世界,以审美的目光审视人生,用浪漫的方式表达哲思。今有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主张“硕学为师”。她指出,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基本功要扎实,眼界要宽,要多读书,读古今中外的文论著作。

放眼世界,不少教育大家皆为通才。“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内容涵盖道德建构、美学概论和逻辑学知识等。被称为“纯教育家”的夸美纽斯,学习履历非常丰富。他攻读了哲学、神学、古代经典著作、人文主义思想和新兴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来从事教育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通识,会带来认知的辽阔、襟怀的宽广和思想的深邃。关注个人与社会、文明与文化、经济与发展,了解科学技术前沿。辽阔的视野会让教师建构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确立更为完备的价值观念,凝练更为精练的分析方法;会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思考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风格。

当前,通识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竞争力。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旨在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师要用更加宽广的知识,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性思考、研判思维和辨别价值的能力提升。不同学科间,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清晰界限,打破壁垒、学科交叉和门类融合是大势所趋。教师既需要在某一学科领域精耕细作,又需要了解人文、社会和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教师通识有哪些途径呢?最便捷的方式,是通过庞杂阅读认识无限世界。既要在阅读中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又要保持独立的自我。基本常识之书可反复读,学术性很强的专著可浏览,甚至可以看电影、读时评和小说。教师还可学历提升,可游学访问,可听名家讲座,可跟岗交流,可与伙伴共进。AI时代,教师更当主动提升信息素养,提升自己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的胜任力。

新时代呼唤教师的通识之美。唯有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具有教育情怀、有厚实学养的综合性人才,方能在教育改革、教育强国的洪流中,确立自己应有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通识建构学科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