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浅析
2022-11-16陈蓉蓉
☉陈蓉蓉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涉及文化、科学、自然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方式,于小学语文而言,综合性学习主要是指以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整体发展、学科衔接沟通、实践书本结合等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当前,语文课程综合学习并未配备统一教材,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虽给学生高度的学习自由,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使得综合性学习存在明显的“盲从性”特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单元教学作为常见教学形式之一,主要是以课程主题等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具有系统性与广泛度的特征,通过将综合性学习与单元教学融合的方式,能有效缓解综合性学习的“盲目性”问题,提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性与系统性。对此,本文将从核心价值、应用问题、应用要点以及教学设计出发,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进行探析,旨在通过提升价值认知的方式,奠定意识形态基础,并立足于应用问题与应用要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探析,进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综合性单元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核心价值
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单元约出现四次,单元主题包含诗歌入门、传统文化、小学生活以及文字王国等,且单元内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趋于一致,此外,各单元内学习任务主要有学习朗诵诗歌、编写诗集、整理资料、研究性报告撰写以及策划书学习等内容。目标、任务以及内容的确立为综合性单元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法在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可行性。此外,对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而言,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核心价值,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单元整合度,扩展学生学习空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开始尝试单元整合教学方法,用以强调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推动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直至2011版新课标的出现,综合性与实践性正式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指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成为语文教学课程优化的重要方向。而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法迎合了这一改革需求,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与手段,推动了语文课程单元整合度的提升,为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创造了条件。
(二)提高教学全面性,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涉及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升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听说读写等多方教学内容的课程地位,推动了教学内容全面性的提高。与此同时,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法自由度高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表达空间,为学生自我才能的挖掘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动力。整体而言,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框架支撑。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
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定位偏差。部分语文教师将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作为课程活动的添加剂,将其核心价值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开阔学生视野,更加强调综合性学习方法的辅助性作用,忽视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学活动,使得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法的核心价值难以实现[1]。
二是模式需求。相较于传统课程而言,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自由性”特征,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度强调自身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活动方式进行固化约束,并未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习要求进行了解,使得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流于表象,难以实现生活学习与课程活动的对接。
三是指导价值。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活动具备较高的灵活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环境、教学材料以及学生能力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与内容进行调整,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更强调指导价值,但是,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指导价值把握不明,使得教学活动固化较为严重。
四是时间失衡。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包含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等多方面内容,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特征。但是,在教学实践时,部分教师并未对各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多采用分开独立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进度偏慢,时而面临教学压力过高的情况,使得部分语文教师不愿采用该教学模式,限制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优化落实[2]。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
(一)框架要点
框架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落实的外部支撑,主要包含主旨确定、单元重组、方法探寻以及任务框架等。
于主旨确定而言,教师应当对教材的编排进行准确把控,一般而言,以教材编排为出发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主要涉及情感线与知识线两条主线,而主题则是提升情感线与知识线连贯性的重要桥梁。对此,教师应当强化对主旨的把握,通过整合主题的方式,降低学生情感理解的难度,同时,主题整合还能提升单元知识框架的层次性,将教材内容涉及的各项元素直观展示给学生,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效果[3]。
于单元重组而言,教师应当明晰单元重组主要是指将相似文章整合为一体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内容主要包含《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以及《邓小平爷爷植树》等内容,核心主题在于“春”,而单元中的课程内容繁复性较高,且于小学生而言,课程衔接力度较弱,对此,教师可采用单元重组的方式,对课程内容与主题进行调整,从“春草”“春游”以及“春声”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帮助学生构筑春天的思维构图,降低学生对单元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
于方法探索而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中类比阅读法兼具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等多个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我领会度的提升,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使得类比阅读的实施受限,对此,在落实该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重视相似书籍的引入,以达到增强学生感悟度的目标。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中包含《秋天的雨》《布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等内容,其核心主题在于“秋”,对此,在采用类比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秋”的相关文章,如《怀念的秋天》《田园之秋》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扩充学生知识素材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秋”内在情感的把控度,实现日常生活的“课堂化”。
于任务框架而言,教师应当明晰任务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对此,在构筑任务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任务类型的多样性,并予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完成任务。
(二)内容要点
在部编版教材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活动,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对此,在把控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
一是阅读内容的丰富性。首先,教师应当予以学生丰富的阅读材料,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实现阅读精准度的提升;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广泛阅读各项内容,如报刊、采访等,用以丰富学生的课后阅读生活;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撰写课本剧等,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传阅,用以达到提升阅读趣味性的目标。
二是生活素材的融入。首先,教师应当明晰生活素材对学生感知成长的重要性,为生活元素的融入提供思想条件;其次,教师应当对生活元素进行筛选与添加,侧重于借助生活元素直观呈现教材知识内容,以实现复杂概念的简单化,为学生文化知识内涵理解度的提升提供渠道[4]。
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主要包含主题分析、指向目标设计等内容,其中主题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的中心,是课程活动的向导,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对此,在主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当遵循发展性、生活实践性以及运用性等原则,并从学情、环境以及教材等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对主题进行细化分类、调整以及分解,以达到提升主题科学性与明确性的目标。在主题目标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当落实指向性目标,即阶段性课程目标,用以推动课程的优化落实[5]。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四单元为例,该单元内容主要包含《女娲补天》《盘古开天》以及《精卫填海》等,从单元内容的角度出发,该单元的主题是“神话”,主题目标在于让学生感受“神话”的语言魅力与意境魅力,深入感知“神话”的语言特点。在主题目标确定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于该课程而言,课程目标主要为:一是了解“神话”内容与语言风格;二是改编与演绎“神话”故事内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会。
(二)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开放综合性的原则。其中开放综合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内容应当融合艺术、科学等多种学科,涉及听说读写等多项内容,以提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可选择性;趣味性主要是指应当以学生兴趣点为依据,选择趣味性元素对活动进行设计,以达到调动学生求知欲与耐心的目标;实践性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可操作性,且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活动之中,用以推动学生行动力与参与意识的提升[6]。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内容主要包含《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等,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该单元的主题是“家乡”,主题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乡土意识,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推动学生热爱家乡意识的提高。但是,在小学阶段,笔者班内学生大多身处家乡,对“思念家乡”等情感的共鸣度偏低。对此,针对该课程主题,笔者组织了“家乡的——”的主题活动,开放性的话题予以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借助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家乡事物,提升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度,在此背景下将学生带入到“离家”情境中,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以其开放性与系统性的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落实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点,并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与活动设计,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