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中的问题和突破口

2022-11-16李雪静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

李雪静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沈阳 110034)

0 引言

我国在经历了传统小型农业和工业化阶段之后,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能够满足国民的基本需求和生产要素的供给。然而,事态的发展常常具有两面性,工业化农业的发展加快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严重破坏水体和土壤环境,加剧了温室效应,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凸显并恶化,由大自然引发的相应生存危机开始步步紧逼,这就促使我国在原有发展农业产业思路上重新思考重点和立足点,如何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同时减缓或逐步消除不良效应,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共同发展,促使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友好型农业发展方式应时而生[1]。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2]。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利益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的功能,它能够保耕地与作物质量、适当增产、保护环境、带动就业、保障健康,是一种高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3]。由此,从发展方向和治理角度考虑,生态农业可以有多个分支,包括:自然农业、农业清洁生产、有机农业、低碳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循环农业等。

2 驱使生态农业转型的必然因素

农业有着其特有的发展脉络,从迁徙农业(刀耕火种阶段)到传统农业(经验农业时代),再到近代农业(工业化农业时代),人类通过智慧从农作物严重匮乏逐步实现品种多样富足的革命性进展,并形成了一系列技术体系,然而在取得大跨步飞跃的同时,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开始影响、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农业的转型是必然趋势,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2.1 世界环境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农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普及,因其单一化产品种植、化学农药和肥料的非精细投入、水土过度开发利用等生产方式特点所带来的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草原过牧、渔场过捕、温室效应恶化等生态问题正在向生态环境底线逼近,环境优化与农业生产合理并存的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和研究课题。

2.2 经济发展

以产量提升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水平呈现出先由低趋高、后逐渐减缓的一个曲线,这在环境保护方面叫做“库兹涅茨曲线”,验证了环境质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发展关系。从数据分析来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的时候,农业生产效益将会到达最高点,环境恶化也随之到达顶点,之后将会把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由此,可分析出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在协同发展策略中需考虑相对约束和保证均衡,两者发展不应分开片面理解,应准确把握最优的协调状态。

2.3 人类需求

人类追求的农业目标从满足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到丰衣足食,再到追求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效益的总目标。需求的更替引发人类观念的演变,到了近几十年,社会观念也顺应趋势,从传统粗放的“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到“协同发展、齐驱并进”的共建理念,这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文化完善的过程。

2.4 全球发展趋势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世界农业环境大会上首次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丹波兹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由系统指导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和转折点;自此又先后召开了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拉美、亚太、非洲的生态农业研讨会和国际生态农业研讨会。世界各国也先后开始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在农业的发展浪潮中,生态农业转型已成为世界课题和必然趋势。

3 分析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3.1 丰富的经验积累

生态农业以自然、有机、循环、低碳、清洁生产为发展方向和技术依托,合理利用自然力量,拒绝工业投入,利用农林牧结合、生物多样性及内部循环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这与传统农业有着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我国素来以农立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体系,讲究“天时、地(地质、地形、地势)利、人(力)和”的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操作,顺天时、量地利,至今这种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操作和农学思想还在部分区域留存和延续。

3.2 先进的技术储备

实际上,我国在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面有很多领先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作物在间套作体系中营养关系、稻田养鱼的机理研究、农业文化遗产重要作用的认识和管理方面等学术理论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沿领域的;鸭稻共作体系构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污染的生物修复、农业循环体系的构建也可谓是领先的。因此,我国在技术储备层面上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是具有相当优势的。

3.3 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4月25日发表了2015年来国家推动农业生态转型的重要文件,即《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中指出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8月17日,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详尽列出了关于损害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的追责内容与方法;2015年9月21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制度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框架;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公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重点强调了农业应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农业部根据多年的专业数据考察和研究,于2015年4月10日发布《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要达到农业用水总量的控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作物秸秆、农膜基本实现循环利用等目标。

4 目前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4.1 缺乏框架约束引导

在物权制度、奖罚体系、行为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尚有缺失。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业经营者实现美好生活的捷径,但在此条道路上为了增产增效、获取经济效益,常存在对农药化肥使用不当而产生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土壤的营养元素结构性失调、污染物大量产生等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长此以往,最终会冲破生态环境的底线,也就是生态红线。缺乏标准的约束,农业经营者对于化肥、农药、地膜等使用量和畜禽粪便排放量的标准始终是模糊的,这很容易出现问题。

4.2 缺少全面性的引导主体

社会行为的转变是需要引导的,而引导方向的实现需要社会分工,这要求引导主体既要懂科学技术,又要能贴合实际,走入基层,更要有全面协调能力,通俗来讲,就是需要有知识、接地气、会沟通的全方位人才。当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相较于生态农业的需求仍是不平衡的。

4.3 农业经营者的思想转变和提升存在难度

农民在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技术的过程中节约了时间、经济成本,尝到了增产增效的甜头,进而对这些技术手段过分依赖;同时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不够,责任感不强,使环境友好型的耕作、生产方法普及难度增加,成为生态农业顺利发展之路上的又一大障碍。

4.4 国家财政支持略显不足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发展需要财政资金支持,而对于一个全新的生态理念和发展体系,若想在短期内获得成效,势必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以促进推广与实践,就目前状况来说,直接用于此方面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致使发展效率并不是很高。

5 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会从问题的根源、实际需要和可能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操作实施。

5.1 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我国从2015年起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了全面推进农业生态转型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实施手段和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和决心。然而这些政策措施若想真正行之有效地落地开花,仍然需要调控机制加以指引和把控,需要红线(不可逾越的生态环境底线)、绿线(奖励机制)的约束和扶持,需要可驱动农业经营者行为的体制和机制的推进。

5.2 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金融改革和科技创新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政策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的经济改革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力度还是明显不足,农业金融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大资金投放率,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农业生态转型的配套经济措施;开发研究先进、高效、实用的植保机械,研发推广科学、精准的施药技术,保障病虫害防控的同时解决农药残留,建立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从而保障土壤活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挖掘培养全方位人才,为农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无论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行政管理的实操性还是基层工作的协调性,都需要一个主体来落实。因此,拥有系统学习背景、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实行干部下乡扶贫的民生工程,这是一个契机,扶贫即可扶智,也可治愚。这些干部中不乏有农业相关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懂技术,懂制度,深入基层接地气,传授科学技术手段,宣传生态可持续农业的必要性,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还能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行者,正可谓是“一树花开两地芳”,一举多得。

5.4 拓宽宣传覆盖面

无论是科技知识的普及还是意识转变,媒体作为传播者和受众者中间的纽带,是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扩宽广度、挖掘深度,发展全媒体,尤其是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使信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所不及。农业工作者应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加快与农业融合的推进,促进新农人理念的改变,“传媒+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升级的新起点,必会掀起传统农业转型和变革的新风潮。

5.5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推广我国典型技术和模式

不同国家在实施农业生态转型的过程中都会根据国情需要和社会经济背景,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例如,在规模较大的国家,通常采用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办法和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友好措施;规模不大的国家注重统一实现转型,采用法律规范下的经济激励政策;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较弱的国家,一般会有民间组织带动推进,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而实行政府立项推进的方式在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国家可以得到很好的改革效果。我国的“退耕还林”“节水农业”“草畜平衡”和“测土配方施肥”在实行中成效显著,可作为成功范例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运作。

6 结语

经济效益与循环再生的平衡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化农业转变的关键,农业生产要整体布局,构建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农业生态转型的科学制度框架,引导绿色生态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的产品、环境和精神文化服务功能,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改革之路顺畅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