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15廖燕妮朱家杰林叶舒
廖燕妮 朱家杰 林叶舒
摘要:加强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而且与国家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自己的国民身份定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学校及教师可以从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立足学科教学、巩固国家认同教育教学阵地,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有效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家认同教育;小学生;主题班会;特色文化;学科教学;网络教育平台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2-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问题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580033)的研究成果
国家认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对促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国家,国家认同问题至关重要。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和心理方面不够成熟稳定,理性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较弱,在面对一些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加强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而且与国家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明确要求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而且有利于其个人修养的塑造及思想素质的完善。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更是培育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的认同,是改善其道德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团结,保证公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形成共识。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加强对我国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对学生进行国家政治、历史、文化的认同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自己的国民身份定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實现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国家认同教育就是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将有关国家认同方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国家意识,认同国民身份并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理论上,国家认同教育一般可以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教学入手;在方式上,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从爱国主义活动、主题班会、日常课堂入手。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家认同教育对培养其国家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论述小学阶段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
1.关注政治,树立正确政治方向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个人身份归属感,它包括意识归属和情感归属。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维度,政治认同表现为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拥护,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政治认同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资源及内容。政治认同是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一种政治统治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获得合法性。公民认同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及其政策,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员,并认识到自身对于国家政治的义务及权利,就会产生一种对于这个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即政治认同。之所以在小学阶段强调政治认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小学阶段是形成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观念的重要时期。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到,青春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己在社会集体所占的情感位置,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前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学校需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使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上的执政地位与巨大作用,拥护我国的基本制度及道路,明确自己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2.关注历史,发挥历史底线作用
历史认同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它包括着我们对自己民族根源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维系着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构筑了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基石。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对学生关于国家认同感的培植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认同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认同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尊重我们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它关乎我们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或历史虚无主义,将尊重历史客观事实这一底线牢牢守住。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国家历史,在面对外来势力捏造、篡改我们国家历史时,才不会产生错乱感,不会疏远和排斥民族历史,才能与祖国和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同时,历史认同教育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历史中找寻到自己的时代责任。
3.关注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文化是促使国家公民形成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人们对自身归属的文化认同,是构成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人民以同样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凝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其形成的确具有自然的成分,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建构因素。正如亨廷顿所说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概念。人们是在程度不等的压力、诱因和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认同”。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构建其文化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同时,学生只有深刻了解并乐于传承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定其国家认同。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以看出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要求公民认同本国的文化并将其作为发展自己的文化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积淀深厚的价值观念,有为民族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的舍生取义,有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也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树立学生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国家认同教育是培养学生国家归属感最基本的路径,学校作为重要教育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生力量,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与个人之间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下面基于学校角度从四个方面对小学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进行深入研讨,旨在为完善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寻找有效的实践路径。
1.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主题班会活动
教育家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即生长。这就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做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更要基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进一步塑造学生。所谓优化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就是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的兴趣立足点,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当前思想动态、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利用“主题班会”课程载体开展国家认同教育。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呢?这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教学模式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提高班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动力的情况下更好地内化知识和情感。此外,主题班会的创新还可以根据国家节日、重要纪念日等来确定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在国庆节开展“我爱中国,我与祖国一同成长”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观看“国庆阅兵仪式”、回顾祖国发展历程和老一辈的革命历史等了解祖国,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创新主题班会时,教师可以利用榜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定期开展红旗班会活动。所谓红旗班会,就是鼓励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比较高的学生,特别是少先队员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宣传少年先锋队的最新活动,如朗读《少年先锋报》等分享国家大事,引导学生群体关注政治。还可以建立班级红色阅读角,鼓励学生阅读红色书籍,打造班级的红色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觀摩、学习,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如担当党史小宣讲员等。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取更多理论知识、了解党史,还可以从实践中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应该为儿童准备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说明优良的教育环境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学校应该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在无形中强化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而特色文化作为学校独有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那么特色文化就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第二课堂,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所以,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和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学校要努力打造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校园特色文化。例如,可以在校园恰当的场地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摆放著名的历史人物及杰出的科学家等人物的雕塑,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中张贴爱国主义英雄的画像及故事介绍,在学习栏中书写有关爱国主义的名言警句,在班级图书角放置有关图书供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在每一处校园角落都精心设计有关国家认同教育的文化元素,运用多样手段打造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赋予一草一木、一石一碑以文化内涵,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才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学校浓郁的特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家认同教育。
3.立足学科教学,巩固国家认同教育教学阵地
小学学科课程在各个地区的学校会有所差异,但其中主要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大类。“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以上)、道德与法治、科学”多为主要科目,学生在校学习这些学科知识的时间占比较大,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源源不断、潜移默化地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科教材、学科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从中挖掘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一边学习学科知识一边了解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潜移默化地进行国家认同教育。《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把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到大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关联的教学素材,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进一步深化原有知识。
4.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极大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了教学组织形式,“网络教育”由此诞生。网络教育平台能够极大方便知识的传播、学习和交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校教育不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传授,而是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能够让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加方便快捷,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国家认同教育上,教师则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推出有关国家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接受国家认同教育,还可以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指导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的有效性和思维启发性,也是非常值得教育者研究和思考的。教育者在拓展国家认同教育课程资源时,要进行认真筛选,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还要有效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实施精准的国家认同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全球化时代,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应把政治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三种国家认同的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学校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以下多方面入手有效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立足学科教学、巩固国家认同教育教学阵地,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陆秀青.初中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4(03).
[5][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项红专.中小学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
[7]高维,杨岚.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3).
[8]赵琼.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理性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6(36).
[9]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iao Yanni, Zhu Jiajie, Lin Yesh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00,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wn moral quality,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national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Carrying out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an help students to make clear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orientation imperceptibly, help them form correct values, achiev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and cultivate students’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Schools and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carry out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o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reat motherland,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b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mode, carrying out innovative class meeting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filtrating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based on discipline teaching, consolidating the teaching posi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using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expanding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et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pupil; theme class meet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e; discipline teaching;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