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沭阳教育洼地崛起的密码
2022-11-16宋延飞
宋延飞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县,也是教育大县。但在2006年至2009年间,优质生源流失严重,一度沦为省内教育洼地。2010年,沭阳谋求教育改革深度转型,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地区如东县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以“巨大的决心、巨大的财力和巨大的热情”办教育,实施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工程。历经多年发展与积淀,沭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稳居宿迁市之首,基础教育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一跃成为苏北教育高地。
一、回溯:“三名工程”助推沭阳教育洼地崛起
1.擦亮品牌办“名校”
沭阳以“满足需求、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为新校建设三部曲,自从2010年引入如东优质教育资源,先后成功兴办沭阳如东中学、沭阳如东实验学校、沭阳如东实验小学,实现“新校即名校”的目标。“十三五”以来,每年投入近20亿元推进“学校联建”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增加学位近3万个;投入18.66亿元实施“改薄”工程,建设校舍84.56万平方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46.8万平方米。今年,按照“小规模、高密度”原则,又规划建设学校16所,再增学位3.5万个,已开工建设5所学校,年内将新增学位1.29万个。同时,坚持把文化和底蕴作为学校之魂,打造“一校一特色”。基础教育领域创成省市级内涵项目81个,学前教育创成省市级优质园117所,义务教育创成省市级特色学校130多所,高中教育创成四星级高中4所、三星级高中4所,一大批学校的区域知名度不断提升。
2.提升品位塑“名师”
“十三五”以来,沭阳县持续加强名校优生招聘、引进,每年补充新教师500人以上,近五年累计招聘中小学在编教师2875人。以“培育一个点,带动一条线,影响一个面”为思路,深入开展了“千校万师素养大提升”“万名教师大培训”“师德师风大讨论”等系列活动,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先后成立9个市级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10个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个省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评选“功勋名师”155名,培养省特级教师25名、正高级教师12名、市名师名校长19名。
3.聚焦品质打造“名学科”
沭阳县坚持“全省争先进、苏北创一流”的目标定位,通过名校辐射、名师引领,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名学科,培育优秀学子。出台《全县中小学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依托10所课改示范校,分学段、分学科、分层次推广县域优秀学科教学模式,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四级学科课程管理体系。2020年沭阳县承办了“全省高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1年沭阳中学获评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沭阳教育的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中小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全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县”。
二、展望:开启打造“苏北教育强县”新征程
沭阳县制订《沭阳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沭阳县打造“苏北教育强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持续推动“三名”工程,努力创建更多有特色的名校、培养更多有特长的名师、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学科,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县域教育的公平度、质量度、保障度和满意度。
1.以全局意识促办学思路“睿变”
一是找准短板,探路破局。目前,学前教育“体量大、入园贵”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项,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是推进均衡发展的困局,普通高中“民办多、优质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要正视教育资源不充分问题,推动全县教育布局更加优化;着眼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全县教育改革更具活力;研判教育行为不科学问题,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以此为抓手,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提升县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水平。
二是合作并进,扬峰填谷。从教育发展角度看,在城镇化发展趋势下,需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教育和农村教育格局的深度变革、深刻调整。“十四五”期间,沭阳县将从办学体制上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总结“沭阳—如东”跨区域南北合作办学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一校多区”“集团共建”“抱团发展”的城乡共同体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县域名校的辐射作用,实施“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的“四共一捆绑”合作办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共享,让更多的农村学子也能就读优质学校,从而探索出集团化办学的沭阳样本。
三是扩增资源,创树名校。按照“建新校促老校、以强校带弱校、借名校办分校”的建设思路,持续推进县域学校厚特色、强底蕴、树品牌,努力培植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内涵发展丰富、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校,加快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瞄准2023年前全面消除中小学大班额的目标,依据“小规模、高密度”的原则和“小学服务半径500米、初中服务半径1000米”的要求,编制《沭阳县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再建16所学校。扎实推进中小学“改善提升”工程,按年度对中小学老旧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进行维修改造,根据教育教学需求配齐配足生均教育资源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以质量意识促教学改革“嬗变”
一是向推进教学改革要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是第一使命,发展素养是第一标准,五育并举是第一方法,减负增质是第一行动”,努力促进更多学子成人、成才。积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引领,着眼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发展多样化、特色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教育依托“两极—多强”发展格局,强化沭阳中学、沭阳如东中学两所优质高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建陵高级中学、华冲高级中学立足“四星级高中”形成竞相发展的第二梯队,扶持杭州路高级中学、南湖高级中学深度共建,系统化、协同化推进高中教学改革,更大范围催发“鲶鱼效应”,让更多学生不仅“能上大学”更能“上好大学”。
二是向优化学段管理要质量。制订《全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建立“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规范发展”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坚持分段施策、各有侧重、系统推进。学前教育扩大普惠供给,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和优质园创建,逐步形成公办幼儿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辅的多元发展格局,让适龄儿童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全县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制度管理精细化、教育发展现代化,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进一步提高公办高中占比、省四星级高中占比,实现普通高中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发展层次,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持续增强中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是向提升师资水平要质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强化选聘“引”新教师,优化管理“育”能师,靶向培养“造”名师,深入推进教师梯队建设,构建“新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省特级教师培养人选”六级梯度培养体系。大力实施“点亮名师”计划,按照“精准滴灌、靶向培养、团队发展”原则,继续评选“感动教育十佳人物”和“功勋名师”,精心培养一支秉持教育理想、履行教育使命、勇立改革潮头、决胜教育强县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施“头雁展翅”计划,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培养机制,把更多教学骨干推上校长岗位,培育更多懂教育、爱教育、善管理的专家型校长,做教育教学的引领者、服务者,让校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课堂转、课堂围着学生转。
3.以问题意识促教育生态“蝶变”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工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站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立场,全方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中去,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严格规范教师行为,长效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教育行业形象,努力实现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二是强化智慧赋能工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按照“四化同步”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薄弱环节提升改造工程,确保“智慧校园”覆盖率达100%。2025年前,县域建成同步备课、同步研修、资源共享等信息化教育教研全覆盖网络。依托教育信息化2.0工程,探索城乡同步的“空中课堂”,全覆盖打造“远程教育中心—城区优质校—乡镇中心校—农村教学点”四级联动的“1+X”城乡互动课堂,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通过网络“同上一节课”,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名师的优质课堂教学。
三是强化民生兜底工程。高水平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持续保障“5+2”课后服务全覆盖,推动全县教育走上“质量立教、文化润教、特色强教、依法治教”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压减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合格、办学行为合规、办学运行安全。树立“控辍保学与质量提升同等重要”的发展理念,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建立“教育主责抓、政府兜底扶、社会各界帮”联动机制,一人一策,管育并举。建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控辍保学机制,打好“依法控辍、扶贫控辍、提质控辍、情感控辍、机制控辍”组合牌,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确保摸得清、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坚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苏北教育强县”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最好的时代,必须站在“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的高度,在发展目标上高标定位,在发展理念上卓越引领,在发展方式上科学高效,在发展路径上精准有力。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持续激活“进”的动力、挖掘“好”的元素、巩固“稳”的格局,努力办好“公平而有品质”的教育。沭阳教育将聚焦“苏北教育强县”目标,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县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实现“全市领先、苏北一流”目标;到2030年,全县教育发展体系各项指标位居苏北前列,形成“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幸福从教、学校特色鲜明、社会普遍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持续打响沭阳教育品牌,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沭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