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理论下本科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探索
——以S. D. Krashen 的输入说为例

2022-11-16卢心怡

现代英语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习者材料语言

卢心怡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 引言

在新时代的当今社会,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一部分中国学生而言,英语作为母语之外的第二外语,不像母语一样耳濡目染,且没有充分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学习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英语的认识和使用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需要担负起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讲述的职责,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传播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 对现在的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们必须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主题。

英语这门语言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直被学生和传统课堂所忽视。在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精力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等方面,对英语的视听则关注不够,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由于视听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在视听方面的水平差异十分明显。 在现在亟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二、 西部地区本科大学生英语视听现状——以西部地区某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

(一)学生英语视听能力不均衡

在完成了初高中阶段的教育以后,进入大学的学生们英语水平仍达不到基本要求,学生对英语尤其是英语视听的学习认识不足,兴趣不够。 调查表明,在2021 年的大一新生中,入校时高考英语的及格率仅为15%,听力作为辅助成绩,只有10%的学生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由于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英语视听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两极分化,仅有极少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才有进一步锻炼英语视听能力的兴趣和热情,其他学生对英语视听课的信心不足,兴趣不高,甚至不想学。

(二)英语听力成为四六级的“绊脚石”

四六级作为全国统一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衡量标尺,且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校期间,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 然而,对2018级的10430 名本科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毕业之前四级通过率只有43%,六级通过率仅有15%,对未通过的学生来说,后续就业和深造都面临新的困难,通过对四六级各题型得分情况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听力成绩不理想是四六级通过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英语视听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除了学生视听水平差异比较大以外,英语视听课的教学形式也需要重视。 传统的英语视听课主要以视听课本为主,教师完全依靠课本中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教学,而课本中的视听材料又无法与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步,第一是导致视听内容较为单一和陈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是这部分内容实用性不高,在生活中没有使用场景。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课堂教授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与“学”两者之间是一种分离状态。 这样的视听课依然停留在哑巴英语的层面,无法实现学生视听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教师自身的视听教学能力亟需提高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视听水平受限,无法在语音语调上给学生起到模仿和榜样的作用。 同时,大多数的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照本宣科,以练习和讲解为主,缺少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然而,对英语视听教学来说,有别于阅读写作等模块,缺少情景对话、英语配音等形式,学生视听能力很难得到质的提高。

三、 S. D. Krashen 的输入说概述

在英语视听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其实很清楚大量输入对提高学生视听水平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语言输入,只是一味地播放视听材料,让学生一节课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S. D. Krashen 的输入说可谓是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Krashen 提出了语言的输入假说。 在输入假设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可理解性输入,即:“i+1”模式。 “i”主要是指英语学习者目前的英语能力,而“1”指的是英语学习者距离下一水平的差距。 也就是说,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输入的材料既不能低于“i”,也就是学习者本来的程度,也不能够让学习者难以企及。 因此,输入的材料难度应把握在“i”和“i+1”的区间之内[1]。

同时,Krashen 认为,对大量的语言输入来说,要关注的不能仅仅是材料的量的问题,它同时也应该符合一些基本的条件。 首先,输入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必须要是可理解的。 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从不同的方面去提高材料的丰富度。 同时在学习中和学习结束时要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水平。 其次,语言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 在第一条可理解性的协同下,必须保证学习者接受了大量的输入。 当然,在初始阶段,很多学习者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沉寂期”。 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以后,学习者就能进行输出并且产生良性循环。 只有这样,输入的目的才能够见到成效[2]。 接着,输入必须是相互联系并且富有趣味的。 对学习者来说,有关联和有趣的材料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让他们从发现的喜悦中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 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该着重关注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紧抓表达的形式。 最后,输入不应该按照语法先后来安排。 从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语法的掌握一般不是首要条件,就像婴儿学说话,他们并不需要通过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会说话。 所以,在这一理论中,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富有趣味和结构的一种天然输入。 如果完全按照语法知识结构来指导学习者的话,会使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也会降低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当然,这一理论也具有它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他过分地强调了语言材料的输入性,而忽视了输出的重要性。 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达成它的交际目的才是关键。 同时,将输入的材料进行输出的过程,大脑进行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 而且,关于Krashen 的“i+1”假设来说,语言输入的量如何去界定,以及输入的成果如何去衡量,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Krashen 的输入假说过分强调了交际教学,对语法知识比较忽视。 但是,语法的教学不仅对孩子和大人十分重要,它还能进一步让语言更加精准,避免表达的僵化,也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进行文本的阅读和输出。 最后,这一理论对语言的输入投入了过分的关注,忽视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方法的引入。 因为真正的语言习得是在学习者将输入的语言转化为能力后才产生的[3],也就是说,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根据个人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而不是教师一味地提供。

