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在小学算用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16蒯舒晨

小学生 2022年27期
关键词:课本教学效果数学知识

☉蒯舒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计算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提升算用结合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并形成灵活应用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情境教学应用的原则

(一)真实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若想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算用结合教学效果,需要教师遵守真实性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贴近现实生活设计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本知识学习中,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方式,提升课堂学习有效性。

(二)针对性

在算用结合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紧密联系课本知识,保证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知识的运用。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将此作为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的依据,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三)数学性

算用结合教学中,情境设计应针对数学知识与技能,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体现在情境中,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启发,理解数学知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结合教学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情境,以此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数学能力发展。

(四)简约性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简单,教师为学生设计简单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可以快速理解课本知识,并掌握学习内容[1]。简约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凸显出来,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与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效果。

(五)问题性

在数学算用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性教学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问题性原则的运用,可以增加情境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数学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算用结合教学中,需要做好教学情境的设计工作,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展示教学情境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教育工作质量。

二、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中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导入环节运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方法应用在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十分重要,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课本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创建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参与到新知识学习中,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当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与情境产生共鸣,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效果,提升教育工作质量[2]。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为例,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长、宽、高,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将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呈现出来,如牙膏盒、魔方等等,让学生认真观看,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为接下来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当视频播放结束后,对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视频中的物体熟悉吗?学生纷纷点头。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学生1:这些物体与长方形、正方形非常像。教师: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类似的物体呢?(学生点头)那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空间几何体是什么吗?(学生摇头)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纷纷露出好奇的眼神)这时教师可以引出教材内容,将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概念引出来,并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空间几何体的面、棱、顶(长、宽、高)。通过导入环节的情境教学,将难以理解的空间几何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为高质量教育工作开展做好铺垫。

(二)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

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与经验,以此提升教育工作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本知识以口述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记忆。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无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感,同时会影响课本知识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例如,进行《圆柱与圆锥》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贴近现实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积累学习经验,提升探究学习能力。如下:一个圆柱形玻璃缸的底面半径20厘米,缸内有水,从水中拿出一个圆锥形铁块后水面下降原来的5%。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10厘米,高6厘米,缸内现在水有多深?展示问题后,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仿问题描述内容,将问题直观化,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课堂上为学生预留3~5分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与解决问题方法,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探究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运算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创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问题情境的运用,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的知识,从而提升新知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算学结合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设计数学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本知识学习中,并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肯定,不仅可以消除学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可以促使班级学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数学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3]。

进行《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经验,为学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做好铺垫。教师:我们前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加减与乘除,你们还记得如何计算吗?当教师说完在黑板上列出算式:52-36÷6、30×2÷4,并对学生提问:加减乘除在一起,先算什么?只有乘除的算式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计算结果。当学生解决问题后,再次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问题时,或者算式中有括号应该如何计算呢?然后展示算式,如下:12×3+15×2、(12×3)+(15×2)。教师展示问题后,为学生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学习内容进行计算,并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规则。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创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算用结合教学效果。

(四)角色扮演法,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在数学算用结合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课本知识学习,活跃学习氛围的同时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有利于高效率教学活动的实施。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算学结合教学时,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产生熟悉感,并运用生活经验或者以往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内容为例,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超市销售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通过购物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物品当做超市的物品,如书本、食品等等,并对每一类型的物品进行标价,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购物的情景体现在课堂上。在付款的时候,小明拿了一个价格为10元的笔记本,一个价格为20元的水杯和一个25元的书包,这时教师可以让扮演售货员的学生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同时能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

(五)创建实践情境,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夯实学习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4]。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操作与实践,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格尺、铅笔,自己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图形的特点。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存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操作,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经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了解这两种图形的特点。通过学生实践操作的方式,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与质量,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经验方法与技巧,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运用在导入环节,利用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方式,提升算用结合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掌握知识及应用方法,以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课本教学效果数学知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