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九蒸九晒炮制技术研究进展
2022-11-15吴思俊王龙赵铭威钟淑梅吴卫刚李文龙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天津067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067九信武汉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40050
吴思俊,王龙,赵铭威,钟淑梅,吴卫刚,李文龙*(.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天津 067;2.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067;.九信(武汉)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 40050)
蒸、晒是中药传统炮制中两种常规技术。蒸一般指将净选后的药材装入蒸制容器中用水蒸气进行加热,一般以蒸透为度。晒可去除药材中所含水分,减小体积,已便于保存和运输。“九蒸九晒”又称“九蒸九曝”,是古代本草中常见的一种药材炮制方法,该法将蒸晒结合并反复运用,使药材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并减轻其毒副作用。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运用“九蒸九晒”法进行炮制的药材有多种,多为植物根、根状茎及果实种子,其目的除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外,少部分药材为满足便于食用的需求也常使用此法。然而在现代中药制药过程中,“九蒸九晒”炮制法因过程烦琐,效率较低,不再为多数企业采用,只有少数厂家坚持此法炮制。目前国内关于“九蒸九晒”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部分药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四大九蒸货”,即地黄、黄精、何首乌、大黄[1]。
1 古法九蒸九晒考证
1.1 九蒸九晒的最初记载
九蒸九晒炮制方法发展历史悠久,其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有关于胡麻九蒸九晒炮制法的记录,即“服食家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2]。文献中首次提出九蒸九曝,表明古人在那时就已开始探索九蒸九晒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才能得出胡麻经此法炮制后可增强补益之功的结论。由于与“三”一样,常作泛指,代指多次,因而古籍记载中“九蒸九晒”的“九”不能确指为蒸晒九次,可能大于九次,也有可能在两次到九次之间,具体蒸晒次数需依据药材的颜色、形态和光泽进行判断。并且古语中“九”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有表示准确数,有表示行为多次反复,也有因音同“久”而指代长时间。
1.2 九蒸九晒的历代发展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唐宋时期,九蒸九晒炮制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九蒸九晒品达十余种,其中,较为常用的中药材有地黄、黄精、何首乌、大黄、豨莶等[3]。明清时期,九蒸九晒炮制法的发展达到鼎盛,针对药材进行的单纯九蒸九晒逐渐衍生为加入辅料以改变药性增强药效,对于毒性药物还可减轻其毒副作用,据古代医书记载的常用辅料有黄酒、黑豆、砂仁等[4]。
2 代表性中药材九蒸九晒历史考证
2.1 地黄九蒸九晒考证
地黄是我国“四大怀药”之一,也是应用传统九蒸九晒法进行炮制的药材之一。炮制前的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炮制后的熟地黄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悸怔忡、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等[5]。地黄的九蒸九晒炮制方法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而后在数本本草著作中皆有记载(见表1)。从古籍记载中不难发现,地黄九蒸九晒不一定指严格意义上的九次蒸晒过程,也可能是长时间的反复蒸晒,直至“色黑如漆,味甘如饴”为止,其目的是为改变生地黄性寒凉血的特点,使其药性温和。
表1 本草中关于地黄九蒸九晒方法记载Tab 1 Records of repeatedly steamed and sundried for Rehmanniae Radix
2.2 黄精九蒸九晒考证
黄精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用药历史,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滋肾填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肺虚燥咳、腰膝酸软、精血不足等症状。黄精始载于《名医别录》,被誉为“气血双补之王”[11]。然而,黄精生品具有刺激咽喉的不良反应,《食疗本草》记载:“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黄精生品服用时会产生口舌麻木、咽喉不适等症状,并且生黄精或黄精的汁液可使皮肤瘙痒,所以生黄精应经炮制消除其刺激咽喉等不良反应后才可服用。关于黄精炮制方法的相关记载较为丰富,自南北朝至今,共记载了20 余种黄精炮制方法,较为经典的有单蒸、重蒸、九蒸九晒、酒蒸、黑豆制等[12]。其中,九蒸九晒炮制法应用最为广泛(见表2)。生黄精益脾润肺、去除风湿,经九蒸九晒后药性发生改变,可滋肾阴、补气血,不仅可有效去除生品服用时的麻感,还增强了其补益之功。
