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回首再谈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2022-11-16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225399
周 炼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225399)
距离第三届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结束已有三年时间,第四届比赛则在2021年末打响.泰州市教研室为选拔参加省赛的三名选手在2021年10月18日、19日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泰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让参赛选手更好地了解省赛流程,提前进入紧张的备赛状态,市教研员让笔者给参赛选手作一次赛前培训.笔者曾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在第三届江苏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过一等奖,并在模拟上课这一分值占比最大的环节取得小组第一的成绩,如今再次回忆起当年比赛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笔者以给新一届选手培训的相关内容为写作动机,结合赛后个人发展与磨练重新审视那段“痛苦”却“幸福”的时光,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以期与所有青年教师共勉.
1 关于如何备赛基本功的思考
若将“基本功”一词拆解开便是“基本”和“工(功)力”.何为“基本”?基本即必备,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必须具备的东西.何为“功力”?泛指功夫和力量,是在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也可以说是个体通过学习与训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虽不是教育专家,但曾经以一个参赛者的身份经历了选拔、备赛、参赛以及赛后发展等全过程,对“基本”与“功力”二词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并对如何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了相关思考,以下从三个方面针对如何备赛展开阐述.
1.1 练外显之功:硬技能的训练
硬技能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与知识,是完成职业活动的基本“功力”,一般可以通过外部训练获得提升.教师职业有很多通用的硬技能,如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方自如的教态、清晰流畅的谈吐、PPT的制作、现代化智能交互白板的使用等.若按学科划分,各学科也会有代表各自学科特色的硬技能,如数学学科需要具备扎实的解题能力与作图功底,熟练掌握几何画板、GeoGebra等数学软件以及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在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笔试的解题部分、粉笔字、课件制作、模拟上课等环节都体现出了对硬技能的考查.
那么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自身的硬技能呢?笔者给出以下几种方案.比如可以在上完课后将自己的板书拍下来,通过照片分析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粉笔字书写是否工整、所画图形是否美观,并思考如何改进.这项训练可以长期进行,坚持下去,各项硬技能都会有质的提升.再比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手机拍摄课堂实录,通过视频纠正自己不恰当的教态、站姿、语言表达等.此外,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数学软件、教学媒介也在持续更新换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新媒体,同时也要及时学习新技能,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与变革.若是在比赛前夕,最好做一些系统的集中训练,如每天写几页正楷字、对着镜子演讲几分钟、写一份教学设计、制作一个几何画板/GeoGebra课件等,虽然硬技能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但赛前适当加大训练量,能强化“功力”的稳定性,降低出错的可能性,增强比赛的自信心[1].
1.2 蕴内隐之力:软实力的积淀
如果说硬技能是靠反复训练而逐渐练成的“外功”,那么软实力则是在阅读、学习、反思、熏陶中形成的某种教育观念与学科理解,是教师基本功的“内力”.软实力可以包含但是不限于以下这些方面:育人理念、教学方法、文化底蕴、辩证思维、组织能力等.它是教师外显行为的内在思想统一,是一个广而模糊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一名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主张的最原始形态.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即兴演讲、教学设计、笔试中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包括模拟上课时教师所呈现的个人风格与特色,均可将自身的软实力展现出来.
由于软实力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沉淀与积累,所以必然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这其中应该包含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类,数学史、数学名著等学科文化类,课程标准、教参、学术期刊等学科教育类的各种书籍;这些书籍既是教师软实力的固根之本,同时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当然这需要一些时间,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快速、高效提升软实力的方法——找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当今知名度较高的数学教育大咖,如李庾南、刘东升、卜以楼等,多从知网上下载他们的文章、教学案例并从中感悟大咖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风格与教学艺术,从开始“模仿”到“观念”内化,正是软实力不断积累的过程.除了“遥远”的偶像,还可以是“身边”的榜样,笔者在当年备赛期间,受市区教研员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市教研员对数学文化了解之广、对教学理解层次之深、对育人探索观念之新,都极大地激发了笔者的求知欲并生出真诚的崇拜之情,立誓要以此为目标要求自己.青年教师在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或讨教时,要多观察他们平时看什么书、有怎样的思维表达方式、看问题会从哪几个维度切入等,以榜样作为自己修炼“内力”的方向与动力,并逐步向新的高度迈进.
