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习阶段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2022-11-15王秀敏

成才之路 2022年32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中职学校

王秀敏

摘要:实习阶段是锻炼和提高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对此,学校可基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人际沟通能力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达不到职业技能要求等问题,积极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并与企业专家结对,对接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改革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式,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77-04

实习阶段是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缓冲过程,从择业、就业到爱岗敬业,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历程。学生经过一年的实习生活,会发现自身在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产教融合,是需要中职学校及教师深度探究的问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实习阶段是锻炼和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

实习是指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参与实践的过程,旨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此锻炼、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实习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深入工作单位,可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对职业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提高综合运用理论、技能知识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做好思想和知识、技能准备。从学生和企业方面考虑,实习具有如下意义。

1.对于学生来讲,实习有助于了解目标工作内容,找到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1)可以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从而进一步夯实理论知识基础,锻炼个人的动手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3)了解企业的部门构成与工作职责要求,熟悉生产流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对于企业来讲,实习不仅能提供生产力,还是进行人才结构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基础

(1)实习是观察一位潜在员工工作状态的好方法。实习生在实习阶段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与工作热情处于高峰状态,企业可从中发现其是否适合工作岗位。(2)培养骨干技术力量。一方面,实习生就像一张白纸,企业可将其打造成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实习生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年轻、可塑性强且富有创新意识,这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实习是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反映出教学对象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下面以本校信息1631班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班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及成因。

本班专业为计算机应用,共28名学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17人。在进行一年的实习后,不论专业是否对口,学生全部就业,这也体现了实习教育的有效性。在28名毕业生中,现工作内容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占35.7%,主要涉及的领域有广告设计、装修设计、产品设计、影音后期制作等。在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中,有55.6%的人换过工作,而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仅有33.3%的人换过工作。对于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想要坚持下去的人占50%,其中,有26.7%的毕业生对于目前的薪资待遇或工作内容并不满意,有离职想法,但是迫于工作难找或者经济压力等原因暂时处于观望状态。可见,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对相关行业及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1.人际沟通能力弱

人际沟通能力在社会适应性培养上具有心理、社会性和决策方面的功能。在心理方面,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性需求和维持自我感觉而进行沟通;在社会中,人们为了发展和维持关系而进行沟通;在决策中,人们为了分享资讯和影响他人而进行沟通。班级90%的学生反馈,实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际沟通,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主要表现如下。(1)缺乏自信以及主动沟通的勇气,没有主见,存在自卑心理。(2)自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敢发表意见。(3)语言表达能力弱,缺乏亲和力。(4)理解能力弱,不能迅速获取他人表达的关键点,存在沟通障碍。(5)对与己无关的事情,不闻不问。

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形成的原因如下。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作业内容不复杂,其缺少沟通、合作的机会。本校曾经实行过的小组管理显示,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本校开展了多种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而在四年的学习中,班级呈现出的状态是班干部队伍逐渐固定化,入职学生会的仅两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挑战自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安排。另外,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其活动于家校两点一线间,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锻炼自己沟通能力的機会也相应较少。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发展进行计划的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最能发挥个人长处的位置,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并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做出相应的计划和安排。然而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是陌生的,这是因为其对专业与职业了解得不深入,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缺乏长远打算,对于未来的职业上升通道缺乏正确认知。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和目标设定的学生仅有17.9%。

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如下。(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效果不理想。该课程分四个学年完成,每周2个课时。但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仅停留在考试过关的层面上,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2)没有充分利用相关比赛平台。全国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其突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赛项就是精确地、点对点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平台,但学校、学生对此并不重视。(3)校企合作不到位,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机会少,视野受限。受地域及本校校情所限,合作的企业多为机电与机械类,其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友好。另外,有效实习时间较短,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关职业缺乏深度了解,视野因此受限。

3.达不到职业技能要求

实习生与企业正式员工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上。部分学生反馈,有的实习企业上岗就要求有产出,几乎不预留适应新工作的时间。而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岗位工作要求,这就导致领导不敢将任务交给实习生,担心影响生产或造成生产成本损失,即使接受了任务,部分学生也缺乏独立完成的自信。

立足学校与课堂,学生达不到职业技能要求的原因如下。(1)课程结构与职业技能需求不匹配。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途径,是课程顺利开展的依据。职业学校课程的专业性特点非常明显,但其缺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内容,对专业岗位内容也没有准确的判断。同时,不重视综合实践性课程以及选修课建设,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育理念没有体现时代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的,要求其能独立,会合作,有敏锐的觉知力以及强大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行动力。而部分学校还停留在“怎么教”的层面,即运用旧知识点讲知识点,一步一步搀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时代的新要求———“教什么”,忽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依赖性强,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薄弱。(3)产教衔接不通畅,人才培养过程脱离社会实际要求。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部分学校对于合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教育改革措施不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产教不畅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