表2 本草中关于黄精九蒸九晒方法记载Tab 2 Records of repeatedly steamed and sundried for Polygonatum cyrtonema
2.3 何首乌九蒸九晒考证
何首乌用药历史悠久,滋补之功显著,早在明朝《本草纲目》中记载“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16]。然而,生品何首乌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服用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因此,在服用前对生首乌进行适当的炮制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纵观古今,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变。在唐代以前,何首乌的炮制方法主要是净制、切制。唐代开始使用黑豆制何首乌。黑豆味甘,性平,入肾经,经黑豆制后的何首乌滋补肝肾、乌须发的功效得到增强。通过查阅古代本草著作,自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黑豆制何首乌后相继出现了多种炮制方法,如酒制、泔制、九蒸九晒等[17]。其中,宋代开创了何首乌九蒸九晒的历史先河,九蒸九晒炮制古法从此得到了广泛重视。传统认为,生首乌经反复蒸晒后味甘性温,一方面可改善其药性,增强滋补功能,另一方面还可减弱毒性。表3 记录了古代本草著作中关于何首乌九蒸九晒的方法。明清之前,何首乌九蒸九晒只是单纯使用清蒸法,强调反复蒸晒后方可服用,其目的为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该法逐渐演变为使用黑豆多次蒸制,相较于唐代黑豆制何首乌,前者更加注重蒸晒的次数和程度,以达到充分消除生品毒副作用的目的,经九蒸九晒炮制工艺后的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等功效。
表3 本草中关于何首乌九蒸九晒方法记载Tab 3 Records of repeatedly steamed and sundried for Polygonum multiflorum
2.4 大黄九蒸九晒考证
大黄属中药常用泻下药之一,性味苦寒,主要是以清泻为功,荡涤肠胃积滞,推陈出新,从而达到安和五脏的效果,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大黄在我国用药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多产于甘肃、四川等地。然而,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其泻下作用竣烈,易伤胃气,所以服用前需经炮制,以纠正生品过偏之性,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21]。有相关著作记载的大黄炮制方法种类众多,从汉代首次记载的去皮酒蒸法,再到唐代衍生出的米下蒸、醋煎、酒蒸、酒炒等炮制方法。发展至宋代时,大黄炮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九蒸九晒法、醋炒、酒洗蒸、灰色煨、皂荚水煮等炮制方法相继出现,其中九蒸九晒大黄(俗称九制大黄)在民间应用颇为广泛,历代医家对其倍加推崇和肯定(见表4)。宋明时期,大黄多用九蒸九晒法进行处理,明代多以酒为辅料反复蒸制大黄,因酒性热,主发散,大黄经酒蒸之后可大幅减弱药材本身的寒性并能缓解其竣下之力,适合老人、小孩等体质虚弱的患者服用。
表4 本草中关于大黄九蒸九晒方法记载Tab 4 Records of repeatedly steamed and sundried for rhubarb
3 中药材炮制中九蒸九晒的现代研究
3.1 九蒸九晒应用概况
历史上,关于运用九蒸九晒炮制法进行处理中药材的相关记载众多,这种传统的炮制古法被不少医家提倡和推广。然而,在现代化生产中,九蒸九晒炮制法因太过烦琐且生产效率很低,再加上患者用药需求量大、制药生产效率要求高、相关部门监管严格、企业运营压力大等众多因素,故在现代制药生产过程中已经很少用到这种传统炮制方法。但是仍然有少数企业因一些药材药效的要求坚持使用九蒸九晒工艺进行炮制。如四川省川源药业有限公司至今仍使用九蒸九晒炮制何首乌,其炮制工艺已于2011年被列入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仍采用九蒸九晒法炮制地黄。
3.2 地黄九蒸九晒现代研究
古代九蒸九晒法炮制地黄时要求蒸制过程忌铁、铝,只能用铜。每次蒸制前选优质个大者洗净、润透,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装入蒸笼。第一次蒸制两日两夜,然后取出晾干,拌入黄酒、砂仁两种辅料,用手揉搓均匀,再晒一日晾一夜,以此类推至九蒸九晒,耗时二十余天才能制成。显然,若严格按照古代传统九蒸九晒法炮制地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现实。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地黄炮制方法有两种[22]:① 取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 kg生地黄用黄酒30 ~50 kg);② 取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药典中共收载鲜地黄及其炮制品生地黄、酒炖地黄、清蒸地黄。虽然关于九蒸九晒炮制地黄的生产应用很少,但相关领域学者并未停止对这种炮制古法的研究探索。
