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屠宰中炭疽病的鉴定与处理
2022-11-16高德强
高德强
榆树市青山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榆树 130419
炭疽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以羊、牛、马草食动物多见,猪有一定的抵抗力,常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屠宰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这种局灶性炎症的病灶。人一旦直接接触病畜、炭疽杆菌污染的肉尸、皮毛等畜产品,很容易感染炭疽。食用炭疽病畜的肉或喝了含有炭疽芽孢的饮水,可以引起肠炭疽;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空气,可以引起肺炭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炭疽芽孢可以引起皮肤炭疽。
我国基本上控制了炭疽病的流行,但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出现炭疽病例,并且发生人感染炭疽而死亡的情况。因此,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起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是肉品检疫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严格的执行屠畜的收购检疫、宰前检疫、宰后检疫,避免在屠畜的加工过程中出现炭疽屠尸,因为炭疽杆菌一旦暴露空气中,就会形成芽孢,芽孢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为消杀灭源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某些处于潜伏期、患痈型或局部慢性型的炭疽病畜,有时仍可进入屠宰加工过程,所以兽医卫检人员对本病应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1 宰前鉴定
在屠宰加工的过程中,炭疽病畜的宰前鉴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畜种、动物本身的抵抗力以及炭疽杆菌菌株毒力的不同,炭疽患畜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猪的慢性局限型炭疽、牛的慢性顿挫型炭疽或者是潜伏的慢性型炭疽,其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因此往往被忽视。
屠畜的炭疽一般表现为败血型和局限性两种,败血型发病比较急。各种家畜表现的症状有如下几点。
1.1 牛患炭疽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突然高热,精神不振或兴奋不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可视黏膜发绀,拒绝采食,反刍停止,腹胀腹痛,粪便初干燥后稀薄,粪尿带血。死于败血型的病牛尸僵不全,畜尸极易腐败膨大,从肛门、鼻腔等天然孔有暗红色液体流出,可视黏膜蓝紫色并有小出血点。患痈型炭疽的牛除体温升高外,同时在它的咽喉、颈、胸、腹下、乳房及外阴处会发生水肿或炭疽痈。病畜患部热痛,碰触坚硬,继而肿块变冷而无疼痛感,最后形成溃疡。同时患牛口腔黏膜还可以看见小结节,随后变深水泡破溃,因此牛会流出带血的唾液。
1.2 绵羊和山羊的炭疽多呈急性型经过。病羊会突然倒地不起,呼吸困难,抽搐,天然孔有煤焦油样液体流出,几分钟或1~2 h就死亡了。在屠宰加工的过程中羊炭疽很少见。
1.3 马属动物炭疽常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除体温升高外,还会出汗,呼吸困难,急剧腹痛,在咽喉、颈、胸前、肩甲、下腹部以及外阴等部位可见炭疽痈,一般多是出血性水肿。粪尿带血,死后多数病马天然孔有煤焦油样的液体流出。病程3~12 h,有时延至3~8 d 。
1.4 猪对炭疽有一定的抵抗力,多呈慢性经过,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宰前很难检出。但也有患猪的局部病变比较明显,一般都是炭疽杆菌侵害猪的咽喉部,形成咽峡炎性炭疽,主要表现的是咽喉部、头颈部的淋巴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水肿。病初体温升高,咽喉和一侧腮腺肿胀,皮肤呈紫红色。严重时因为咽喉和腮腺肿胀,造成呼吸、吞咽困难,流涎、口鼻青紫,精神不振,咳嗽、叫声嘶哑,水肿沿气管蔓延至颈部与胸前,导致颈部活动不灵,最后窒息而死。宰前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将病猪电击致死,密封后送往无害化处理场做无害化处理。
肠型炭疽的患猪宰前更难以诊断出来,主要症状为拒绝进食、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粪便混有血液,并伴发黄疸等症状。由此可见屠畜宰前炭疽病检验的难度很大,一定要注意和有相似症状的其它病鉴别诊断。
2 信息性症状
综上所述,屠畜宰前发现有以下“信息性症状”的就要考虑炭疽的可能性。
2.1 屠畜突然倒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全身抽搐,天然孔流暗红色血液,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死亡迅速。
2.2 局部有坚硬肿块,起初红肿热痛,随后变冷无痛感,最后中央坏死形成溃疡。肿块常发生的部位是咽喉、颈、胸、肩甲、腹下、乳房及外阴等处的皮肤上。