实习是块“试金石”,可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学校、教师要认真分析成因,思考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中职人才积累经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为让学生更好地对接社会,教师可按阶段进行相应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对学校和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对自己有所期待。对此,学校、教师可从学校环境、人文氛围、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活动参与等方面展现职业学校面貌,让学生拥有不一样的学校生活体验,并鼓励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参与学校管理,在集体中找到个人的价值感,体验“螺丝钉”的精神。课程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能为踏入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对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其进入不同的技能竞赛小组,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与比赛。荣誉与成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发挥个人价值,为学校和班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对于普通在班学生,教师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创设进行人际沟通与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或引进社区、家长等资源,鼓励学生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为社会贡献个人力量的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要鼓励家长做好学生入职教育,引导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如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职业目标,利用家庭资源让学生在假期学习岗位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满18周岁的学生,教师、家长不要轻易放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督促管理,避免背离职业体验的初心。

2.与企业专家结对,对接企业模式

打造一支既了解企业生产一线情况,又熟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安排专业教师挂职交流,与生产一线的工人、企业技术人员“亲密接触”,让每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真正落地生根。这样,教师在为企业生产贡献力量的同时,还可锻炼和提高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将企业所学转化成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教材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生产和就业能力提供有效参考与保障。另外,学校还可安排教师承担职工培训任务,使其成为企业专家的辅助教学力量。而为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系统的基础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可让教师积累教学研究经验与新鲜教学素材。学校还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业教师深度合作,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通过以上三管齐下,学校可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快速转型。

在具体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利用文明风采大赛等国家及省市级的大型学生展示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赛促建,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参与与学习中积累经验,寻找短板,从而不断改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另外,学校还要利用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节等比赛平台进行创新教育宣传,指导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创新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仔细分析问题,找到改进问题的可行性途径,这便是创新的一小步,也是未来大步创新的基础。创业的萌芽亦是如此,学生可先从调查入手,发现创业的“生机”,积累数据,走进企业,结合生产一线的专家采访与调查,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可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优秀家长团队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课、职业分享课、社团课,以此拓展学生的择业视野,让其认识到行业专家的个人风采,从而自主探究不同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学校也可与企业沟通,让学生走进不同企业,体验不同的岗位,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以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类体验活动还可让学生通过身边的“重要他人”熟悉职业相关内容,了解他人入职的过程、职场经历、职场经验等,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职业形成感性认识,并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定位。可见,学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可让学生设计从基层到顶端的职业通道,绘制职业蓝图,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改革课程结构,优化培养方式

计算机专业具有公共课程的功用性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特点,学生的择业范围包括普通文员以及专业性极强的程序员。对于学生来讲,专业和职业相通是最理想的状态,而现实却是学校所教的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并不相符,如广告设计类职业的岗位要求与学校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就不同,在Office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将重点放在“文档的编辑”上,现实中的企业则要求员工掌握“打印设置”技能,而这个知识点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只有一个课时。对此,学校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

而畢业学生和实习生的反馈是学校进行课改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进入实习期便成为职场中的一员,他们适应社会的过程是未来千千万万“后来人”的缩影。对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适度增减计算机专业的部分课程,合理安排各课程的教学课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的指导是学校进行课改的重要依据之二。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对接学校教学时,授课是最直接的手段,其可展示与讲解他们的制作过程,布置周期任务,扮演客户角色,实时模拟职业情境,评价分析学生作品。这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实践类课程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学校课改的必要内容,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21世纪是创业的时代,基于此,项目化教学法应势而生,而创业型模式更是其中的优质教学模式。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创作作品、确定客户需求、寻找创意灵感、评估优劣资源、游说他人、创新服务、推销产品及进行售后管理与维护,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同时将校园推向社会。从就业到创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以全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其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行业专家作为作品的评价者,要共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中职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从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两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要携手共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构筑坚强的后盾,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中职教育“质”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春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卢米雪.以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调查教学改革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7).

[3]张晴.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6).

[4]张瀚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学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mputer Majo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age of Internship

Wang Xiumin

(Zhangjiagang No. 3 Vocational High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e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to exercis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is regard, the school can actively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wea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lack of career planning, failu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skills and other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mprove the key abiliti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air up with business experts, connect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enterprises, reform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optimize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meet the high standard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 for talents.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computermajor;socialadaptability;talentcultivation;strategy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计算机专业中职学校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德育工作浅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