现代研究发现,运用九蒸九晒法炮制地黄会对其化学成分及含量变化产生巨大影响,于临床上则体现在改善疗效上。孟祥龙等[23]运用HPLC法探究经九蒸九晒炮制后熟地黄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熟地黄中梓醇、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蔗糖、水苏糖及棉子糖含量均减少,地黄苷A 及地黄苷D 略有增加,5-羟甲基糠醛(5-HMF)、葡萄糖、果糖、甘露三糖含量均增加。并且研究发现地黄经第3 次、第4 次及第6 次蒸晒后相关化合物含量波动较大。5-HMF 是一种由呋喃环组成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毒理学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皮肤、黏膜和呼吸道刺激性,并且可以诱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24-26]。5-HMF 含量的减少可有效缓解地黄对眼睛、皮肤和黏膜的刺激作用。炮制后熟地黄中的多糖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生地黄,地黄多糖的积累可增强药物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作用[27-28]。为进一步了解地黄九蒸九晒后其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刘明等[29]采用HPLC 法测定熟地黄蒸晒不同次数后益母草苷和梓醇两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发现,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益母草苷和梓醇含量均减少。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探索,可以证实使用九蒸九晒炮制地黄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是,中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组分体系,若仅根据几种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就对药效改变下定论并不严谨,关于九蒸九晒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此外,古代本草中多次记载,地黄需反复蒸晒至“黑如漆,甘如饴”,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采用九蒸九晒古法炮制,但是在制药过程中,将地黄炮制至“黑如漆,甘如饴”这个程度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将炮制品颜色控制为漆黑色,并让其甜度达到饴糖程度,最终实现将药材外观性状、味觉信息与药物内部关键成分含量相关联,通过控制药材外观性状和气味信息从而控制炮制程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数据分析算法的引入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探索与推进。
3.3 黄精九蒸九晒现代研究
从古至今,黄精炮制方法众多,其中以九蒸九晒为主,该法系将鲜黄精洗去泥土,除去须根蒸一日,取出晾干,晒一日再蒸,如此重复9 次,直到内心现黑色,浊润时为止,最后取出晒干或用微火烘干。近现代,在古法炮制基础上衍生出许多新的黄精炮制方法,例如酒蒸法、熟地汁蒸法等。普通的黄精加工是将黄精晒至须根干脆易折,根茎内部由白变微黄稍软时,反复揉搓至须根脱落,根茎呈半透明、无硬心时,再晒干即可。酒黄精是取净黄精,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透或蒸透,稍晾,切厚片干燥后即得,每100 kg 黄精用黄酒20 kg[22]。
由于生黄精中黏液质含量较高,在服用时对喉咙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其不良反应是古今黄精炮制方法发展的初衷之一[30]。有研究表明,黄精在反复蒸晒的过程中刺激性气味会减弱并且黏液质会发生分解,进而消除服用时的不良反应[31]。王进等[32]运用气质联用技术探究黄精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发现黄精经蒸晒后正己醛、莰烯等成分含量明显减少。除起到减毒作用外,反复蒸晒黄精还能积累有效成分,增强药效。在黄精的药效物质中,多糖占据着重要地位。黄精多糖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降血糖,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活性[33-34]。胡叶青等[35]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九华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总多糖含量并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栽培和野生九华黄精中总多糖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野生黄精总多糖含量由一蒸一晒的22.18%降至九蒸九晒的12.67%,当蒸晒5 次时含量最高,达到32.81%。
