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清“养胃阴、助脾运”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
2022-11-15荀春铮兰春王孟清邓羿駃曾洁
荀春铮,兰春,王孟清,邓羿駃,曾洁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1~6岁的小儿,临床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拒食为特征[1]。压食症主要与生活方式、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心理、年龄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等因素相关[2]。一般预后良好,但迁延日久,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我国上海地区的一项调查[4]表明,有39.7%(494/1 244)的抚养人认为其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经常吃得少的占10.3%(128/1 244),经常对食物不感兴趣的占6.6%(82/1 244)。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厌食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西医多采用益生菌、微量元素、维生素、消化酶、促进胃肠动力药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理想[5]。现代中医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各有侧重。江育仁总结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6],大部分医家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时多从脾胃气虚[7]、脾失健运[8]入手。汪受传认为本病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脾虚肝亢、肺脾两虚为主,分别治以调脾开胃助运、益气健脾助运、健脾平肝助运、补肺健脾助运[9]。有关文献研究[10]也发现,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以山楂、白术、麦芽、茯苓、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山药、党参等消食、补气、理气、化湿药为主,也体现了本病当健运脾胃的基本思想。然而小儿厌食并非只是脾失健运,姜之炎从阴阳不调入手,常以温阳敛阴、益气健脾为治法[11]。倪宣化则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和辨证情况,对脾胃阴虚者,则注意益胃养阴[12]。王孟清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临证治疗儿童厌食症时从中医传统知识入手,结合现代小儿饮食、生活特点对疾病的影响,面对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日益增多的情况,常运用“养胃阴、助脾运”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师从王孟清教授,常年接受王教授的指导,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儿时运用本法进行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厌食症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食物必须要有脾胃的协调工作才能顺利的转化为气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为胃之受纳提供出路,二者相互合作,维持着食物的消化与精微的转输。《灵枢·脉度》言:“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13],脾胃功能正常,“纳运协调”,则口食知味,食欲正常。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喂养不当、药物损害、病邪侵犯、情志失调等原因均可造成厌食。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过食肥甘、炙煿之品,超越了其正常纳化能力,可致宿食内停,积而不化,形成积滞,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亦可造成厌食;另外脾虚也可生湿,湿盛可反伤脾,脾失健运[14],也可出现厌食表现。王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其本质是脾胃功能受到了影响。临床常以脾胃气虚、阴虚,脾失健运等证型为多见,气虚则运化失职,阴虚则阴液受损,均可造成脾胃功能不足,纳化迟滞,不思饮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儿童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正逐渐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喂养观念的偏差及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15],小儿厌食症的证型分布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王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厌食症中胃阴亏虚的患儿正日益增多。小儿神识未开,调护全赖家长,“乳食不能自节”,极易出现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的情况,进而造成脾胃损伤,随着社会的变迁,年轻家长普遍缺乏育婴常识,同时家长对小儿过多珍视,喂养时常追求高蛋白、高营养之品,或因多食,或过于补益,常易使小儿脾胃负担加重,以致失和,正如《素问·痹论篇》所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16],最终造成纳运失职。小儿乃“纯阳之体”,“阳多阴少”,在小儿时期邪气入体,易于从阳化热;运化失职,积滞于内,也可郁而化热,而小儿本就“稚阴未长”,阴液不足,一旦有热,极易伤阴,形成阴虚之证;若喜食辛辣香燥之品,又可灼伤津液;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经胃腐熟后,可释放大量的热量,也会耗伤阴津[17]以致胃阴亏耗。王教授认为胃阴在厌食症的病变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胃阴是胃中津液,有濡润食物、参与消化的功能[18],如若胃阴不足,则其受纳、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随之减弱,久之则不知饥饱,进而出现厌食;而阴液亏虚又可使脾脏失于濡养,进而出现脾功能不足,失于健运,无法运化精微、输布津液,则致困顿饱胀,不思饮食。病情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全身气血津液匮乏,损伤机体。故而胃阴亏耗是厌食的重要原因。
2 治疗厌食症应重视“养胃阴、助脾运”
