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钢琴教学中的“隐性拟声”

2022-11-16刘玉明

钢琴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型联觉弹奏

文/ 刘玉明

“拟声”是指模拟自然声响(或模拟其他乐器)而形成的、主观体现客观的一种音乐创作技法,也是钢琴音乐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是在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和模拟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历经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色彩绚丽、表现形式丰富、极具民族风格的钢琴乐曲,其中“拟声”的应用和表现也使乐曲别具迥异之色。

在钢琴教学或演奏的现实过程中,探究音乐作品中有关“拟声”的艺术表现,其中一些“隐性拟声”的挖掘和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因“隐性拟声”而产生的联想、联觉心理机制作用下,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意义解析变得更为直观易懂,使钢琴的教学、演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关于“隐性拟声”

“隐”者,蔽也。其基本释义为“藏匿,不显露”。而“隐性拟声”是指钢琴音乐中不能直接(或完全)客观模拟和直观感知,需结合乐曲的创作背景,通过联想、联觉心理机制作用深化理解,具有特殊表现意义的拟声。“隐性拟声”是“拟声”的深化和扩展,其内涵丰富,音乐理解和表现意义更为深刻,需结合乐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经历和音乐意境深入解析,由联想、联觉心理机制来感受和认知。

这里的联想是指音乐中的某些音或某些音群的音响,主要在听觉感知作用下想起相关的情景或其他事物;联觉则是在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之间相互作用而触发的另外一种感觉。

二、“隐性拟声”的分类及案例

依据作曲意图和音乐的表现意义,“隐性拟声”分为以下两类。

1. 装饰性“隐性拟声”。以倚音的形态出现的特性音型,多与人声(或器乐声响)模拟有关,比较委婉、亲切、自然,易于音乐联想。

比如以王建中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简编版)为例,其引子部分首先是钢琴模仿竹笛嘹亮、悠扬、高亢的音色,富有信天游风格的曲调给人以亲切、质朴之感,深受人们喜爱。可是有学生问到,乐曲为什么是用倚音起句呢?有什么音乐意义吗?师生在探讨过程中,如果仅仅解释为是对竹笛的“模仿性”,体现东方文化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似乎对音乐视野尚不够丰富且善于思考的学生难具说服力,更不好理解,此时酝酿的情感也就比较模糊。

这里的倚音用“隐性拟声”来解析:它模拟的是山丹丹“花开的声音”。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乐曲标题,以“花开”二字对学生进一步启发:山丹丹花开了!这是花开的声音,你听到过花儿开放的声音吗?你嗅到过花儿初开的清香吗?以此引导学生理解装饰音起句的意义,激发猎奇心理,使其能展开丰富的、有关花开的联想而进行丰富的情感酝酿(鼓励课后进一步探寻自然,聆听花开)。

学生通过这些“隐性拟声”的联想,理解了乐曲的倚音起句,使得内心准备不再“空洞”,情感酝酿丰富多样,易于弹奏出圆润、亲切、自然的音响,进而表达出静谧温暖、蕴含喜悦又神秘的色彩。

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愁情由人去,浓淡总相宜”,因其饱含的情感之丰富、艺术之雍雅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曲中有大量的单倚音,关于它的演奏已有诸多教师和演奏家进行过论述,比如说“倚音出色地模仿了二胡的滑音效果。在演奏这些装饰音时不能按照弹奏西方作品时的技术处理,应该仔细体会倚音所在乐句的强弱、情绪,结合乐句的处理和二胡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在乐句强奏时,指尖要敏捷、快速触键,扎实、有力。在乐句弱奏时,倚音的演奏应以较慢的速度连续奏出,用手腕带动手指,使音色更加圆润缠绵”①。这段讲解已经很详细地阐述了倚音的演奏方法,以及所要达到的声音效果,但也有学生问到过,钢琴(或二胡)中这些倚音的音乐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倚音?仅仅是为了模仿二胡演奏、保留其民族音乐风格吗?

