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变革:方向、经验、路径
——“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论坛”综述
2022-11-16孟凡华
2022年8月20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平行论坛——“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论坛”召开,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协办,包括专家发言环节和课程理论家与课程实践者对话环节。在专家发言环节,13位专家围绕“未来工作挑战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校企合作”进行了发言。在课程理论家与课程实践者对话环节,4位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和“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对策”展开了讨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主持论坛。
一、未来工作挑战与职业教育课程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对职业教育教材评价进行了理论反思。他从价值定位、性能分析、水平认证及质量保障四方面探讨了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他认为,职业教育“好教材”的价值定位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设计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好教材既体现在实体要素的高水平的亮相,更体现在实践中教材的作用与功能的实际程度上;二是全面思维,职教教材质量的好与坏跟学生使用的满意程度并不是固定的;三是从设计思维走向统计思维,职教教学使用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水平跟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关,在实践中职教教材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他强调,对于职业教育“好教材”的性能定位应从内容、设计、制作、应用以及特色标准等方面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应从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教材评价机制、建立和发展职业教育教材评价体系、分类推进和实施职业教育教材评价奖惩等方面确保达到“好教材”的水平。
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穆贾希德分享了埃及抗击新冠病毒的对策及面向未来的埃及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穆罕默德认为,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教育应该高度重视ICT和信息化,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埃及主要通过五大支柱政策,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即通过建立技术教育质量保障中心和埃及技术质量保证和认证网络,提升技术教育的实施质量;通过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提升技术教育实施的有效性;通过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推动职教师资培训和资格认证;通过应用技术学校和双元制度的建立,强化雇主参与和工作场所学习;通过改变社会观感,提升大众对技术教育的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行指委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国川主要讨论了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建构逻辑。他指出,现在正在抓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专业的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反映的是职业需求,而不是学科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本质的区别。他认为,专业教学标准是在专业层面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问题。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应采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方法论。专业教学标准的建构应遵循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分析,获得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素质、知识、能力三个维度解构,形成培养规格要求。根据培养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搭建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提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配置要求的基本逻辑。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徐涵分析了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她指出,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围绕数字能力调整职业特征及资格要求、围绕数字能力调整课程目标增设了与“数字能力”相关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上采取“技术开放”策略、课程实施强调数字能力相关学习内容的“横向融入”与“早期培养”四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给课程改革带来一定的启示:一是面向智能制造,要明确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将数字化的能力和具体的专业结合,将数字化的能力体现到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则当中;二是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修订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把数字化能力相关内容融入到标准体系中,为具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教学基本依据;三是要构建融合开放和拓展的课程体系,将数字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为培养具有数字化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效载体。
二、适应人的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分享了关于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介绍了COMET能力测评在职业院校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他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存在内容体系缺失、评估程序专业性不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评价方案的科学化设计。COMET以设计导向理论、行动导向理论、工作过程知识理论等为支撑,以能力要求维度、能力内容维度和行动维度为基础,构建了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及操作方案。该方案具有高度有效和可靠的测试程序,以能力轮廓表示能力发展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试点应用的结果显示,开放式的测试任务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认可。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育、文化与社会学院教授苏珊·韦伯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帮助学生培养信心和技能,并在其整个人生过程中增加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参与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样,这一类型教育在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者的知识开发及应用方面也发挥着明显作用。基于其近年来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以及所参与的欧洲、北美、南美和南非一些在职业教育环境中提供高等教育的国家的研究,她分享了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与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响应学生的需求和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的思考。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马成荣阐述了人本理念与科技范式转型视域下职业本科课程变革的适应性。他认为,中国职业本科教育特征的核心和命脉在课程。他主要提出四个观点:一是本科课程要回归育人本位,实现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课程变革的群体基础,也是方向。二是以学生的学习生产和发展为中心,是课程的本质化的执行理念。三是科技方式从技术驱动向重大产品驱动转型,为职业本科课程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四是实践导向课程是职业本科课程的主要形态。