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022-11-16董文明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菌菇食材村民

董文明,唐 智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400)

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不容小觑。

1 农村常见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

1.1 因消费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消费基数低,边际消费倾向高,消费潜力大[2]。与城镇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相比,农村居民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具体而言,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的46.9%,但消费过程中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3]。

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薄弱地区,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比例远高于城市,给食品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4]。另外,农村地区的餐饮消费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小吃盛行、食材丰富、食品烹饪和加工过程比较粗放的地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1.2 因储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说消费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被动“躺枪”的话,因储藏而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大都源于食用者自身的原因。如今,食品种类多样,存放、储藏条件和时长各不相同。存放、储藏条件包括冷冻、冷藏、常温、阴凉、密封、通风、单独存储以及和其他食品(物品)放在一起存储等;有的食物需放置一段时间才能食用,有的则必须尽快食用;对于密封的食物,有的开封后尚能存储较长时间,有的开封后必须尽快食用完毕,情形各不相同。因储藏不当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且被食用后,就难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3 因加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加工技术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料选择、加工保藏、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和相关食品工艺的应用技术[5]。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食品可以生食或者只需要简单地处理,有的食品则需要非常严格的加工流程。一旦食品加工不科学、不规范,就很有可能给食用者带来健康甚至生命威胁。

1.4 因选材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特征[6]。我国的食材丰富多样,很多农村地区的食品来源于当地。例如,上山挖冬笋、山药,上树采椿芽、榆钱,下池捞小鱼、小虾,下河抓田螺、河蚌,四处采蘑菇、野菜。此外,村民的食材还来源于自己饲养的家畜、家禽,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大多数食材都是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按照往常的经验,食用后并无大碍。但是,有些食材不常见或者村民对其经验不够丰富,如对野菜、菌菇、螺类等辨识能力不足,增加了有毒有害食品流入餐桌的可能性。

2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监督管理不畅,让假冒伪劣食品有可乘之机

整治农村假货的呼吁时常见诸报端,有关部门集中治理多次,但“李鬼”产品仍在横行,如康师傅被偷梁换柱成“康帅傅”或“康师博”,特仑苏变成了“特仑特”等[7]。农村一度猖獗的假冒伪劣食品(其他商品也有类似情况)销售问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监管上的疏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村地区,尤其是远离城镇的农村地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力量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的不足。监管部门采取行动打击一次,能暂时性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很快又会死灰复燃,甚至有的食品销售者也不知情,并不知道自己销售的食品存在质量问题。村民们依托集市、流动商贩、摊贩等形式销售自加工食品的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豆腐及豆腐制品、肉类及肉制品等。有的乡镇没有实行严格的定点屠宰,一些不法之徒私设屠宰点,对未经检验检疫的牲畜进行私自屠宰并销售的现象并不鲜见。由于这些非法屠宰点的肉品相较于正规屠宰点更加便宜,在农村的许多地方甚至还“颇受欢迎”,但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难以预测。

2.2 宣传教育不足,让各类隐患有可乘之机

宣传教育应包含法律法规、食品安全、风俗习惯、健康常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导致一些商贩、村民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在食品相关生产、经营、销售等过程中,就会引发表现形式不一、后果情形不同的问题。有些人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不深,导致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某些行为徘徊在守法与违法的边缘。食品安全教育的缺乏导致村民们在面对廉价、美味的诱惑时不能很好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因廉价食品大多存在不卫生、过期、腐败和变质等问题,容易酿成不良后果。这类问题食品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后果,长期食用却会慢慢地危害村民的身体健康,埋下健康隐患。风俗习惯教育的缺位也会导致不科学、不合理、不卫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长期得不到改进,进而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2.3 生活环境不良,让食品安全问题有发酵之机

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其重要。不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对当地村民的饮食喜恶、习惯的影响颇深。有些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各类菌菇丰富多样、数不胜数,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就形成了喜爱采食菌菇的传统。这些地区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历次数不等的菌菇中毒,但村民们在中毒、康复,再中毒、再康复的过程中仍然乐此不疲,并让采食菌菇的习俗流传至今。有些地区盛产蕨类,每到相应时节,这些食材就会被端上村民的餐桌,而食用过程中的风险却在群体默契中被熟视无睹。有些地区喜食泡菜、酸菜类食物,各种泡菜制品都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虽然食盐、乳酸、乳酸链球菌素等具有防腐作用,但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仍然会不断地发生各种变化,使泡菜逐渐变质或败坏[8]。有些地区食用动物类食材时,方式比较“粗放”,甚至过于追求生鲜、刺激,导致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寄生虫、细菌、病毒和毒素等)未被有效处理,进入人体后的风险不言自明。如今在不少农村地区,老年人成为当地的主体,他们在信息掌握、知识运用上有很大劣势,使得他们常年坚持着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此外,有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土壤、水体、空气等)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在该环境中生长、繁育、栽培出来的食材也存在安全隐患。

2.4 个人素质不高,让食品安全问题有存续之机

选择食用什么食品,如何储藏、加工食品以及怎样在食用过程中趋利避害等,都与农村居民的个人素质有紧密关联。个人素质的范围非常宽泛,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9]。任何一种素质上的缺陷都将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在业务素质方面,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从业者,或者参与食品生产活动的村民本人,如果业务水平不足,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尤其在生产加工工艺复杂、技术性强的食品时,更容易因为技术性失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同时,分辨食材也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菌菇、野菜类的食材,一旦失误,后果将难以预料。在道德素质方面,如果农村食品经营者、餐饮从业者道德素质低下,那么因他们而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就会频繁出现。如果个别村民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在农药使用、垃圾处理、粪尿排放等方面做出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最终也将在食品安全等领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3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举措

3.1 推进乡村振兴,把握食品安全的主线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乡村振兴五项战略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10]。只有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才有经济基础、环境依托、人才支撑,相关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未来,应该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中统一谋划、全面布局、一体推进,让村民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幸福。

3.2 强化监督管理,兜住食品安全的底线

地方政府应该在农村食品安全方面倾注更多的资源、精力和时间,让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越织越密,让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不敢在食品安全领域为所欲为、为非作歹。监管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地方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吸引村民参与,发挥他们在监督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及时掌握线索,及时跟进处理,及时改进提高。

3.3 加强教育引导,提升食品安全的基线

维护农村食品安全的主体是广大村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广大村民。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也为了让食品安全最大限度地惠及他们,加强教育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举措。为此,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安全、风俗习惯、健康常识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尤其应该依托村民喜爱的方式,如戏曲、小品、影视和短视频等方式,拓展教育引导的受益面,让大家共同关心、关注、参与食品安全工作。

3.4 坚持移风易俗,改进食品安全的边线

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问题与陋习的长期存在有很大关系。为了让广大村民更好地生活,更放心地饮食,对那些不合时宜、问题较大、不改不行的风俗习惯,应尽快进行移风易俗、除旧布新,这样才能去除不良习俗,逐渐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这一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协力、全力以赴。

4 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面积广大,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重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宣传教育,推进乡村振兴,帮助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个人素质,是解决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措施。

猜你喜欢

菌菇食材村民
巧用食材铺“地锦”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蘑菇点点
有ID的放心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