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菏泽市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2022-11-16孔令杰潘艳艳孔令英
孔令杰,丁 君,潘艳艳,孔令英
(1.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菏泽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3.菏泽市第二中学,山东 菏泽 274000;4.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山东 菏泽 27400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强调,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三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是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并在乡村振兴新机遇下,主动参与农村发展,贡献个人智慧、实现个人抱负,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人”[1]。
鉴于此,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本文剖析了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时代意义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凝练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和保障性措施,以期能够进一步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掀起大学生投身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潮。
1 研究背景
2017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农业农村能够加快实现现代化。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在面临新时代“三农”问题时,理应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号召,积极开展新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助力国家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以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创新创业能力。
1.1 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中面临的机遇
首先,国家制定并发布了有关乡村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文件《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等活动,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而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其次,“互联网+”创新模式展现出了较大的魅力。乡村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还为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向乡村靠拢,不断增强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2]。
1.2 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对新时代乡村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其次,尽管很多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具有创新创业的热情、愿意尝试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发展乡村。但多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仍停留在理论和设想层面,并没有获得机会去付诸实践。最后,由于部分乡村的发展受制于有限的自然资源,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在筹措资源、开拓市场等方面处于劣势。
2 研究意义
2.1 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知识技术,丰富要素资源
大学生去乡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无论他们从事哪个行业,都会把所学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经验带到乡村,并用于乡村生活生产中,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而且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3]。
2.2 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创新思维,构建创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融入到农村农业发展中去,通过“互联网+”创新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推动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可通过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构建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并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附加价值,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2.3 为农村建设带来新活力,促进农村产业调整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活力,让更多的科学技术可以被应用到农业当中。大学生还能够把市场需求作为乡村发展的首要参考依据,按照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使传统农业顺利实现向智能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帮助农村地区快速步入现代化的轨道。
2.4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能够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支撑。这样不但可以为农村农业创造发展机会,还可以完善农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不仅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还能有效分散城市劳动力,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素质,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创新创业项目,在实现个人创业致富的同时,也为乡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当地“三农”问题,有利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影响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因素
3.1 社会因素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人才投入乡村发展建设的计划与政策,但这些计划与政策的具体内容在群众中的宣传力度过低、普及不全面,使得大学生返乡获得的创新创业平台较少,发展空间不足。因此,社会应当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将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通俗化解读,使利好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性保障[4]。
3.2 高校因素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许多高校不仅开展了以课堂和实践教学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积极举办了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科创大赛,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而大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就返乡创新创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进一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引领大学生走上正确的创新创业道路。
3.3 个人因素
虽然大学生理论知识充足,但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实践发展规划不明确,有些大学生一心想要去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忽略了现阶段农村发展前景。除此之外,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还需要自身拥有较为新颖的创新创业理念、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和足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些对于缺乏实践锻炼的大学生而言,是很难在短期内获得的,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行动过于迟缓。
4 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一些国内高校的出发点仍然只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问题,没有树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还不能正确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有一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创造财富而不是开创事业,导致受教育者缺乏更高的境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和内涵[5]。
4.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创新创业经验、农业知识和市场化理念。通过后期培训后,只能教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帮助,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3 高校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缺乏引导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大多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专业背景和持续成长体系,对三农知识了解不足,未能形成服务和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而且,高校顶层制度方面对大学生投身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缺乏良好的引导,也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缺乏良好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的可能性。
4.4 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政策实施难度大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国家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贴息贷款等多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扶持措施,以期降低大学生初期创新创业负担,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然而在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存在专门协调大学生参与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案与农村地域特色融合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之中都加大了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的难度。
4.5 大学生参与乡村创新创业实践风险高、成功率低
大学生参与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是一项复杂、系统化活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个人能力要求极高。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无法适应基础条件相对差的农村生活环境,缺乏深耕农村发展的积极心态,增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风险。加上对农业领域发展认识不充分,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中低端”部分,缺乏对新科技领域的积极探索,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缺乏持续竞争力,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5 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将知识财富转化为可视化的劳动成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连带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农业市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而推动乡村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乡村价值再创造。
同时,大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对阻碍现代乡村发展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既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又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促进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由此可见,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和政策上的可行性。
6 大学生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措施
6.1 高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融合
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通识课教育,初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意识和实践技能,继而为大学生日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保证大学生能够构建更加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得到高质量、系统化发展。最后,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学的专业特点,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6.2 高校要构建全新的课程实践体系
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所设置的大学课程都应当融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并以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教学体系。在此体系中,大学生可以依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大一是夯实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大二是依托专业课程,逐渐参与初级阶段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大三是提高综合能力,以接近实战的形式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大四是进行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自行完成创新创业设计。
6.3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成长环境,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比赛。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定期举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讲坛和会议,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高校可以与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
6.4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校园创新创业活动
为实现自己返乡创新创业的理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利用现有学校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多参加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大赛,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等挑战赛,了解关于创新创业的实操模式,在探索中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为自己毕业之后返乡创新创业积累前期经验。
6.5 家庭层面要多支持孩子创新创业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认可他们的创新创业意愿,并大力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有更多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去实践创新创业。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而言,学生父母更应该鼓励孩子毕业之后返乡创新创业,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对家乡特色的了解和对地域优势的理解,返乡帮助家乡人民,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远景。
6.6 乡村地区要建立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产业链
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要寻找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让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现有的农村特色相结合,开发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既可发展特色的“互联网+农业”,将农产品与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相结合。也可以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大学生将当地传统的种植、养殖、批发零售等行业转变为新兴的服务行业或旅游行业。
6.7 政府要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广泛地宣传国家有关创新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咨询等活动,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返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或者利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完善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导师、乡村创新创业信息、人力资源服务、金融与投资服务、团队建设服务等良好的实践平台和服务体系。
7 结语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大学生作为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推进者,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以其具备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保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两者中找到联系点与突破口,俯下身心、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中去,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境,大力助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型发展,从而造就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