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始基子宫合并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11-15于文静刘志强么童童盖娜
于文静 刘志强 么童童 盖娜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滨州 256600
病例简介
患者,35 岁,G0P0,因“扪及下腹部肿物 1 个月”收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患者自诉20 年前被诊断为“先天性无子宫”,因患者有正常阴道,故未行特殊治疗。入院查体: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腹软,下腹部似触及一包块,边界清楚,活动良好,无压痛。妇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式;阴道通畅,长约6 cm,置窥器见阴道顶端为盲端,未见宫颈组织;双合诊未扪及子宫,于左侧附件区可触及一长径约10 cm 肿物,质中,活动良好,轻压痛,右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妇科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人附睾蛋白4)未见异常。妇科彩超:盆腔内探及宫体样回声,大小约3.2 cm×0.8 cm×2.4 cm,内膜线不清晰。子宫下段左后方探及混合性回声,大小3.6 cm×1.9 cm×2.7 cm,边界清,内见低回声及多个小无回声。右卵巢显示不清。腹腔内膀胱右上方探及无回声,大小12.5 cm×7.1 cm×12.4 cm,边界清,内见条带样中等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血流信号。提示:(1)子宫异常所见—始基子宫可能;(2)子宫下段左后方混合性回声—卵巢可能;(3)膀胱右上方囊性病变。下腹部CT:左下腹-盆腔内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约14.0 cm×7.0 cm。考虑附件来源肿物。盆腔MR 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盆腔内见一巨大类椭圆形异常信号影,大小约14.9 cm×8.2 cm×8.7 cm,边界清,呈长T1 长T2 信号,T2 压脂呈高信号,DWI 呈稍高信号,ADC 信号无减低,病灶前下壁及后壁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内部囊性成分无强化;左侧附件显示不清;右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未见显示。膀胱充盈可,壁未见增厚,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盆腔内见少量积液,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提示:(1)盆腔内囊性占位,考虑左侧附件来源—囊腺瘤?(2)子宫未见显示,结合临床;(3)盆腔少量积液。排除手术禁忌后行单孔腹腔镜下左卵巢肿瘤剔除+卵巢成形术。术中见:双侧始基子宫,右侧大小约2.0 cm×2.0 cm×1.0 cm,左侧大小约1.0 cm×1.0 cm×1.0 cm,两始基子宫间以纤维肌束相连,见图1、2;左侧卵巢增大,内见直径约14 cm 肿瘤,内含清亮液体,左侧输卵管匍匐其上,右侧卵巢及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理:(左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出院诊断:(1)左卵巢黏液性囊腺瘤;(2)双侧始基子宫。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5 d出院。
图1 腹腔镜探查见左侧卵巢增大,内见直径约14 cm肿瘤
图2 切除肿瘤后暴露完整子宫形态,呈双侧始基子宫样
讨 论
始基子宫是罕见的先天性女性生殖系统畸形,发病率为1/5 000~1/4 000,常常合并生殖系统其他器官畸形甚至其他系统器官畸形[1]。部分始基子宫患者可表现为Mayer-Rokitanskyl-Kuster-Hauser(MRKH)综合征,即先天性无子宫或始基子宫,先天性无阴道或阴道畸形,输卵管、卵巢发育正常,染色体核型为46XX。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所累及器官可为单或多个,畸形程度或轻或重,畸形表现五花八门,因此临床上很难将病例进行确切归类,但此类疾病均起源于苗勒管异常(mullerian duct anomalies,MDA)[2]。苗勒管是女性生殖道的胚胎始基,始基子宫系由胚胎时期苗勒管发育融合异常而来,如双侧苗勒管融合后提前停止发育,则形成单始基子宫;当双侧苗勒管尚未汇合即停止发育,则形成双侧始基子宫。始基子宫常无成熟内膜组织,故无周期性腹痛,多因青春期后月经不来潮就诊发现[3]。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可帮助诊断。
始基子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的研究表明,此病可能是家族遗传、多基因异常、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Gervasini 等[4]通过对MDA 家族性病例进行基因检测表明,MDA 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基因组水平的重排导致基因缺失、重复或易位是造成MDA 的重要因素,根据现有报道,MDA 患者的基因组异常可发生在染色体 X、16、17、22、1、3 或9 上[5]。在 MDA 患者中检测到的基因异 常 有 WNT4、Pax2、Pax8、EMX2、HoxA、Wnt7a、Wnt9b、Wnt5a、CFTR 基因突变以及SHOX 基因的部分重复等,这些基因大多直接或间接参与苗勒管的发育[6]。另外,Milsom 等[7]报道了1 例同卵双胞胎病例,其中一位患有MRKH 综合征而另一位未发现任何异常,这表明存在另一种病因学假设的可能性,即MDA 是由表观遗传现象和/或改变DNA的环境影响造成的。
始基子宫应与其他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疾病相鉴别。2013 年发布的ESHRE/ESGE 分类系统[8]将先天性子宫异常分为5大类。U1类:畸形子宫,包括所有子宫轮廓正常但宫腔形状异常者。U2 类:纵隔子宫,包括所有苗勒管正常融合但中线隔膜吸收异常的病例。U3 类:双体子宫,包括所有苗勒管融合缺陷的病例。U4 类:单角子宫,包括所有单侧子宫发育正常的病例,对侧部分可能发育异常或缺失。U5 类:发育不全子宫,特征是没有任何双侧或单侧发育的子宫腔。始基子宫、MRKH 综合征均属此类。U6 类:其他未分类的病例。该病例患者年幼时曾被误诊为先天性无子宫,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彩超及核磁报告对子宫的描述也不一致,表明此类疾病的确诊及分型具有一定难度,而该病例诊断双侧始基子宫主要是依据术中所见,诊断较为明确。
对于始基子宫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心理治疗,治疗目的是满足性生活需求、树立自我接纳和促进家庭和睦。(1)非手术治疗:对于具有2~4 cm阴道浅窝的患者,主要通过模具扩张的方式增加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如Frank-dilator法、Ingrain法。(2)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无阴道的患者,主要通过阴道成形手术建立替代阴道,替代物可为皮瓣(Abbe-Mclndo 手术)[9]、羊膜、腹膜(Davydov 手术)、乙状结肠,也可利用会阴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特殊方式的切开缝合建立管状阴道(Williams 手术),另外,通过打开直肠膀胱间隙、置入扩张模具、建立接近自然阴道的方式也得到广泛认可。(3)心理治疗:始基子宫患者不具有生育能力,也可合并性生活障碍,大多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适当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恰当的自我认知,促进患者家庭和睦[10]。
始基子宫在生活中已属罕见,合并卵巢肿瘤或其他妇科疾病就诊的病例更为稀有。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梳理及文献回顾,提示临床医师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患者应仔细鉴别、谨慎诊断,并结合患者自身需求给予个体化建议或治疗。了解MDA 的发病机制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胎儿基因筛查、夫妻遗传咨询等方面的合理建议,使患者拥有自行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