1.3 固实践之基:多课例的储备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上好课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那么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好课应该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好课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更注重因材施教,要设置有梯度的目标与期望,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一定是完美的,甚至是带有遗憾的、状况频发的,但能利用教育机智化解矛盾,变废为宝、转危为安便是一节好课理想的样子.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模拟上课与教学设计的评判一定是以“好课”为标准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多上“好课”、多储备“好课”案例,从而处变不惊地上战场呢?
从长远的角度看,好课的积累离不开多写、多听、多看.多写反思,反思课堂中的问题是自然还是生硬,反思活动设计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否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反思突发状况的产生是由于对教材与课标的解读不到位还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刻;多听建议,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年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机会请同行教师走进自己的课堂并让他们提出观点与建议,旨在从不同角度审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多看参考,如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具有权威性的杂志期刊等,了解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若比赛在即,迫于时间因素可以对教材中的课进行分类,确保每一种类型都有一份拿得出手、经得起推敲的设计方案,如按知识分类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按研究方法分类有:类比法、对比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按课型分类有: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活动课等.只有储备好丰富的课例,形成不同类型下相对成熟的教学路径,才能在仅有的4小时备课时间内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与创造,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2].
2 结合赛后个人发展谈对基本功大赛的再认识
2.1 拨开迷雾:颠覆了对数学教育的理解
在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之前,笔者对数学教育的理解相对浅薄,对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会解更多的题以争取更多的分,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反复操练上.在新授课中一般会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生成新知,接下来便让学生一头扎进“无穷无尽”的题海中,很少思考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入概念、如何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学习价值,更不要谈结合学生实际与时代特色深度解读教材并有所创新,将网上下载的课件拼拼凑凑便是一节课的大致流程.殊不知网上课件的质量参差不齐,里面有很多与教材、课标理念格格不入、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矛盾、与当下社会发展脱节的过时内容,甚至还有一些“伪情境”与“假探究”.这样教学或许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一定的分数,但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也无法从育人层面落实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预期.
在准备教学基本功大赛期间,笔者仔细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相关读物,在专家的指导下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是客观世界的抽象,是帮助人们认识、理解、表达现实世界中关系与规律的重要工具,与人类文明、自然科学、社会发展都息息相关.初中数学教育应该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是沟通现实与抽象的桥梁,致力于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与数学表达,紧跟时代步伐挖掘知识背后的现实意义与精神立意,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在初中阶段,学会解题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决不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应该建立在发展学生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基础之上,要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站在这样的角度,教师或许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表达一些,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更多一些,而不只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眼前的分数;应该尽可能地寻求教材背后的潜在育人意义与延伸价值,而不只是限于某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3]
2.2 柳暗花明:重构了职业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培训笔者需要给参赛选手示范模拟上课,不免回忆起三年前比赛的场景.当年模拟比赛的课题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章复习课,这是一节有别于传统课堂的后建构课,也是从那时起笔者第一次认识到知识整体建构的重要性.赛后一年左右,某一天笔者正要讲授《幂的运算》一章时,有位学生突然站起来对教材提出质疑:“为什么幂的运算跳过加减法直接研究乘除法?这不符合运算的一般规律啊?”这一问属实把我问住了.后来分析发现,这其中涉及幂与整式的从属关系,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整式的加减,而幂的加减就包含在内,自然可以直接从乘除开始研究.但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笔者对知识前建构的思考,试想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在每一章的开头就用一种“大框架”对整章的内容做一个前瞻与建构,这对改变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和刻板性是否有积极作用?能否减轻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呢?
