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20条”背景下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022-11-16周明君
周明君
(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高邮 225600)
1 “职教20条”实施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步伐已经迈进新时代,传统产业结构已迭代升级,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市场中专业技工人才的缺乏,中职学校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2015年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新的政策引导下,职业学校通过多年的改革,整体教研能力有所提升,每年都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大量专业人才。但是,横向比较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我国的中职学校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上,仍有一定差距,且国家相关标准有待完善,应通过教学改革助力中职学校办学和育人水平的提升,进而为人才市场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本文根据“职教20条”研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探索和分析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逐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亟待改善之处。
2.1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模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革创新背景下的多元化人才需求,职业学校施行的传统理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环节,向学生被动地传授知识,与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并不匹配。所以,中职学校应紧随社会发展步伐,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强化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国内大多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项目无法实现,导致优秀技能型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2.2 授课方式守旧、教学手段单一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为教材、评测学生学业水平的关键依据就是考核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国内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当前仍采用传统“三段式”的课堂讲授方法来教授具有较强实操类特点的课程,即分别开展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及生产实践教学,三者并未实现贯穿融通。职业学校教师施行被动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1)经费投入不足,国家没有给予职业学校大力扶持,仍比较缺乏开展实验实训的硬件设备;2)教师没有形成对教学方法的正确认识,认为将知识系统全面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才能获取掌握更多知识,而教师没有开展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师仅观察到教育表象,没有深刻认识创新优化教学模式是教师启发智慧积极创新的根本表现。
2.3 专业课程设置难以符合岗位要求
数字化技术当前并未深入贯穿到数控专业课程体系中,中职学校仅设置了计算机绘图、机械CAM等课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全面融合虚拟仿真、设计建模等数字化技术,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难以通过现行课程体系良好满足,人才的专业能力难以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学习的CAD、CAE等数字化教学内容并未良好地整合与三维数字化设计关联,不同技术单元间结合效果不佳,没有形成清晰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涉及如何将计算机软件相关功能综合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内容与具体实践,学生不具备优良的实践应用及数字化设计能力、跨专业技术融合能力,这就要求必须重构课程与教学流程。
2.4 缺少“双师型”教师
难度高、实践性强是开设数控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渊博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操作设备的技能等。所以,在课程教授前,教师应强化学习与培养,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都缺少既历过一线生产岗位锻炼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实际教学工作中,甚至会出现教师先学习后教学的情况。与此同时,职业学校缺乏资金扶持,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受制于设备支撑,使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相对欠缺。
2.5 实习评价机制落后
中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对行业发展、专业要求形成清晰认识,作出更为正确的择业、就业选择。然而,诸多职业学校教师往往根据学生提交的总结与周报来考核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参照学生提交总结与周报内的自我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评语,校内指教老师给出综合成绩评定。但是学生顶岗实习表现难以根据企业导师评语、学生自我评价而客观真实考核,无法了解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后提升自身技术技能的水平。
3 构建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议
为了达到提升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技术水平的目的,中职学校可以从引入专业管理人才、高水平师资和工厂一线技术人员,促进三方商定核心课程标准[1]。在学生培养上,中职学校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例,主要是适度扩充数学、外语、管理基础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是加强数控专业技能培养,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3.1 精准确定办学定位
近些年,职业学校提倡“办学定位明确”,因此,定位“模糊”的中职学校参照“职教20条”进行分析和定位。
1)确认办学的“职业性”。职业性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打造、教学模式改善、课程安排、人才培养等要符合职业学校的特征。
2)找准办学的“方位性”。“职教20条”中提出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要指向当前社会经济格局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即以未来科技水平和人才缺口为导向。
3)明确办学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指中职教学和产业结合程度,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模式改善和高水平人才打造等问题上,坚持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便于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能到一线生产车间进行实操。
4)严格办学的“标准性”。中职学校要严格遵循我国职教教学标准开展教学。还未建立相关标准的学校,应加快建设步伐。
3.2 加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一直沿袭普通教育的做法,每年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这些刚毕业的中职教师虽然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但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横向比较,欧美国家对教师工作年限有严格限制,一般是最低5年,我国则是毕业前参加3个月的企业实践,而“职教20条”强调工作年限为3年[2]。不仅如此,中职课程标准还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需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2)需达到全日制学校本科以上学历;3)专业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
“职教20条”背景下,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新模式要求,中职学校应对教师培养进行系统规划,招聘新教师时,应注重其企业工作年限是否在3年以上,对于现有教师应提升培训水平和频次。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学模式。其次,合理改进职称评价体系,从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转为理论教学、实操教学和文章发表情况并重的评价体系。最后,将教师实训计划和教师轮训制度落地执行,从而完善“双师型”模式下的教师梯队。
3.3 与企业深入合作协同育人
为快速发展数控技术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中职毕业生专业水平,中职学校可以考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而实行个性化的培育模式,提升人才培育的有效性。中职学校可与当地大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打造、完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时,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使课程更具实用性;可以引入“课程链”概念,链接数控、政府和创业基地等资源;还可以打造“双创课程”,贯通创新、通识、专业和创业等模块,在通识课堂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专业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学校、研发、产业和应用相互作用、共同前进。
3.4 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工作任务导向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在培育数控专业学生过程中,需要以岗位要求来进行规划,并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以满足工作岗位职责需求[3]。在打造课程体系时,应以实操应用技术为核心建立框架,目的是培育出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中职数控毕业生,课程设置要做到重点课程与实操相结合,岗位需求与相应能力培育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培育职校生解决问题的实战思维为导向,在真实工厂条件下,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技术解决综合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设置教学体系时要注重紧跟信息化潮流,注重课本之外的资源利用,例如,借鉴互联网上的专业资源,将学校的录播课分享至互联网,共享教育资源,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中职学校还可以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数控专业网络基础课程,实现翻转课堂和综合教育手段的更新。
中职学校在设置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时,应以综合实操能力的提升为导向,将企业、学校深度合作作为落脚点,将企业一线技术问题融入课堂。还可将企业车间实际工作内容作为课堂实操任务,在教授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职业标准,在模拟车间情境课堂中,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实操。还可与企业协商教学,使数控专业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去企业车间进行观摩、学习,等到三年级时,可以定期去企业进行实操实习,从而提升动手经验和能力,提升中职学校对职校生的培育水平。
3.5 完善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王艳红等[4]曾提出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实操水平,合适、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很重要的。传统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企业方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反馈,欠缺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可视化评判。因此基于“职教20条”的要求,建议把学生的技术掌握程度和就业情况列入评价体系。同时,中职学校应对评价内容进行不定期、不定量抽查,并重视抽查结果,将其列入各学科小组的学期考核中。中职学校需对实操教学的具体内容、师资匹配和安全情况进行梳理,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改善评价体系,确保顶岗实习评价的科学性。
4 结语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职学校需明确办学目标、特点,加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与企业深入合作协同育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创新现有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进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