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四史”教育的融入策略

2022-11-15叶娉婷

中学语文 2022年29期
关键词:四史工匠文本

叶娉婷

“四史”教育是指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核心内容所进行的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四史”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需从“四史”教育的融合意义进行挖掘,规划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筛选“四史”素材,营造生动场景

“四史”中涉及极为丰富的人物事迹和历史资料,能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时,常常着重于从文字的层面解读和思考,学生也只是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思想,很难对文本形成深度认知。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营造阅读氛围,巧妙渗透“四史”内容,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文本。

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从“四史”内容体系中筛选与《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素材,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冯永祥率领的国民党正与奉系军阀作战,日军趁虚而入,策划和实施了大沽口事件。日本方面联合英美八国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拆除大沽口的国防设施,否则以武力解决。于是,国共两党组织各学校以及群众团体在天安门前游行示众,北洋军阀段祺瑞害怕局势失控,命令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于是就发生了“三·一八”惨案,伤亡人数多达247 人,而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领袖,也在这一惨案中壮烈牺牲。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发掘课文深层次的内涵,学生就会有所触动,投入情感,受到思想教育。

二、引入“四史”音乐,优化朗读教学

朗读是学生学习文本的有效方式,要提高“四史”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引入与“四史”相关的红色音乐,以此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包身工》一文所写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学生会有很深的隔膜。优裕的生活条件也让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包身工的处境,不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因此,在教学《包身工》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将“四史”方面的内容渗透进来,立足党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引入《黄河大合唱》这首红色歌曲,并在指导学生朗读《包身工》的相关情节时,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乐,从音乐的角度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用音乐感染学生,激荡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四史”音乐,可以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让朗读教学更高效。

三、拓展“四史”实践,激活学生体验

要将“四史”教育和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才能领悟“四史”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需要从课文内容出发,从渗透“四史”内容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会文本内容,才能推动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全方位深入探究、理解。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作者毛泽东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立足“四史”视角,向学生渗透与这首词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比如从党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展现的是改造世界的决心和我党初期的革命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高度相关。但“四史”教育并未就此止步,为了进一步强化“四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以及游览和这首诗词相关的红色遗迹及革命纪念馆,让学生在真实的游历中体会“四史”教育的丰富内容与深刻意义,以此深化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认知,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热情。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实现“四史”教育的渗透目的,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深刻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情怀。

四、拓宽阅读视野,感受“四史”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尽管编者有意为学生收录了一些革命先辈的名篇佳作,但在“四史”教育背景下,这些内容相对有限,很难对学生的世界观及人生观产生决定性影响,这对“四史”教育而言远远不够。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必修阶段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量不能少于150 万字”。此外,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规划,同时阅读一些展现革命伟大历程的经典作品”。鉴于此,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感受红色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有八部长篇小说产生过深远影响。这八部小说被誉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分别是《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和《上海的早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共同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这些作品的篇幅较长,通过阅读这些优秀长篇小说,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曲折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奋斗历史。而且,学生在阅读这些长篇佳作的同时,能全方位理解“四史”教育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从这些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中找出一些精彩片段与学生共读,还可以组织课本剧排演,以此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及主旨,真切体验当年火热的革命岁月,感受当年革命青年澎湃的壮怀激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四史”教育,教师绝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之中,因为教材容量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接触更多与“四史”相关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四史”教育取得成效。

五、加强课堂讨论,深化“四史”理解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思考,这也是文本的魅力所在。不管阅读任何作品,学生都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化领悟,需要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还需要从作品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四史”教育同样如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渗透“四史”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彰显自身的引导者作用,结合文本向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有引领作用的问题。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放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四史”教育中有很多问题都具有讨论价值,教师可在文本教学中引入这些问题,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教师可根据时代特征向学生阐述工匠精神的存在价值及深刻内涵。从“四史”教育角度和学生探讨工匠精神,比如改革开放进程中背景离乡建设祖国的劳动人民;新中国建设史中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等等。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工匠精神?在这个求新求快的年代里,工匠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四史”教育的角度探讨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会意识到工匠精神是时代进步的源泉,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求新、不断进步。而当这些人群汇集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将给社会带来一股积极的正能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激励性评价,如此便可润物无声地铸就学生思想灵魂,落实“四史”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史”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四史”教育的有机融入,能够让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树立崇高目标、坚定革命理念,不断增强的历史责任感、锻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增强使命感,采取科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自觉渗透“四史”教育,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四史工匠文本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90后大工匠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