有了想法后笔者便随即查阅相关资料,并将这些想法与思考写在备忘录里,像这样随时记录的习惯来源于获奖当天市教研员让笔者把比赛心得写成一篇文章.由于对教育写作一无所知,只能想到一个点就记下来,几天后才梳理成文,而那篇比赛心得正是笔者从教生涯里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当然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从那时起笔者才意识到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写.很多突如其来的灵感是细碎的、片面的,通过写作可以将它们整合、归纳、结构化、系统化,这是教师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学风格与教育主张逐步凝练的过程.后来恰好碰上江苏省教研室课题的申报,笔者把备忘录的内容稍作修改后尝试申报了课题“核心素养观照下章前导学课程的开发研究”并成功获得了立项,至今一直致力于研究章前导学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在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两本书后尝试从“大观念”的全新角度展开进一步研究,目前已撰写相关论文8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若三年前没有这场比赛,或许今天与三年前的某一天一样,我正与学生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奋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缺乏创造性的机械运作、不断重复是否会将属于青年教师特有的激情逐渐消耗殆尽呢?对学生来说是否也与当下的教育改革趋势渐行渐远呢?至少在经历基本功大赛的磨练后笔者开始意识到做一名教研型教师的重要性.这里的“教研型”并非重理论轻实践,而是带着思考、指向素养、形成主张地去实践,是一种更有创造性、更能实现教师自我价值、也更有利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实践.当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更远大的追求后,其浑身散发出的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自然也会感染到学生,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最好示范.
3 基本功大赛的举办对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价值探寻
3.1 引起青年教师对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重视
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的主力军,也是承载着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中坚力量,教学基本功大赛之所以冠名“青年”二字,正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国青年教师个人素养提升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的关注.迫于种种现实因素,不可能让所有青年教师都登上省教学基本功大赛的赛场,每届也仅有3人能代表各自的城市出战,但若不只关注比赛结果,而是回看这场大型赛事的举办过程,实质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初衷.因为这场赛事经历了从校级到区级再到市级最后才到省级的层层选拔,每一轮都有客观的评分细则作为打分依据,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几乎给了每一位青年教师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与平台.
那么若是在这场大型试炼中被淘汰了,教师会如何面对比赛结果呢?笔者询问过同期竞技的几位选手,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预想,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统一的:或许会有一点点失落,但这种失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形成一种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怕教不好学生的自我忧患意识,是一种职业发展的自律倾向.有人认为:教学基本功大赛将一种整体素养分为如此具体的项目并用细化的分值来评价教师真的好吗?笔者认为教学本来就是一项专业技能,虽不能否认个人情感、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就从“基本功”层面来说大赛的意义是深远的,能让参与赛事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完善.大赛规则表明40周岁以下的教师可以无限次参加,而一个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一个骨干型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的黄金时期不就是这十几年吗?与其说这是一个令所有青年教师都向往并渴望取得成功的修罗场,不如说是一把无形的戒尺与教鞭,时刻要求着青年教师不断追求自我进步与突破,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以迎接更大的挑战.
3.2 帮助青年教师在磨练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立足“基本”二字,关注的是教师的基础教育知识与基本教育技能.但若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这场比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成长的起点,或者用比较文艺的话说是“梦开始的地方”呢?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教师始于基本但不止于基本,“厚积”基本功正是为了时机成熟、能量集聚后的“薄发”.现在若以教育家的要求来培养一名骨干教师,那么关键词一定不会是基本二字,取而代之的是育人理念、教育主张、教学思想等更加“高大上”的职业追求,这二者之间看似相差甚远,实则关系密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模仿到创造,从观点内化到提出主张,不正是一个新手型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从基本到卓越逐步迈进的过程吗?
青年教师只是一种教师群体的阶段性称谓,总有一天青年教师也会成长为骨干教师,其中也一定会不断涌现出能引领教育思潮的业界大咖,并成为新一代青年教师的榜样,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正是加速青年教师向名师进化的助推器.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老教师”意味着经验丰富、功底扎实,比青年教师更加专业、可靠,这一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龄的增加、实践的积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素养也会随之提升,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越好.基本功大赛的举办正是关注到提升基本功素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事实也证明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教师培训体系与评价模式的逐步完善,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青年教师入职的前几年就以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基本功培训与考核体系对所有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那么青年教师的基本功水平就能尽快、普遍地达到一定的水准,有了“基本”的“功力”后,才会有创造、质疑、改革等更高价值追求的可能.从更加长远的意义上看,重视基本功甚至可以尽快地树立起一批具有标杆性质的中青年教育家型教师,以此激发更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将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培养成实践型与科研型的双重人才,在实现教师个人职业理想的同时也让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让中国成为世界教育强国,让每一位中国青年教师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