4 何首乌九蒸九晒现代研究
4.1 生首乌与制首乌
中药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或者Polygonum 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湖北、贵州等地,其主要活性成分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二苯乙烯苷等[36]。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多直接切片入药,味甘、苦、涩,性平,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等。制首乌性微温,味甘、涩,具有补肝肾、乌须发、强筋骨等功效,用于血虚萎黄、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状。古方中何首乌入药多为炮制品,很少有毒副作用的相关报道,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患者服用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何首乌后有肝损伤的风险,主要为肝毒性[37-38]。这有可能与近代以来炮制工艺的不断简化有关。因此在挖掘和继承传统炮制的基础上进行炮制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4.2 何首乌炮制方法
4.2.1 何首乌传统炮制方法 《本草纲目》中关于九蒸九晒何首乌的记载最为详细,即取生首乌与赤白芍各一斤,先用竹刀削去粗皮,淘米水浸泡一夜后切片,取三斗黑豆,用水浸泡,于砂锅中将何首乌和黑豆交替铺展直至铺尽,蒸至黑豆熟透后,取出黑豆后将何首乌晒干,然后取新鲜黑豆复蒸之,如此重复九次即得。传统认为何首乌经九蒸九晒炮制后,一方面可改变药性增强滋补之功,另一方面还能降低自身毒性,最终起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何首乌也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九蒸中药”之一[39]。
4.2.2 何首乌现代炮制方法 随着制药生产工艺的发展,何首乌传统炮制工艺逐渐简化,传统九蒸九晒炮制法多不采用而是用一蒸一晒代之。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制首乌是由两种方法制得:① 清蒸或将何首乌片与黑豆汁拌匀后蒸,蒸制外表皮呈棕褐色,晒干既得;② 将生首乌片与黑豆汁拌匀,置于非铁质容器内炖至汁液吸尽[22]。每100 kg 何首乌用黑豆10 kg。与传统何首乌九蒸九晒法相比,现代炮制法可谓获得了极大的简化。
4.2.3 何乌首古今炮制法异同点 古今何首乌炮制方法虽存在差异,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40]。两种炮制方法的相同点在于:① 两种方法都以黑豆作为辅料,黑豆性温,能起到活血、滋补肝肾的作用,可有效缓解何首乌致泻的不良反应,并能增强其滋润补肾、乌须发的功效;② 在炮制过程中都忌用铁器,有研究表明,何首乌中的鞣质能与铁产生化学反应,忌用铁器,能有效防止在炮制过程中产生某些化学成分从而对何首乌的药性药效产生不良影响。黑豆辅之和忌用铁器是何首乌炮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现代炮制方法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很好地继承了这两点。关于两种炮制方法的区别也存在两点:① 传统炮制工艺要求黑豆与何首乌隔层铺展,而现代炮制方法并没有强调这一点;② 炮制时间上的悬殊。与传统九蒸九晒法相比,现代炮制方法虽然节省了大量工序和时间,但是两种方法制得的炮制品在质量上的具体差异还需做更加深入的探究。
4.3 关于何首乌九蒸九晒实现增效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
4.3.1 概述 炮制何首乌的核心目的是“增效减毒”[41-43]。炮制“减毒与增效”的双重效果主要通过几个途径实现,即“减有毒成分以减毒,增有效成分以增效”“高毒低效物质转化为低毒高效物质”和“借助外源炮制辅料以增效减毒”等。古代对于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主要以制品外观性状为主。而现代在外观性状的基础上加上化学物质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手段,不仅在外观上有保证,还能保证关键药效物质的含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但由于中药不同于西药,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物质,成分及含量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作用机制还不明确,种种原因导致关于九蒸九晒作用机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只能够根据各种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猜测。从而使得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且始终难有实质性进展。
