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 有效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
2022-11-16张小霞
☉张小霞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教学重点。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素材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并且相对复杂,同时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相对应所需要积累的阅读信息量也增大,强度也随之加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针对性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导图是来源于脑神经生理性的互动类型学习模式,并且具备一定的发散学习特性,最开始被发现并使用于商业用途,久而久之便逐渐被引入教育行业,成为一种高效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结合抽象概念知识以及具象化思维,同时调动左右脑的运动轨迹,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基于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效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思维导图的价值,通过引导,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大部分人会将阅读理解成通过人类视线对于物体的不断扫描,通过筛选出自己认知世界中的相关文字信息,联合相关的逻辑,形成的连锁思考的过程。当然,也有人觉得人类通过阅读可以结合思维中已有的认知图示表达思想以及知识的过程或者介质。[1]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社会经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以形象思维去认知事物,需要教师逐渐引导学生从最开始的形象思维逻辑转变为抽象思维逻辑。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合理找出文章中心思想以及行文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能够体现形象思维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思维导图则是最直接的展示方式,不仅能够承载文字以及符号,更能承载相应的图形,从而有效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即找到一个主题,通过阅读寻找与主题有关联的信息,通过关键词的形式标记出来,形成关键文字信息的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文字表述内容通过图画的形式直观表达出来。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文字概括能力。另外,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绘制过程,掌握每个学生的思维逻辑,从而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对策。最后,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将关键字词和文章框架提炼出来,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更能提升教师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教师可以巧妙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渗透至教育行业,教师需要充分创设智慧教学环境,通过不断丰富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从而有效将思维导图与阅读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堂阅读体验。[2]教师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思维导图转变为多元化动画形式的导图,结合微课视频体现的思维导图,通过气泡承接动画形式的思维导图等。通过丰富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营造趣味横生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探究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课《蝙蝠与雷达》的阅读教学时,发现此篇文章的文章体裁为说明文,旨在说明蝙蝠与雷达之间所承接的科学关系。说明文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关注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较为新颖的文章体裁,其通过简洁的语言呈现出逻辑良好的文章结构。因此,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或者晦涩枯燥的不良感觉。教师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动画所分别介绍的蝙蝠、雷达的概念,以及后期将二者的共同点作为分析基础进行实验的过程,直观且形象地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并尝试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媒体动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文章中晦涩且难懂的概念知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巧妙结合现代化技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需要呈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之间的对话联系。因此,完成“对话”这个条件是决定阅读教学是否出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借助思维导图,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根据探究分析不断绘制思维导图。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不应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再次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并通过分析找到正确答案,进而绘制出思维逻辑严谨的思维导图。问题情境的提出,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并通过不断探究和分析教材内容去寻找问题答案,最终寻找问题答案的所有线索便可以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3]
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找骆驼》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发现此篇阅读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文中商人在路上所丢失的骆驼具备什么特点?商人在丢失之后做了什么?”“没有见过骆驼的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所丢失骆驼的行为特征的?”首先,教师可以将这两个问题作为本次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其次,教师再根据教材中骆驼的图片设计出残缺的思维导图框架,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商人与老人之间的对话找到思维导图中的关键信息点,并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骆驼的基本特征和样貌之后,引导学生再思考“没有见过骆驼的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所丢失的骆驼特征的?”结合上个思维导图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老人接下来的描述,将上一个思维导图的内容与问题情境进行融合,并完成下一个思维导图。例如,商人由于心情焦急乱找,错失了很多线索;而老人在走路时细心观察,因此,可以发现骆驼离开时留下的足迹,以及路上遗漏的蜜和米,甚至是路边被啃食的树叶上存在着属于骆驼的齿印,种种迹象都可以证明骆驼的特征。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两个思维导图合成一个大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充分将知识进行梳理,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师设计个性化思维导图,突出文章主题思想
据研究数据显示,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会将思维导图体现在板书模块上,通过浓缩文章知识内容的形式,将较长的阅读文段变成几个带有密切联系的关键字词,并利用相对应的符号将这些关键字词进行联接。可以发现,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思维导图的绘制一直处于教师的掌握之下,通常呈现出教师单方面写,学生被动接受观看并进行记忆性学习的情况;教师讲解思维导图,学生被动式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去理解阅读文章的内容。久而久之,思维导图不仅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还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的绘制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阅读产生的感性认识,绘制出具备个性化色彩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学生绘制完毕后,给予肯定并给出正确指导意见,进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阅读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
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课《乡下人家》的相关知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再结合班级内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引导每个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学习设计出具备个性化的思维导图。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思维通过团队合作的碰撞,可以幻化出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将每个小组成员的思想情感加以融合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思维导图,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不应局限于文字表达形式,可以结合多种表达形式绘制思维导图:气泡形状、大树形状、花朵形状,甚至人体形状。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凝聚了课堂注意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通过手中的工具进行加工,制作出“实体”形状的思维导图,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进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所学内容,强化学生阅读思维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任务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将所学内容加以具象化并加以实践,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丰富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在阅读教学即将到达尾声时,教师可以结合烹饪中“大火收汁”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复述所学知识,进而完成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基于教材,结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以及生活场景,发挥自身想象力,复述出文章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修正传统阅读教学中复述的机械性和单一性,而要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通过复述思维导图中关键字词所在的趣味对话,甚至是文中较为精彩的片段,有效深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复述任务,深化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深度理解。
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花的骨气》相关内容时,发现此篇文章是一篇可以进行略读的阅读文章。可以知道,略读性质的文体难在学生需要开放自身的思维,通过阅读深刻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自我阅读过渡到自我领悟的境界。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通过简化长句转化为精炼的短句,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提炼关键字词形成中心句的阅读技巧,并且能够结合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绘制出不同层面和类别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主绘制表情,概括文章中思想情感的变化,再通过团队小组进行内容复述活动,不断完善组内学生的思维逻辑。学生通过图画表情分别绘制出从失望到吃惊,再从吃惊到遗憾,最后转变为遗憾的感情主线,并将图画表情融入到思维导图中。通过举一反三,领悟出从喜爱花朵到寻找花朵,再到盼望花朵最后演变成只是单纯地观看花朵,总结出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生命的延续需要勇气,而时间终会将生活回归平淡。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思维导图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效设计出个性化教学风格的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贯穿整个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导图。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引入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自读自悟的阅读技巧,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进而在不断阅读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和道德体系结构,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