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人类生态学院副教授克里斯·泽克尔主要讨论了美国中等学校、社区/技术学院、大学和公司在开发职业/生涯路径课程中的作用与合作机制。泽克尔基于对当前美国存在的技能工人短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不强、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关注学生的生涯路径。生涯路径是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的结合,它并不专注于单一的工作,而是专注于特定职业“集群”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生涯路径包括早期引导、生涯定向、职业训练和专业发展四个阶段。该计划实施,需要依靠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紧密衔接,以及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并强化工作场所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比重。他指出,在美国,在六年级到八年级学生中就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许多学生的父母都知道有什么职业机会,需要什么技能和教育。所以,一些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很有针对性。
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创始所长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非常重视此次论坛,但因身体原因,由其学生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周瑛仪博士代为发言。劳耐尔指出,工业社会的现代化取决于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和培训结构的国际化需要完善的国际职业教育和训练研究,基于并行的学习路径概念,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和教育系统的发展。劳耐尔认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植根于整体问题解决范式的教育理念,并面向建立从新手到专家的并行学习路径。而职业科学的建立跟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教育规划、职业教育项目以及课程设置密切相关。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劳工与移民部教育评估专员熊杰以阿尔伯塔省为例,介绍了行业积极参加的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熊杰指出,在加拿大,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是指由社区学院和实践机构提供的中等职业教育。他介绍说,从课程开发与设计到课程的实施、再到课程评审,加拿大的行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技能和知识。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吴国民以“职业教育四年制学位的选择”为题分享相关经验。他指出,4年制的职业本科教育对于职业教育的推动力度非常大。中国对职业教育的持续推动有助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如何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本科学位。他指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展本科教育的益处在于一些雇主会为拥有本科学位的雇员支付更高的薪资,一些学生为了日后的晋升需要本科学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确定的职业发展路径。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院长郭福春围绕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提出“以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他认为,数字化时代,在整个技术变革的情况下,应该对产业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以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专业内涵建设,需要职业院校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行业人才需求图谱建设,深入挖掘和分析国家战略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地方经济建设等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内涵,完善现有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保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知识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
英国教育部常务秘书长苏珊·阿克兰-胡德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的思考。她认为,考虑到在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大的弹性、更强的包容性,把建立更具灵活性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成长体系放在考量的首位。她指出,英国在职业教育领域面临三个挑战,即雇主参与的挑战、实现平等尊重的挑战及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保持同步的挑战。为建立一个成功的技能成长体系,英国需要促使雇主为该体系的基础设施增加投入,但首要任务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一条通往专业技能工作的明确道路,且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必须具备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所需的技能。她强调,在培训体系中要更多地倾听产业的声音,使学生和招聘者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以确保能够持续地更新课程内容。
四、课程理论家与课程实践者的对话
在课程理论家与课程实践者对话环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佳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鞠红霞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董永华,围绕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展开了讨论。
鞠红霞分享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她认为,课程建设一是要将企业与学校需求结合。二是要将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融合。三是课程建设中要有章法。四是一定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产业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开发,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
董永华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不是独立的,一定是涉及深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一定要落实到课程中,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追求实效。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面对新的技术,学校应该及时动态调整课程建设。他指出,浦东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二是课程标准的调整,三是课程内容组织开发尤其是校本教材开发,四是课程调整与开发后的实施。
吴学敏认为,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石,职业教育本科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他指出,从中职、高职到职教本科,课程建设要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相较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课程内容、课程教法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变革更为重要。
刘佳环指出,产业的数字化变革给课程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产业升级带来的对岗位内容的变化与对应专业课程内容不对接,导致师资和课程远远落后于行业企业的需要。他认为,数字化、人工智能带来的行业巨大变化,要求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要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要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习能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同时,由于课程建设最终要靠人来完成,因此,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很关键,如果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