据有关文献记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我们是否能从这些表述的话语中寻找到一些理解此曲装饰音的蛛丝马迹,将此吴侬曲调中的“隐性拟声”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引导呢?

乐曲中的这些“隐性拟声”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语言,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表达,对“隐性拟声”音乐内涵的联想,令我们的音乐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大。像《二泉映月》、李斯特《“叹息”练习曲》中“隐性拟声”元素的奇特趣意,恐怕需要从乐曲的产生背景、创作经历、作者情感及音乐特征等方面仔细品味作者的坦诉,聆听其“心语”了。

2. 主干音性“隐性拟声”。以声部的主干音形态出现的部分特性音型,多与自然原声模拟有关,比较清新、简约、朴素,多适于音乐联觉。

在初级钢琴曲目里有一首《采花调》,是黎英海根据四川同名民歌改编的复调性乐曲,旋律婉转动听、情感亲切真挚,弹奏起来也自然顺手,深受琴童们的喜爱。

从第12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开始到第18小节结束,右手弹奏的声部出现了重复A音。这些八分节奏的重复A音对初级弹奏技能的学生来说,想把声音控制一致、声部层次把握恰当且音色圆润亲切,是非常不易的。曾有爱动脑筋的学生问到过,这里为什么要用重复音弹奏?对于这一疑问,教师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去理解和表现这些音呢?

这里重复的A音视作“隐性拟声”的音型,它模拟了“小雨点儿声”。以蜀地多雨、四季鲜花渐开的自然风貌特征为依据,引导小朋友将其想象成淅淅沥沥的“小雨点儿”声。相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小雨点儿落在脸上的感受,或是观察过小雨点儿落在花瓣上的情景:盛开的花儿在雨露的滋润下格外鲜艳夺目……经过这些启发和引导,容易使学生产生回忆,心理上产生自我情感体验的一些铺垫,进而联想、联觉到这些“隐性拟声”而惠及整首乐曲。学生的内心感受丰富,练习兴趣才会浓厚,音乐表现的掌控才能专注于乐,弹奏有情有义。

《乌苏里船歌》原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民歌,其欢快流畅的旋律主要表达了赫哲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之情。陈铭志在尊重歌曲原有的基本旋律和感情表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丰富和改编,运用钢琴的和声色彩和织体语言使其成为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的钢琴作品。从乐曲的第5小节开始,微波荡漾、渔船徐徐而行的美景从音符间悠然流出,其中第6小节左手分解音型中,在强拍位上出现了A音的跳奏,弱拍位出现了E音的跳奏,而且在第一段出现了六次之多。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跳奏音?除了弹奏技巧、音色方面的要求,还要表现什么呢?不用跳奏弹法是否可行?

这里的跳奏音用“隐性拟声”理解为,跳奏的A音可以想象成渔民在划行木船时,船桨和船舷边沿因磨动而发出隐隐的“吱”声。这一“隐性拟声”包含了很多信息:渔船厚重,满载而行,渔民划船有力,对前景乐观自信;跳奏的E音是船桨带起的水滴跳跃的“隐性拟声”。这些“隐性拟声”勾画出了鲜活的生产场景,也使学生在音乐表现中感受到这些跳奏的音乐意义,趣味性增强。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音色想象,激发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现实生活或者音乐生活的热情。

再比如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即使是根据乐曲创作背景的传闻,产生了“雨滴”这样的标题(或俗称。乔治·桑曾叙述:当他把肖邦的音乐联想成是对某种声音的模仿的时候,他是多么的生气啊!),终究还是难以脱离持续出现的A音(或G音)等重复音型所勾画的意境。这些“隐性拟声”性质的A音(或G音)在教学时只需给予相应的引导,学生们便可有效应用弹奏技巧,把握音色,在理解和表现中使演奏情景交融。还比如肖邦《b小调前奏曲》中的B音,又何尝不是“隐性拟声”特征的异曲同工?

