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鸡粪发酵料双孢蘑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022-11-15陈余红钱小华李继显朱玉银
陈余红,钱小华,李继显,朱玉银
(1.江苏鸿程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泰州 225500;2.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泰州 225500;3.泰州市姜堰区现代农业科技实验场,江苏 泰州 225500)
双孢蘑菇是常见的食用菌品种之一,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出口山珍。双孢蘑菇不仅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而且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为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泰州地区早期双孢蘑菇生产采用稻草+鲜猪粪/牛粪发酵料作为培养料,栽培面积约84 480 m2,平均产量为18.2 kg/m2。一般在5—6月份进行堆腐发酵,期间需多次进行人工翻堆,不仅费工费时,且产生的污水较多,还容易出现堆腐发酵不彻底的现象,从而导致播种后不发菌或杂菌污染的现象。为此,农技管理部门联合企业引入了小麦秸秆+鸡粪发酵料双孢蘑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经试验示范表明,利用麦草+鸡粪发酵料,不仅便于机械化操作,节省用工,同时对生产中的污水可进行重复利用,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利用小麦秸秆+鸡粪发酵而成的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产量提高至26~32 kg/m2,且实现了全程绿色生产,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同类地区生产者参考。
1 菇房建造
1.1 场地选择
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仓储区、加工区要合理分区。场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391—202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1.2 菇房搭建
1.2.1 菇房结构
搭建单体或连栋钢架棚室结构菇房,菇房根据地形、风向选择东西或南北向,单体钢架棚室顶高5.3~5.5 m,宽6 m,长33 m,具备人工通道、机械上料大门以及空调进风口、回风口、排风口等通风装置,能遮光、保温、保湿,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1.2.2 床架结构
床架随菇房方向而定,摆列于菇房中间,四周留1 m宽走道,床架共6层,层间距60 cm,底层离地面25 cm,床架宽1.4 m。
1.2.3 光源
光带置于菇房内墙面两侧,每间隔4 m安装1条30 W的LED光带。
1.2.4 空调
采用柜式单体空调制冷设备,每台配备4台压缩机,总功率17.9 kW(24 HP),自动调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2 生产周期
采用小麦秸秆+鸡粪发酵料双孢蘑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双孢蘑菇栽培可实现周年化生产,1年可产菇7季,每季栽培周期52 d左右。
3 生产技术
双孢蘑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流程
3.1 基质原料来源
基质主料有小麦秸秆、粪肥。泰州地区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每年种植小麦2.91万hm2,秸秆供应量充足;粪肥来源于当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辅料为石膏、轻质碳酸钙等。
3.2 基质原料预处理
按照小麦秸秆、鸡粪、石膏体积比1.00∶0.80∶0.08,将准备好的小麦秸秆和鲜鸡粪放入料池泡水并充分搅拌均匀,浸泡时间为1~2 d。将预湿后的培养基质原料捞起后加入石膏进行混合搅拌。搅拌均匀后,将混合料转入硬质水泥地面上堆放成4 m宽、3 m高、长度不限的条形料堆,使其自然启动发酵。
3.3 培养基质原料隧道发酵
3.3.1 一次隧道发酵
用装载机和填料机将预处理完成后的培养料堆入一次发酵隧道内,密封隧道门进行发酵,同时补水并启动风机间隔送风。隧道中温度控制在75~85 ℃,间隔3~4 d翻堆1次,总计翻堆3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呈深褐色,略有氨气味,含水量在74%~76%,即手抓料紧握时指缝间有6~7滴水溢出,含氮量为1.8%~2.0%,pH值为8.5。
3.3.2 二次隧道发酵
一次发酵结束后,用装载机和填料机将培养料均匀送入二次发酵隧道,堆料高度约2 m,密封隧道门进行二次发酵。利用培养料的生物热,开风机进行内部循环,使培养料缓慢升温,同时平衡料温,使温度均匀一致,并通过测温探头(每间隔6 m均匀分布)测量培养料温度。当料温达到60 ℃、空气温度58~59 ℃时,进行巴氏消毒10 h。消毒后5~6 h将温度降至48~49 ℃,持温90~100 h即可。二次发酵5~6 d后测量氨气含量,当含量小于5 mg/m3,培养料腐熟程度达到出料要求时,关闭循环风,打开新风阀,约4~6 h后温度降至25~28 ℃。二次发酵后培养料颜色为咖啡色,料中布满白色有益放线菌,无刺鼻的臭味,含水量在68%~70%,含氮量为2.2%~2.4%,pH值为7.5。
3.4 上料
将二次发酵后的培养料通过自动上料机均匀移到菇床架上,上料量为100~120 kg/m2,厚度为20 cm左右。
