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教室支持下的儿童学习生态系统构建*
2022-11-16侯嘉慧
侯嘉慧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锡师附小”)的乐学教室包括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和主题学习教室,这三类教室是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最主要的学习环境。它既是由桌椅、黑板构成的物质空间,又是师生同在的活动空间、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学校通过乐学教室的打造,重构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学习生态系统。
一、挖掘乐学教室的环境要素,建构儿童学习生态的文化系统
锡师附小乐学教室环境主要由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构成。各要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体现出儿童学习生态中文化建构的内在机制。
1.情境和评价要素强化班级生命化特征
乐学教室环境要素中的情境,将学生带回到熟悉的生活场景,勾连起已有的经验,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认知动机,整体氛围轻松温暖,有利于认知发生。评价要素发挥及时反馈的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重新规划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情境要素和评价要素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形成了情感心理环境,体现出“班级生命化”特征,为学生的学习生态打上了温暖的生命底色。
2.学习共同体和活动要素凸显集体身份化特征
学习共同体作为乐学教室环境要素中重要的一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核心参与者的身份,带着独特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等参与讨论。在深度思考、人际互动和社会协商中,确认知识的意义,建构自己的身份,从而产生归属感,满足归属需求。
3.资源和工具要素形成场所资源化特征
学校乐学教室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包括媒体素材、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学习网站、信息资源库、搜索工具、搜索策略、聊天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满足了学习的多样性需求。这些资源和工具分布在乐学教室的不同区域——图书角、工具箱、电脑区、板报区等,当学生学习有需要时,可以到不同区域寻找解决途径。
4.支架要素呈现出课程空间化特征
学校乐学教室的支架要素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提供与问题任务相关的案例、工具等资源,展示问题思考的多元观点和问题解决的多元方法,及时提供建议、评论,对关键概念清晰地阐释,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共享的机会。“课程空间化”为儿童的学习生态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境脉。
二、开发乐学教室的三种样态,做强儿童学习生态的动力系统
锡师附小以重构儿童学习生态为目标,形成乐学教室的三种样态,分别是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和主题学习教室。要使各类教室发挥最大效用,形成儿童学习生态的强动力,就需要恰当使用环境要素,精准定位场域文化。
1.普通教室:儿童的日常学习室
普通教室是学生最常使用的学习室,教室环境的布置特别追求“家”的味道,让学生有亲近和舒适的感觉,可以自由、愉快地学习。
锡师附小打造普通教室时,关注“班集体”的形成,确定班级共同愿景、制度公约、文化特色等,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相互依存、全面发展的“集体化身份”。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建构温暖、融洽、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以正向激励评价为主,帮助学生建立高自我效能感,体验生命被尊重的美好。教室设有阅读、劳动、陈列、多媒体等多个区域,打造灵活的场域空间,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2.学科专用教室:学科学习的深水区
锡师附小目前重点打造了四个学科专用教室,即三味书屋、九章玩吧、发现数学室、言语实践厅。三味书屋是去桌椅化的多功能阅读空间,九章玩吧是儿童尽情游戏的数学活动教室,发现数学室是基于网络和技术的多媒体中心,言语实践厅是儿童言语成果的发布中心。
学科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相比更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例如音乐学科专用教室,墙上的音乐家介绍、座椅上的音符雕刻、三角钢琴的放置、轻柔音乐的熏染、各种乐器的布局等,创设了独特的音乐情境,丰盈学生的音乐生命;教室里分有乐器区、乐谱区、演奏区、表演区,成为一个“资源化”的存在;学生根据兴趣组建学习共同体,歌唱、演奏、舞蹈等异彩纷呈,共同呈献一台艺术节目,拥有了“集体身份”;教师参与活动方案、提供活动建议,使“课程”丰富充实、落实有效。学科专用教室的打造,为学生自主深入的学习创造了场境。
3.主题学习教室:儿童实践的工作坊
锡师附小主题学习教室是儿童实践的工作坊。学校现有“公共事务”“文化理解”“科技创作”“学科探究”四类工作坊。公共事务工作坊建有安全体验教室,文化理解工作坊建有诚勇电视台、诚勇广播台、图书中心,科技创作工作坊建有STEM实验室、智慧学习中心,学科探究工作坊建有湿地馆。
主题学习教室为多人共同参与的学习创新提供了场域,教室的情境创设为真实世界。“班级生命化”指向真实生活、真实身份、真实体验。如裁缝铺工作坊的情境就是办起了真实的裁缝铺,学生在铺里当起裁缝,缝制衣服。“场所资源化”是指不同工作坊对应不同的资源和工具,如裁缝铺里有剪刀、尺子、粉饼、工作台、缝纫机、工具箱等。“集体身份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组建了服装定制团队,有人量体,有人裁衣,有人设计,有人缝制。最后,学生合作制作出一件件服装成品,通过服装T台秀的方式,进行服装新品发布,通过小小电视台采访台前幕后故事,呈现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作品,在时空上完整了“课程”。教师参与其中,全程点拨指导。
三、营建乐学教室的应用场景,筑牢儿童学习生态的支撑系统
学习生态是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重塑儿童学习生态,就是要打破教室的时空边界、学科边界和活动边界,通过各类应用场景,加强学习者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形成具有灵活性、关联性和真实性的支撑系统。
1.打破时空边界,营造泛在的学习场景
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锡师附小乐学教室充足的资源和工具使学生个性化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互联网络、5G技术、各类媒体平台,使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学生基于个人意愿,可以提前预约各类教室和设备,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资料,还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变得灵活有弹性,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构中与自己有了更深的联结。
2.打破学科边界,形成融通的课程场景
科学的进程是分科的,但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锡师附小的普通教室主要用于国家课程的学习,学科专用教室用于校本化的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学习,主题教室用于超学科课程学习。乐学教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复杂真实的情境、社会协商的活动和在新情境中迁移创造的支架,满足了学生生命发展、认识世界的需要。
3.打破活动边界,还原真实的实践场景
新课标将“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五大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学科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锡师附小的乐学教室是一个开放的实践场域,吸引着高校、社区、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了具有专业素养的育人共同体。学生在育人共同体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专业的思维。
锡师附小以打造乐学教室为抓手,重构学生的学习生态系统,推动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片面转向完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