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以“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为例
2022-11-16王禹桐孔德宏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650500
王禹桐 孔德宏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650500)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值得注意的是,微课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片段,也不仅仅是录制教师讲解知识点的视频,由于缺乏实际课堂的互动环节,微课设计更需要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
2021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华文”全国师范生数学学科教学能力线上测试与展示交流活动采取“线下微课设计+线上直播教学”的方式进行.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在微课设计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借助物理情境创设问题,利用问题串帮助分析问题,将物理情境抽象为数学问题,再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层层递进,最后以解决问题为终点.
1 教学内容及目标分析
1.1 内容分析
本次微课内容为“抛物线的光学性质”,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的阅读与思考部分,属于数学拓展课程.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锥曲线、导数等相关知识,并且结合实例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光学性质,熟悉“问题导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这一教学流程,为本节课学习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1.2 教学目标
(1)掌握并证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2)通过观察、分析、探究等学习方式,经历将手电筒射出平行光线这一物理情境抽象为数学命题的过程,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3)从问题抽象再到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问题导入
一个小电珠的光线是向四周发散的,将小电珠放入到手电筒后,发散的光线变成了一段明亮的平行光束.
问题1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
经过观察发现,手电筒前端是一个旋转抛物面,即由抛物线绕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曲面.
追问 同学们能否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抛物线的知识解释该现象?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2.2 分析问题
问题1 要研究这一物理情境,能否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学习过程将它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呢?
讨论 忽略物体的大小、质地、薄厚,近似认为手电筒前端是一个旋转抛物镜面,小电珠也近似为一个点光源,光线的传播路径用直线代替.
问题2 要研究这一空间问题,能否将它转化为一个平面问题?
讨论 作一个经过小电珠及旋转抛物镜面顶点的轴截面,与旋转抛物面相交的曲线即为抛物线,这样我们就只需研究在该平面内的抛物线的性质即可.
问题3 初中物理里,光线被光滑的平直镜面反射的实验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线如何被这里的“曲线”镜面所反射?
问题4 如何证明这个命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转图形、空间转平面,再到“翻译”反射这一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命题.抽象过程中运用了“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
2.3 解决问题
证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既要有通性通法的教学,也要有能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本次教学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从不同方向出发,对命题进行了完备的证明.
作出抛物线上任一点P处的切线l,证明:PM平行于x轴(图1).
图1
问题1 已知∠1=∠2,如何证明射线PM平行于x轴?
问题2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一命题?
追问 不借助坐标系,又该如何证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设计意图学生对坐标法的过程较为熟悉,因此用坐标的方法,即设点设线,列方程,算线段长度或算向量夹角等较为常规的方法来证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是更容易接受的.讲解证明思路后(结合思维导图),再呈现具体步骤即可.微课中也呈现了另外几种坐标解法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
材料 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用“漂亮的几何法”证明了“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其证明首先承认PM平行于x轴,目的在于证明l确为切线.巧妙之处在于他发现有一条直线可以近似代替入射点附近的曲线,其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此直线即为外角平分线,因此用外角平分线来作为已知条件,突破难点(图2).
图2
问题1 要证l为切线,等价于证明什么?
预设回答:即证明直线l与抛物线E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问题2 再取l上除P以外的任意点Q,它能不能在E上呢?
问题3 点Q不能在E上,也即点Q到焦点的距离不等于点Q到准线的距离.此时,已知的是角的条件,我们要解决的是距离的问题,能否将距离的问题转化为角的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坐标的方法证明命题具有普遍性.通过学习数学家的证明思路,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几何法证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是一个难点,在微课演示中结合“问题串”“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难点逐一突破,证明过程自然呈现,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提高其数学思维.
2.4 性质应用
例题已知抛物线E:y2=2px内有一点A(a,b),一光线从点A平行于x轴射出,经过抛物线镜面反射两次,设两次的反射点分别为B,C,当BC最短时,求b的值.[2]
问题1b是什么?
预设回答:它是A的纵坐标,也是B的纵坐标.
问题2 移动点A,直线BC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不变性?
预设回答:BC恒过定点.
问题3 该定点是哪个点?
问题4 为什么是焦点?
问题5 什么时候焦点弦最短?
展示阿基米德烧敌船、“天眼”雷达、太阳灶等例子,说明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分析例题,利于学生理解、分析问题,通过例题的讲解能更深刻地理解“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以及如何运用它解决数学问题.再结合小故事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2.5 总结
对本节课的总结如图3.
图3
说明本节课将生活实际情境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研究了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及其证明,并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数学问题.今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也可以类比此次分析过程来完成.整个过程体现了“以直代曲”“数形结合”等思想,进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学科核心素养,也让学生更加熟悉数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3 教学反思
情境和问题构成了教学过程的驱动系统.[3]对于情境设计,本节微课通过探究手电筒发出平行光这一实验作为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清楚明确地指向了所要研究的数学对象本质,基本达到情境设计的要求.但仍然存在不足,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中,没有再用到这一情境,由此可见该情境设计并未贯穿教学始终,值得再思考和改进.
问题驱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的设置逐步探索,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驱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串的设计要满足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指向明确、衔接性强三个原则.微课由于其自身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问题,如果在微课教学中仍然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若能科学有效地使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