四、 Krashen 的输入假说对本科英语视听教学的启发

(一)充分把控输入材料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

依据Krashen 的理论,语言材料首先应该贴近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或者兴趣点,这样在语言学习一开始就能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说。 在这一点上,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所以在视听教学中,教师对材料应该全面把控,对陈旧的、死板的视听材料要敢于摒弃,结合时事以及学生的情况,适当地加入有趣味性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适当加入一些专业知识的元素,让他们学会用英语的视角来学习专业知识。 以视觉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在视听学习中,教师应在材料和话题的选择上更多地关注设计领域的最新词汇和表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还可以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或者历史文化,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英语中重温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 对材料的可理解性而言,首先,教师在材料的选取上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把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来开展视听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调研、谈话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在视听材料的输入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做好听前准备。 根据材料的不同,教师可以在听前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介绍听力材料中的较高难度词汇和表达、介绍背景知识。 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听力练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

(二)输入输出相结合

根据Krashen 的理论可知,教师需要首先确认材料的可理解性,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因此,对教师而言,充分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让学生不断地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听力技巧,做到“沉浸式”视听。 当然,仅仅通过课堂的输入还远远达不到输入量的要求。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习通、钉钉等一些手段,将视听材料下发给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后及时反馈,保证视听输入量。 当然,这样的方式会让一些学生觉得这是任务,因此有负担感,也没有达到输入假说中的趣味性。 所以,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或者视听方式,比如电台、有声读物或是电影和电视节目,这样的话,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很愉快地就能达到输入的目的。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多多关注语言的输出,只有真正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二语习得的过程才算完成。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最不擅长和惧怕的地方。 对这一问题,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尽可能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回答“Yes”或“No”的层面。 结合前面的材料,可理解性和趣味性这一点应该能够实现。 其次,在听力中,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去做笔记,将所听到的材料记下来,并且在听完后尝试复述。 这一任务在一开始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正确地去处理材料,先一句一句去精听,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笔记方法,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鼓励。 最后,课堂中,运用一些视听教学法, 比如社团法( community approach),以小组为单位,就输入材料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可以给出一些示例让其进行模仿[4]。 并且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及时进行变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具有积极性,也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三)加强视听材料输入后对学习者能力提升的考核

前面提到,克拉申提出的理论对输入量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同时对输入的成果如何去衡量也十分模糊。 对语言学习者而言,一个合理清晰的衡量方式不仅能够让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形成正向或者反向的激励作用。 但是对考核来说,很多教师还处在最传统的以考试和成绩为主的阶段,这种模式的确有难以替代的地位。 但是,如果仅仅单一的以这种方式去考核学生的话,很可能又会催生一批应试学生,只为分数而学习。所以,这种对学习者能力的考核应该是多样并且个性化的。 首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成果展示会,如在每节课开始,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口语展示或者就某个感兴趣的新闻或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学生进行评分。 这一分数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 在这种考核下,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评分的客观性,教师可以将评分从多维度展开,如语音语调、句式的灵活性、内容的深刻性以及表达的逻辑性等。 其次,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多次刷新这一成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方式不仅满足了考核的多样性,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对考核的个性化而言,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衡量形式。 不同的学习者对衡量的方式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个性化的考核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阶梯”,从而稳步向上。 如,学生可以以某一类同等水平的视听材料作为考核标准,在不同的时间段听同等难度的材料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样的考核方式中,学生也需要有多维度的界定,比如对材料语速的感知、词汇的熟悉度、理解的完整性或者背景知识的已知度等。

五、 结语

在英语视听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输入假说,大量的视听材料的输入对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十分关键。对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材料的有趣性和可理解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选取材料,让视听学习贴近生活。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是输出的主要方法。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课堂互动形式以及内容。 对课堂讨论,要把控好时间以及学生的讨论效果,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之下来进行口语练习。 本科阶段的英语视听课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关联到学生的专业课,以专业词汇、专业内容为载体,做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提高视听能力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更好地培育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文章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的简单尝试和反思,对文中提到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具体教学方式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好现代技术,进一步探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多维度、多方面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猜你喜欢

学习者材料语言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我有我语言
赠送折纸材料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