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人的户外生活黑科技

2022-11-15汉生

中外文摘 2022年16期
关键词:胡床明人天台

□ 汉生

明代出游爱组团

宋代沈括在《忘怀录》中建议:“游山客不可多,多则应接人事劳顿,有妨静赏。”但是最好带三个仆人,“令为三人具诸应用,共物为两扇,二人荷之,操几杖持,盖杂使更三人足矣”。明人出游,如王世贞的《张公洞记》,袁宏道的《游盘山记》等述,一般不超过六人,应该算组队游。

明人出游什么打扮?穿野服。据张丑《野服考》,一套野服包括苔笠缁撮、鹿裘带索、草履、草裳、短褐、斗笠、蓑衣、纶竿、芒鞋、竹杖、柴担、耒锄等。想来一个个就像“诸葛村夫”。

《儒林外史》第八回,嘉靖时娄家两公子去拜见蘧太守,“太守也换了葛巾野服拄着天台藤杖出来陪坐”。文人精神在达与隐中切换,换身衣服拄根棍就能实现了,这才是“装”的正解。

陆游当年得了一根老藤杖,吟诗“我有古藤杖,夭矫蛟龙形”,不过天台红藤杖才是陆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台去,试就高人乞一支。”徐霞客游天台山时,也曾费工夫在天台山上找过万年藤,没找到天台藤,只好用“孤筇”了。吴敬梓想要一根天台藤竹仗,“一杖需数十金”,如买下“时或至于绝粮”。

提盒里面有乾坤

《广志绎》中说,明代北京人好游,清明踏青,“高梁桥盘盒一望如画图”。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牀,携都篮酒具,铺氍毺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

盘盒都篮一回事,是明人出游的必备神器。“都篮”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主要是装茶具的,“以悉设诸器而名之”。到了明代,发展为提盒,大幅度扩容。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曾自制“提盒”,可谓高配。高濂的提盒分上下两层,“式如小厨”,“远宜提,甚轻便,足以供六宾之需”。下层作小仓,可以“装酒杯六、酒壶一、箸子六、劝杯二”,上层分六格,“以四格,每格装碟六枚,置果肴供酒觞。又二格,每格装四大碟,置鲑菜供馔箸”。

此外,又自制“提炉”,类似提盒样式,可以煮茶、温酒及熬粥。用一副担子挑着提盒和提炉,就可以出发了。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为紫檀木质,可折叠,展开为桌,合闭为箱。可以放置64 件套小巧精细的文房四宝及文杂器具。

一把交椅的革命性

说到折叠家具,不能不说胡床。胡床不是床。有靠背的叫交椅,没靠背的称交杌,还可以叫马扎。胡床有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改变了古人的坐姿习惯,从席地而坐,改为了垂足而坐,唐人称之为“逍遥座”;二是“敛之可挟,放之可坐”(《资治通鉴》),给古代家具带来折叠的设计思路。胡床在东汉时传入,受到汉灵帝的喜欢。到了隋代,杨坚忌“胡”字,胡床就此改称交床。李白“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一说就是胡床。

大名鼎鼎的“太师椅”同样是交椅。《贵耳集》中说,“太师椅”是因秦桧坐过而得名。又一说认为来自文徵明的“文太史椅”。这把椅子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所有。崇祯帝时文震孟入阁拜相,尊为太师,所用椅子称为太师椅。

最革命性的思路是,交椅被明人改造为飞行椅。《吴县志》载,明末清初时徐正明制成了人力驱动的飞车,其外形如太师椅,“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上,以两足击板上下机转,风旋疾驰而去”,“离地尺余,飞渡港汊不由桥”。

清代李渔设计过凉杌。凉杌杌面有如方匣,上覆方瓦,“先汲凉水贮杌内,以瓦盖之,务使下面着水,其冷如冰,热复换水,水止数瓢,为力亦无多也”。

观雪庵是纸帐篷

帐篷自古有之,宋孝宗陪同太上皇宋高宗去钱塘观潮,临时搭建了五十间观潮屋,民众有样学样,“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

高濂载“观雪庵”造法,是纸帐篷。“施之就花,就山水,雅胜之地,无不可也,谓之行窝。”“观雪庵”并非高濂原创,最早出自沈括之手。到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有“就花居”,也是纸帐篷,名字可能就来自高濂那句“施之就花”。

至于行窝,典出北宋理学家邵雍,其居室名为安乐窝。邵雍好交游,友人仿安乐窝造屋接待邵雍,称为“行窝”。

猜你喜欢

胡床明人天台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归去来——契丹归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丝绸之路上的胡床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天台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