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背景下“趋边缘化”初中学校发展管窥*
——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为例
2022-11-16吴良根
吴良根
“边缘化”最初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边缘”原意是地理的方位,是一个相对“核心圈”而存在的比较抽象和模糊的概念,大意是指处于一个区域的非中心位置,也即较外围的部分,后被引申为“不受关注的视野边缘”,有“被忽视和冷落”的意思。在一个区域的学校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相对于地处区域中心、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教学质量显著、社会声誉高且优质生源丰富的品牌学校,那些地处区域边缘(主要指乡镇、老城区、城乡接合部)、办学历史短、教学质量及社会声誉一般(甚至较差)的学校,一般就被认定为“趋边缘化”的学校。“趋边缘化”学校的存在阻碍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然而,每一所“趋边缘化”学校又具有不同的特征。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为例,探索其洼地崛起的路径。
一、“趋边缘化”学校现象审视
造成“趋边缘化”学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所处的地域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也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政策有关,另外还与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特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边缘化”学校越来越少,“趋边缘化”学校开始出现。“趋边缘化”会导致学校全体人员在自我否定中窄化学校的发展思路,校长和教师会自我强化“学校差”“生源差”的负面认知。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一些小规模学校的师生、生生互动优势会被忽视;乡村学校也会缺乏立足乡土文化来实现特色发展的视角,禁锢了学校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主动性。另外,“趋边缘化”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认同,使教师对教学价值的认同偏低,教学动力不足,最终会加剧优秀教师的流失。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近些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师生大量流入中心城区。那些远离市区中心的学校出现了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走低、社会声誉弱化、不被施教区家长认可的现象,这类学校成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基础教育中的“细腰”和“低洼”,有“趋边缘化”的走向。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是一所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结构特殊,师资力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来自当年撤掉的区内某三星级高级中学分流过来的教师(80多人,保留高中教师编制),二是从乡镇初中抽调的教师(30多人),三是区统一招聘和分配的新教师(20人)。生源主要有周边入住新建商品房居民子女、新农村建设拆迁安居房居民子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符合当地入学条件)和不符合当地入学条件的、由政府组织审核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的学生。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非吴江籍学生比例占80%以上。生源结构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和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学生成绩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这些问题导致学校“趋边缘化”走向较为突出。
二、“趋边缘化”学校突围路径
摆脱“边缘化”困境,早日实现去“边缘化”且回归核心圈,是所有“趋边缘化”学校亟待实现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首先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增强“造血”机能,促进自身发展。这就需要学校所有成员明确目标、凝心聚力。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产生能促进系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有效“输血”,借力发展。
1.文化重塑:从价值边缘走向价值独立
学校文化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育人氛围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呈现。一所学校能够持续高位发展,必然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包含着学校内一草一木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一墙一池所营造的育人氛围。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以“传承太湖文脉,培养时代先锋”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义。学校根据师生来源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百川汇海,四海承风,集大家智慧,办大家学校”的“融汇教育”办学理念,增强全体师生共建校园的意识。学校传承太湖历史文化,在文化环境布置上整体设计。学校将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在本地区的“笠泽之战”的历史事件用壁画、浮雕、三维球幕影视等展现,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警句镌刻在学校大门的门楣上,让进入校园的所有师生都能时时督促、鞭策自己。学校还将撤并的原三星级高中的部分文化景观(如陶行知像、天文台、动物标本馆、有特殊意义的花卉植物等)整体搬迁,让分流过来的教师来到新学校有种“回到家”的感觉。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规章制度是学校所有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制度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作为一所新办的学校,既要有严格、规范的“刚性”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得以高质量贯彻、落实,学校的各个职能机构能高效运转。同时,也要用学校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进行“软性”约束,使冰冷的管理制度有温度、有人情味。“软”“硬”兼顾的管理制度,倡导的是精神立校和“目中有人”的管理理念,指明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定期召开校务会议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让教师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引导教师以管理者的视角来全面思考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将每年的四月定为制度建设月,由工会委员充分发动教师进行提案,学校将收集到的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或对一些由于时过境迁而需要修订的方案制度,专门进行研讨,集体修改完善。每年的十月,学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围绕教职工较为关心的一些问题以及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事难题,充分论证、群策群力、集体审议。
2.教师发展:从个体发展到整体发展
在一所“趋边缘化”学校,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来源。学校每年保证用于教师的培训经费,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努力为教师创造发展的机会,提供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以下简称“三大工程”)为抓手,为每个层次的教师搭建成长舞台,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快速发展。
“青蓝工程”是学校对新上岗教师开展的专业提升工程。学校为每一位新上岗教师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为教学导师,导师和新教师每周固定时间互上示范课和汇报课,并邀请同学科教师和教务处人员参与活动。导师对新教师从课堂、作业、辅导、反馈及教科研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明确教学规范,掌握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质量。“骨干工程”是学校对工作5至10年教师开展的专业提升工程。学校给这一层次的教师挑重担、压任务,要求他们每学年至少开设三节校内公开课,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年级测评试卷,参与一项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通过密集、高压的培养方式,促进教学骨干成长。“名师工程”是学校对工作15年以上,并且获得过区级以上骨干称号教师的专业提升工程。学校给他们组建校内名师工作室,树立“品牌教师”形象,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工作乐趣,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实现教师从个体发展到整体发展,学校一直坚持为教师量身定制“成长套餐”。一是制订《吴江区笠泽实验初中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引导教师确立目标、激发活力、弥补不足,给予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二是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学校青年教师教科研中心,定期邀请省教科院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扶持,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学校定期开设“笠泽讲坛”,让教师交流经验,展现风采,形成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稳步推进的良性机制。
3.学生成长:从自我否定到多元成长
一是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学校根据生源结构的复杂性,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的教育,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前置学习任务单的编制为抓手,变革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以“兵教兵、兵练兵”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任务的驱动、有了行为的引导,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三是开展“积分伴成长,进取促成功”主题活动。学校给学生定制了人手一本的《成长足迹》积分手册,给教师定制了人手一枚的奖励学生积分的签名章。教师对学生在品德、学习、活动中的进步表现,均可以通过盖章奖励积分的形式给予反馈,让所有学生都能可视化地看到进步。
四是基于学困生成功体验的“成长1+1”德育导师帮扶案例研究。要求全体教师分别与一名学困生结对,担任“成长1+1”德育导师,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为学困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每学期进行交流与考核评比。
五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基于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学校设置了“人文素养”“艺术与传媒”“科学技术”“家政服务”“强体健德”“勤手健脑”6大类25个项目的社团活动。每周定时集中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
六是依托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德善品格”的评价。探索主题化、系列化、分年级、分学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有效实施品格课程。学年上半学期,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分别聚焦“守约”“坚持”“质疑”三个品格主题;学年下半学期,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分别聚焦“感恩”“进取”“主动”三个品格主题,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等实施。
学校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通过开展主题化的系列活动,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三、“趋边缘化”学校发展的展望与反思
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在积极推进学校文化重塑、教师整体发展和学生多元成长的过程中,注重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加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融入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构建多元立体互动的交流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借助外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以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组建“广雅”教育集团、与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组建吴江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为契机,通过校际项目合作,不断深化分层走班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实实在在地扭转了学校“趋边缘化”的走向。
“趋边缘化”现象作为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短暂的经历,反思其成因及去“边缘化”的历程,我们认为必须面对现实,锐意改革,群策群力,依靠全体师生,抓住关键事,找准发力点,健全“造血”机能,寻找“输血”源泉。既依靠自身力量,也谋求外部支持,双管齐下,这样才会让“趋边缘化”学校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