4.3.2 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① 取样:现代研究在取材时只取一个地区的样品,且都采用了同一批样品进行实验,尽管在该特定批次的药材中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但没有考虑到产地、季节、土壤、气候等因素对何首乌中成分的影响,使得单个实验代表性不强。
② 有效成分:中药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质,药效也表现在很多方面。且中药药材的临床使用多为诸多药材组合而成的药方,药物之间也存在有药效的相互影响。这些因素导致九蒸九晒增效减毒作用的实现难以确定衡量标准,即便确定,单一成分的变化也不足以说明整体药效的改变。
③ 炮制方法:不同研究中对于何首乌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是否用黑豆汁浸泡炮制,浓度如何,是否“忌铁”,是否将炮制中产生的汁水回加到何首乌中,炮制时间长短等。由于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在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标准是不合理的。但是需要对炮制过程工艺进行详尽研究,探究炮制工艺与产品质量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挖掘炮制方法的影响机制。然而,目前九蒸九晒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也存在对炮制次数产生的质疑。由于九蒸九晒本身并不一定指九次蒸晒,很可能只是泛指多次或长时间,实际上九蒸九晒何时结束应当有其他的认定方式。因而从研究的出发点、实验结果的总结等角度而言,不少现代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科学,无法指导九蒸九晒炮制方法的应用。
④ 结果认定:一些实验中测得的成分含量变化实际上并无清晰明显的规律,不能说明该物质的含量变化是由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导致的,该结果的得出实际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4.3.3 致毒性的机制认识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报道显示服用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何首乌存在肝损伤的风险[44-45]。何首乌的毒性主要为肝毒性[46-48]。目前对何首乌致毒性的机制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 何首乌中含有的主要成分如蒽醌类、鞣质类物质,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其中以结合蒽醌在肝毒性中占据主导地位;② 何首乌可能诱导或抑制肝脏中肝药酶的表达,从而增加其他药物毒性,亦或与遗传性肝脏代谢酶缺陷有关;③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某种肝毒性物质,引起肝细胞脂质过氧化致肝细胞坏死;④ 何首乌导致肝损伤的生物学机制可能是由炎症应激和代谢通路发生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
4.3.4 增效减毒作用的原理猜想 药典中对于含量测定部分,何首乌主要测定二苯乙烯苷与结合蒽醌的含量,制首乌主要测定二苯乙烯苷与游离蒽醌的含量。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九蒸九晒炮制法对何首乌增效减毒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探究,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何首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葛朝亮等[49]对何首乌九蒸九晒后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炮制后二苯乙烯苷含量呈梯度下降,游离蒽醌含量上升。杨文宇等[50]采用传统的黑豆共蒸法进行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研究发现,制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从炮制前的3.56%下降至1.42%,游离蒽醌含量从炮制前的0.067%上升至炮制后的0.11%,而水分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无显著变化。张曼华[51]发现制首乌中二苯乙烯苷、鞣质、儿茶素含量低于生品,游离蒽醌含量高于生品,另外研究还发现,何首乌经炮制后产生了新的化学成分,包括5-羟基麦芽酚、5-HMF、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氢-吡喃-4-酮(DDMP)、3,5-二羟基-2-甲基-4-氢-吡喃-4-酮、琥珀酸。然而,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何首乌在炮制后是如何实现增效减毒作用的。