3.5 菇房消毒
采用66%二氯异氰尿酸钠烟剂进行熏蒸,用量为4 g/m3,密封熏蒸30 min。
3.6 播种
菌种选择半气生型或气生型。采用麦粒菌种,每吨培养料的菌种用量为5 kg。在菇房消毒后进行播种,菌种随挖随播,播种量为0.5 kg/m2。播种后覆盖地膜、清理棚室卫生,并保持室温25~27 ℃,湿度90%~95%,尽量避免新鲜空气进入。一般在12~14 d后菌丝即可长满整个培养料。
3.7 覆土
覆土材料采用泥炭土,加入2%轻质碳酸钙和1%熟石灰,调节pH值至7.5、水分含量为70%~75%。一般在播种后的12~14 d,待菌丝长满床面时覆土。将搅拌后的覆土材料用覆土机均匀覆盖到床面,厚度为4.0~4.5 cm。覆土后经过3~5次的调水,使泥炭土含水量达78%,3 d内完成水分调整。
3.8 搔菌
覆土后的第7天,菌丝体向上生长到覆土厚度约1/3时,利用自动搔菌机重新翻动覆土,将菌丝与覆土混匀。经过24~36 h,菌丝即可重新连接,进而布满覆土。
3.9 出菇管理
搔菌后菌丝再次重新发育时要及时降温,以每天降1 ℃的方式降至18 ℃。降温的同时引入新风,通过控制新风执行器调节新风量,将二氧化碳含量由10 000 mg/m3左右快速降至3 000 mg/m3,再由3 000 mg/m3缓慢降至1 200 mg/m3,整个过程需要3~4 d。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一般在降温第7天,床面上即可形成米粒大小的菇蕾,此时菇蕾敏感,须缓慢调节气候。降温第9天,菇蕾长到黄豆粒至蚕豆粒大小时及时补水,以促进子实体生长。每隔2~3 d补水3~6 kg/m2。
第一潮采收完毕后清理床面,进行下一潮次的管理,管理措施同上。每一潮的周期为7~8 d,一般可采收3~4潮菇,总产量为26~32 kg/m2。
4 病虫害综合防治
双孢蘑菇绿色生产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原则上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出菇期内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双孢蘑菇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绿霉、蛛网霉等,细菌性病害有褐斑病等;虫害有菇蝇、菇蚊、菇螨等。防治方法如下。
4.1 环境卫生
厂区周围及各车间间隔地带进行绿化、防风、防扬尘;厂区内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生产中废弃物及时进行集中处理;生产间及生产用具应定期消毒,消除杂菌滋生源。操作员做好自身卫生工作,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断绝杂菌传播途径。
4.2 物理防治
培养料发酵时严格进行巴氏灭菌;培养室使用前采用蒸汽消毒;菌种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及菇房可用臭氧消毒,栽培过程中通气采用空气过滤净化方法;覆土材料采用蒸汽消毒;菇房门窗安装纱网,阻隔虫害;生产过程中发现螨害,可用糖醋诱杀;菇蝇、菇蚊可用3 W黑光灯诱杀成虫。生产周期结束后,菇房内及时引入蒸汽,使料温达到70 ℃并保持8~10 h。蒸汽消毒后及时用自动卸料机清理菇房,准备下一周期的栽培。
4.3 生物防治
培育和使用活力强壮的菌种;适当增加菌种播种量;调控好适宜的环境因子,促进蘑菇健康生长。
4.4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按照NY/T 391—202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执行。宜选用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出菇期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具体施用药剂及防治方法见表1。
表1 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
5 采收、分级、包装、贮存与运输
5.1 采收
降温后14~15 d,当菇盖长至3~5 cm,符合采收标准时即可采收。采收应采大留小,不影响周边小菇生长。
5.1.1 采收卫生
采收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采收前将双手、工具及容器用肥皂洗净并晾干,采摘时应配戴一次性卫生手套和口罩。
5.1.2 采收方法
采菇时,抓住菌柄轻轻扭下,不应带动过多的覆土,用小刀削去菇柄基部。鲜菇应轻拿轻放。
5.2 分级
新鲜双孢蘑菇按照表2标准进行分级。
表2 新鲜双孢蘑菇等级标准
5.3 包装
包装材料卫生指标应符合NY/T 658—2015《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的规定。按照客户要求选用聚乙烯食品袋或聚苯乙烯食品筐进行包装。
5.4 贮存
分级包装好后放置1~5 ℃的低温条件下贮存,贮存期为7 d。
5.5 运输
用2~6 ℃冷藏车低温条件下运输,要求轻装轻卸。
6 质量安全控制
6.1 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对症下药、适期施药,采用合理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选用适当的剂型和施药方法,轮换用药。
6.2 合理使用施药器械
常用手动压缩式喷雾器或手动式背负式喷雾器,对消毒、杀虫器械的基本要求是雾粒微细、喷洒均匀。
6.3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
采后做好低温贮藏,冷藏运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触,防止二次污染。
7 生产档案记录
生产各环节做好生产记录,并建档备查,记录档案保存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