肖斯塔科维奇《西班牙舞曲》的开头部分,右手快速的G和E的双音弹奏可视为“隐性拟声”音型的又一体现,即舞者击打响板(或踢踏步)声音的隐性模拟。以此引发学生在音乐之余去探索和体会西班牙舞的响板,进而在表现作品时更有准备,从而演奏出具有真情实感、节奏个性鲜明且热情的舞蹈音乐。

三、“隐性拟声”的适用方法及其意义

1. 钢琴属于表演艺术,需要深入理解和体会乐曲的内涵和思想情感,然后在相应弹奏技术、弹奏技巧的支持下,演奏出情真意切、动人心弦的音乐。教与学就是为完美演奏而充分准备的一段过程,所以“隐性拟声”的挖掘和应用有方可寻。

首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日常钢琴学习过程中善于设疑和思考,避免“盲目地学、懵懂地弹”“只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培养学生音乐探究意识、思维习惯,在寓教于乐中启智。如《翻身的日子》中的特性音型:右手主题旋律中的B音和C音叠加的双音;左手伴奏音型的G音倚音。

在前期的曲谱分析准备中,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先期自我探究的问题。比如,找出乐曲中的特殊音型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模仿板胡和乐队的“隐性拟声”仅仅是体现陕北民族风吗?遂指引学生在下一步的探究中逐步理解它们的音乐内涵。

其次,在深入了解乐曲的创作(或改编)背景、创作经历的基础上,依此循迹解析“隐性拟声”创作的客观来源,以及音乐表达意图,使乐曲的生活性、趣味性更加浓厚,贯彻不同阶段钢琴音乐艺术学习的根本目标。

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主题出现的八度音型。虽然大师曾谈到它的创作灵感和来源是因“需要钱,只是希望创作出一些美好的艺术……”但其音型的产生离不开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域境中教堂文化的客观启示。

最后,钢琴乐曲中“隐性拟声”的应用不可覆盖和替代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特征。比如王建中版的钢琴独奏曲《浏阳河》,虽然乐曲模拟有一表正统,二表规格,三表尊崇的“金石之声”,但我们仍然不能简单地用“隐性拟声”的解析,将自然、流畅的音乐织体所勾画的湘江波光、大好河山、人杰地灵等意象语义化、具体化和全面化。

2. 对钢琴音乐学生而言,经典音乐的兴趣及其联想、联觉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需要特殊的引导和培育方法,而“隐性拟声”的挖掘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教与学的趣味性。在钢琴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提出疑问,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思索、探究、感知、联想、联觉等能力,使得钢琴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为完美演奏做好铺垫。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在师生间的交流过程中,通过“隐性拟声”引导学生认识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形成“音乐即为生活,音乐源于自然”的理念,建立自我与经典音乐的亲密关系,热爱音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有利于学生开拓音乐构思空间,领悟作品、理解音乐内涵。通过“隐性拟声”的挖掘,使乐曲丰富的艺术魅力深刻地投射于学生们的心灵,进一步完善和开拓音乐思维,厚积艺术造诣,培植出更有深度的钢琴演奏,引发清晰、强烈的情感共鸣,开启心智,升华文化理解,提高综合学习品格。

总体来说,钢琴乐曲中的“隐性拟声”是对“拟声”这一技术技巧的进一步深化,是将乐曲中的一部分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无形”,转化为较为通俗易解的“有形”,升华为较为传神的“象形”,使隐喻、暗示等性质的音乐内涵能够深入浅出,直观清晰。相较对应的“显性拟声”而言,“隐性拟声”的丰富性、可弹性、深刻性更具挖掘和应用的意义,更有益于钢琴音乐的广泛传播和多层发展。

文中举例,是基于钢琴教学或演奏中常用且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型钢琴音乐作品,其结构较为精致,音乐具有适用性,“隐性拟声”也颇具代表性。惶惶为用,以期抛砖引玉。

注 释:

①单亦宏,《如何演奏钢琴曲〈二泉映月〉中的装饰音》,《黄河之声》,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音型联觉弹奏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动人心弦
浅谈如何具有歌唱性弹奏钢琴
你是联觉人吗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
小星星
浅谈歌曲手风琴的即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