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性生态场域下的童年脉动

2022-11-16顾润生曹海永

江苏教育 2022年71期
关键词:根脉德性共生

顾润生 曹海永

顾润生:“德性生态场:‘脉’动童年的涵养行动”项目的内涵是什么?

曹海永:在我们看来,生态是一种自我发展、健康互构、良性循环的生命状态。学校德育应与社会生活、与人的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必须促进家庭、学校、社区的沟通协同,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主筹划,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场”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脉”动童年的涵养行动从1 到6 年级是连续的、有层次的,在空间上是连贯的,包含了家庭、社区、学校等空间,也包含所有的学科育人空间。

“脉”动童年的“脉”包含中华民族的“根脉”、学校文化的“血脉”以及时代发展的“动脉”。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为每一个儿童注入红色的基因;学校文化的“血脉”,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和谐教育”思想,该思想历久弥新,引领长小儿童活泼泼地走向未来;时代发展的“动脉”,是让教育与时代共振、与未来对接,努力“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我们提出在赓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前提之下,传承学校文化,回应时代召唤,将根脉的民族性、血脉的效能性、动脉的时代性融为一体。“脉”动童年的“动”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儿童应该是“动”的,天性好动的儿童需要在实践、探究、交往、对话、表达中实现眼动、手动、心动;其次,儿童应该这样“动”,儿童的道德教育是充满情感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应该体现一致性,关注身心合一;最后,我们可以让儿童这样“动”,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的“脉动”推动儿童品格的形成。

顾润生:项目实施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曹海永:学校通过三“脉”引领儿童成长,引导儿童在德性生态场中“自洽”“融合”“共生”。“自洽”,即在儿童的现实中自洽、在校本的精神中自洽、在时代的要求中自洽;“融合”,即与课程的融合、与活动的融合、与评价的融合;“共生”,即与校园文化的共生、与家庭文化的共生、与街区文化的共生。项目以“德性生态场”的建设为行动指向,以“脉”动童年为行动目标和标识,做到“三个自洽”,追求“三个融合”,实现“三个共生”,努力建设一个连贯古今、适性适切、融通内外的育德场域。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实践:涵养理想信念的“根脉”厚植行动、弘扬校本精神的“血脉”赓续行动、回应时代召唤的“动脉”强劲行动、构建德性成长的“生态”评价体系。

顾润生:项目实施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曹海永:项目建设与实施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过程,我们以课程的视角来建构“德性生态场”,儿童在德性场域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是聚焦课程内容,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实现家、校、社资源共享。首先,我们开发“德性生态场”系列微课程。学校项目团队研发了红色基因系列、传统美德系列、学校精神系列、幼小衔接系列、家校慧联系列、学科育人系列、场馆育德系列等课程资源包。优秀课例、经验分享微视频,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推送,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共享。“停课不停学”期间,“德性生态场”系列微课程的推出,及时指导学生居家健康生活,同时也缓解了一年级新生无法进校、进班所带来的焦虑。其次,我们开展“德性生态场”系列微讲堂。学校积极借助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发家长学堂、非遗文化进校园、音乐心理疗法等微讲堂课程资源。最后,我们拍摄“德性生态场”系列微电影。学校将学生一日行为表现拍摄成微电影,让学生在观看微电影的过程中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是探索课程实施,突出项目化研究,创新设计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项目化研究单。以“根脉”课程为例,我们结合“根脉”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了“读党的小故事,做我的小研究”“向最美劳动者致敬”“缅怀先烈,纪念故人”“传承红色基因,礼赞伟大祖国”等主题活动。相同主题项目化研究单的内容设计,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表达能力等,设计了分层学习内容,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在研究中交往、对话、表达、成长。项目化研究单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还鼓励学生走进文博场馆探索奥秘、居家与父母查阅资料学习、自己动手实践验证等。一张小小的研究单,联合了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真正体现了和谐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自开展项目化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被“看”到,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

顾润生:项目实施的创新之处是什么?

曹海永:一是以“课程”的方式推进。我们推行“学科+”课堂新样态,引导教师“从分科教学走向跨学科教学”,通过课堂改革,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们发挥资源优势,借力六朝博物馆等,激发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探索兴趣,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以“生态”的方式评价。“畅畅、笑笑乐评园”是学校开发的以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自主体验、综合育人为特质,关注儿童学习能力提升、必备品格培养、价值观引领等全方位发展的评价。生态评价强调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突出双向衔接,强调综合,建立认知结构,打破学科边界,提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根脉德性共生
追迹上古三代,往探华夏根脉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根脉”与“归属”: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根本逻辑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参加中华辞赋高级研讨班感怀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