就减毒而言,依据学界对于何首乌肝毒性机制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种可能[52-53]。蒽醌成分可能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成分,其中蒽酚衍生物在结肠部分能够形成高活性的蒽酮,吸收后可引起肝损伤。而九蒸九晒通过反复长时间的蒸晒,将有毒物质分解,或是改变其结构而使其变为无毒物质,或抑制药材中某些酶的活性。二苯乙烯苷作为何首乌中的主要成分,也是主要活性成分,常作为何首乌药效成分研究,但近期也有人提出[54],二苯乙烯苷也可能是造成肝损伤的原因之一。
对于增效作用,具体到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及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上,结合文献资料,推测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HMF 具有抗氧化、改善学习记忆、抗过敏、保护神经细胞、抗炎等药理作用,而二苯乙烯苷具有降血脂、抗衰老、抑制肿瘤等功能,因此,可能与制何首乌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的功用有关;② 何首乌生品及制品中二苯乙烯苷存在顺反异构,也可能是其他某种未知物质存在立体异构,且两种异构体的效果差异较大,在炮制过程中生品中活性分子不稳定,受加热时间和温度等的影响,发生构型的变化;③ 药材中存在大量结构相似的物质,反复蒸晒使得这些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并由于条件的限定,出现某一种特定成分含量的逐渐上升,从而导致药效的增强;④ 二苯乙烯苷及蒽醌类物质在何首乌中都存在分解、合成两个互逆的过程,反复的蒸晒过程通过改变外界温湿度等条件导致其含量的变化;⑤ 何首乌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多种物质以一定含量比例共同作用的结果,药效与各种物质含量的比例相关性较强,而使用九蒸九晒炮制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增强这种作用;⑥ 药材生品中存在的毒性成分在其含量降低时转变为其他有效成分。
此外,我们认为炮制过程中加入的辅料对于增效减毒具有较大影响,如辅料能提供合成有效成分必要的物质,或能吸收毒性成分等。探讨辅料本身在炮制中所起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九蒸九晒这一传统药材炮制方式的探究,考查了该法的概念及古今应用,并就其增效减毒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了文献的查阅与思考。九蒸九晒本指对于药材进行反复多次长时间的蒸晒,以实现减少有毒成分、增强药效、便于保存等目的。
纵观近年关于何首乌炮制工艺简化的文献,其研究基础大多停留在炮制前后各类成分含量变化与工艺参数的关系分析上,这种单纯化学成分的变化并不能全面揭示整个单味中药饮片功效或毒性的改变。同时,由于何首乌成分复杂,二苯乙烯苷、磷脂类、蒽醌苷类等各成分及其含量比例差异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目前其毒性物质基础尚难以揭示。因此中药炮制生为熟引起的药效或毒性的改变与其内在物质基础的变化有关,但是对其炮制机制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如何将炮制工艺关联生物学指标与中医临床疗效是根本。何首乌等药材炮制机制的阐释应在化学成分改变的基础上,重视增效减毒相关指标评价,综合运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形成基于急性及长期试验的毒理学研究与关联生物学指标的药效学评价体系,为炮制机制阐释提供参考依据。现代对九蒸九晒增效减毒改变药性作用的机制研究尚有较大欠缺,存在研究方法不严谨、实验结果主观性较强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① 加强对中药九蒸九晒前后吸收代谢的相关研究,根据药效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吸收与代谢情况对炮制机制进行深入探索;② 加深炮制方法的理解与工艺研究,例如探究生品是否去皮、炮制器皿、炮制温度和时间对炮制品质量的影响;③ 关于中药炮制过程中所用辅料的相关研究需要引起重视;④ 借助较为先进的分析技术(电子舌、电子鼻、电子眼、近红外光谱技术等),获取并充分挖掘炮制过程产生的信息,从而提升炮制过程控制水平和丰富炮制品质量评价方法;⑤ 蒸晒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炮制过程参数,在实际炮制过程中,不同药材的蒸晒时间往往不同,但目前还是多依赖工人经验来确定具体的蒸晒用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已有学者就蒸晒用时和蒸晒次数进行了探究,采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根据药材炮制前后的药效学指标和有效成分含量变化。笔者认为,炮制成本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当炮制品质量达到预期时,需要准确及时地进行炮制终点以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