2.3 猪的颈部、前胸发生急性红肿,呼吸困难,咽喉变窄,终因窒息而亡。粪便带血可考虑肠型炭疽。
3 宰后鉴定
宰后检验所看到的炭疽屠畜,和自然死亡的炭疽尸体是不一样的。宰后炭疽屠畜脾脏多不肿大和脾髓软化,血液也不一定是暗黑色煤焦油样,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也不严重,皮下、肌肉间的胶样浸润也不明显,通常是局限性痈型炭疽,特别是非典型炭疽需借助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为此,兽医卫生检验人员在宰后检验中必须高度注意。现将牛、羊、猪等在宰后常见的炭疽病变分别叙述如下。
3.1 牛宰后检验牛败血型炭疽的畜体皮下、肌间结缔组织、胸膜、腹膜、肾脏周围的结缔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并散布着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胸腹腔积液,全身骨骼肌呈暗红色;全身淋巴结为出血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呈暗红色或黑红色;脾脏肿大至正常的3~5倍,被膜紧张,呈暗红色,质地柔软,触之有波动感,有时可自行破裂,切面呈黑红色,边缘外翻,脾髓呈软泥状,甚至呈半流体而自动向外流出。胃肠道呈出血性胃肠炎症状。
3.2 羊在宰后检验中很少发现羊炭疽,偶尔见到个别典型和非典型的败血型炭疽病例。羊败血型炭疽病理变化没有牛的明显,通常无明显的胶样浸润,脾也不肿大,淋巴结也没有明显的病变。肺脏轻度充血、水肿和出血,肾脏偶见局灶性出血性坏死炎。
3.3 猪炭疽多呈局部性病变。由于猪炭疽多经过消化道感染,所以宰后常见咽峡炎型炭疽,其次为肠型炭疽。
3.3.1 咽峡炭疽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病例变化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急性的可见患猪颌下和颈部明显肿胀,皮下组织胶样浸润,受损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呈樱桃红色,有紫红色或黑色坏死灶。慢性型仅由口腔、咽喉部汇集淋巴的一个或者数个淋巴结呈现病变。这样,头部淋巴结的病损就成了主要的指征,其中颌下淋巴结在发现猪慢性局限型炭疽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其较早受害,检出率高,多局限于一侧。受损淋巴结肿大,被膜结缔组织增生,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干燥呈砖红色,病期较长呈灰黄色,久病坏死并伴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
3.3.2 肠型炭疽,病变主要局限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一般为痈型。痈部的肠系膜充血、出血,上覆纤维素。痈部肿块呈砖红色。肠黏膜肿胀、出血,呈暗红色。集合淋巴小结肿胀、紫黑色,向肠腔凸起,其黏膜常常坏死形成火山口状溃疡,其上面覆盖褐色、黑色结痂。当猪抵抗力增强时,这种溃疡灶可以愈合形成星状疤痕。在广泛受损的病例中,肠壁变得厚而紧实,形似橡皮管,肠黏膜附有黄绿色凝块,将其刮除,可见紫黑色凹陷溃疡灶。
4 信息性病变
综上所述,宰后炭疽病的“信息性病变”有两种,必须予以足够的注意。
4.1 淋巴结的局限性、出血性、坏死性炎性病灶:屠畜的个别淋巴结明显的肿大、出血,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经常有少量淡黄色的出血性胶样浸润。淋巴结的切面局部出血,呈樱红色(新鲜病灶)或砖红色,其中散在分布着灰色灰黑色的小凹陷的坏死灶,坏死灶中可检出炭疽杆菌。
4.2 可疑炭疽的病灶是局部的痈肿,在皮下、口腔、胸腹膜以及肠道、肺脏、脾脏、肾脏等器官出现局限性痈肿,呈黑色圆形肿块,切面砖红色,致密而硬脆,散在灰色或黑色的坏死灶,可形成溃疡。皮下的炭疽痈常呈蜂窝织炎,口腔黏膜的炭疽痈初期为水泡。自痈肿部位收集的淋巴结,呈现上述特殊的炭疽病变。
5 处理
宰前发现炭疽患畜或疑似炭疽患畜不能急宰,必须进行炭疽杆菌的血片检验,未经检验,不得放血屠宰。宰前确诊的炭疽病畜,不得放血屠宰。宰后发现的炭疽屠畜肉尸、内脏、皮毛、血液,应于当天用密封良好的工具送往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经镜检、血清沉淀反应及细菌学培养后仍判定为疑似炭疽的肉尸、内脏及其副产品,也应密封包装,运往无害化处理场做无害化处理。发现炭疽后,确实未被污染的肉尸、内脏和其它副产品,可以不受限制的出厂。
6 卫生防护措施
6.1 宰后发现炭疽的,应立即停止生产,封锁现场,工人不得随意走动,同时对患畜做细菌学检查,并划分出污染范围加以控制,同群牲畜按“宰前检验及处理”的相关规定处理。
6.2 为了防止污染扩大,应将未被污染的肉尸、内脏迅速从车间运走。将确定为炭疽的患畜肉尸、内脏、血液立即密封包装,运往无害化处理厂。
6.3 立即对现场进行彻底消毒。屠宰车间的地面、设备和离地面2 m以内的墙壁,所有被炭疽病畜停留或经过的圈舍和场地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有20%的漂白粉溶液(澄清的溶液应含有5%的有效氯),用量为1 kg/m2。也可用10%的火碱溶液对环境进行消毒。金属器具可用火碱溶液煮沸30 min。粪便和污物焚烧销毁,工作人员也应消毒,所有消毒工作应在宰后6 h之内完成。
6.4 凡与炭疽病畜或病畜肉接触的人员,必须接受卫生防护。当发现炭疽时,只有保证消灭传染源的一切措施施行后,方能恢复屠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