中医历来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15]、“脾健不在补,贵在运”[19]之说,现代很多医家以此为依据,在治疗脾胃病证,诸如厌食、腹泻时,常喜用温燥之品如苍术、厚朴来燥湿运脾,针对脾失健运的疾病固然可以采用健运之法,但如若只是燥湿运脾,难以取得较好疗效。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作为食物受纳、腐熟的重要脏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充足的胃阴,温燥之品虽能运脾却也易伤胃阴。
《明医指掌》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20];《黄帝内经》记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王教授认为厌食的治疗需要脾胃同治,脾胃的纳运协调作用同等重要,在治疗厌食症时不可重脾而轻胃,更不可妄用燥湿运脾而损及胃阴,应同时注意恢复脾胃各自的功能。王教授在治疗胃阴亏虚的小儿厌食症时更为重视这一点,强调“养胃阴,助脾运”,谨记“阳明阳土,得阴自安”[21]的道理,针对胃阴亏虚的基本病机先补胃阴,不单用、过用温燥之品来运脾,以防胃中津液亏耗更甚,加重病情。当胃阴得到恢复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脾脏得到濡养,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此时治疗重点虽重在滋养胃阴,但仍不能忘记“运脾”,方能使已完成腐熟的食糜得到有效的运化转输,才是“纳运协调”。另外五脏六腑之气血阴阳均有赖于脾的运化,当脾的运化正常了,胃阴也能相应的得到充养。此时运脾可以使用消食、理气、调肝等法[22-23],不是仅有“燥湿”一法,如此方能使“胃阴得复,脾气健运”,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功能同时得到恢复,则纳食自增。同时治疗厌食小儿还要注意饮食调理,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合理膳食,不偏食辛香、高热之品,不过饥过饱,定时定量,食疗、药治同施,方能恢复脾胃功能,促进疗效[24]。
3 养胃增液汤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方
王教授在治疗胃阴亏虚的小儿厌食症时常以“养胃增液汤”为基本方,本方原为一验方,常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的脾胃阴虚证,药物组成包括石斛、乌梅、沙参、玉竹、白芍、甘草等,相关实验已证实本方能通过提高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降低生长抑素水平,提升厌食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25]。王教授根据治疗厌食“胃阴得复,脾气健运”的思想,常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味,自拟“加味养胃增液汤”,药物由石斛、麦冬、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炒稻芽、炒麦芽组成,有滋养胃阴,佐以健运之效。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味甘微寒,清润养胃,生津润燥,胃阴得复,饮食乃常,遵林佩琴《类证治裁·脾胃论治》“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26]之意;脾的运化常受肝气疏泄的调控,乌梅、白芍味酸归肝经,可滋肝阴而安脾土,以防木旺乘土,调肝助运,同时酸味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开胃;炒稻芽、炒麦芽甘温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同时炒麦芽尚有行气之功,二者合用,性平和,可消食行气,和胃助运,且防甘寒之药滋腻太过而碍脾。诸药相合,共奏养胃健脾、消食开胃之功。
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除不思进食以外,尚有一些阴虚、积滞的表现,对这些兼证也应同时处理,临证时常根据症状的兼夹不同而加减用药。若阴虚甚,大便干结,可合增液汤(生地黄、玄参、麦冬)加强增液润燥之效,加火麻仁等润肠通便;若积滞明显,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增加消食运化、健脾开胃之功;若兼有口气臭秽,可加薏苡仁、佩兰等除湿,以宣畅气机;若有手足心热等阴虚生热征象,可加青蒿、胡黄连等清虚热之药。
4 临证心得
王教授认为,准确辨证治疗胃阴亏虚的厌食症,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时要注意判断是否有阴液亏损及其亏损程度,着重注意舌苔是否存在花剥苔或者舌红少苔的情况;同时要注意审视兼证,如是否有口干、皮肤欠润泽、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2)养阴时应防滋腻太过而阻碍脾运,常在滋养胃阴的同时佐以健运的药物。(3)运脾不在温燥,温燥易伤阴,伤阴则失其本,可合理选用消食、理气、调肝等运脾之法,不可拘泥。(4)日常调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重视护养,注意饮食习惯,应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要想小儿安,常予三分饥与寒”。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1 患儿,男,2岁8个月。2021年7月4日初诊。主诉:不思饮食2个月余。患儿素来形体偏瘦,喜食辛辣、高能量之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感冒,伴有纳差,服用中药后感冒已愈,但纳食一直不增,服用益生菌、厌食口服液等,均未见明显好转,伴见手心发热,易烦躁,口干不喜饮,皮肤欠润泽,夜寐欠安,大便偏干难解,二日一行,小便偏黄,舌红少津,花剥苔。诊断:厌食症(胃阴亏虚)。治以养阴增液,消食助运,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加减。处方:北沙参6g,乌梅5g,白芍6g,玉竹5 g,石斛5 g,炒稻芽10 g,炒麦芽10 g,鸡内金6 g,天花粉5 g,玄参5 g,麦冬6 g,炒栀子3 g,桔梗3 g,火麻仁6 g。7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嘱清淡饮食。
2诊:2021年7月11日。患儿服药后,进食较前明显增加,口干、大便干减轻,睡眠转安,舌红少津,花剥苔。故守方再进7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3诊:2021年7月29日。患儿服药后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家长以为病愈,遂停药10日余,近日患儿食欲再次稍有减退。观其舌苔仍少津,花剥苔,乃胃阴未得全复,津液上承不足的体现,故拟原方加减再进9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患儿服完中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该患儿平素身体偏瘦,喜食辛辣、高能量之品,致积热内生,灼伤津液,加之“感冒”,外感病后,再伤津耗液,胃阴亏虚,胃受纳腐熟功能失职,津液无由化生,则不思饮食。阴液亏虚,津液上承不足则口干不喜饮,下行不够则大便干;津液无以布散于肺,肺在体合皮,输精于皮毛以滋养,津液乏源,故见皮肤欠润泽;阴虚日久火必旺,心神被扰,则寐差,易烦躁;舌红少津,花剥苔,乃阴虚津亏之象;病程迁延,阴液亏耗,形体日渐羸瘦。故辨证为胃阴亏虚。当治以养阴增液,消食助运,方用加味养胃增液汤,加用玄参、麦冬、火麻仁增液润肠通便,取增液汤之意,桔梗开宣肺气,提壶揭盖,天花粉生津以止渴,鸡内金加强炒稻芽、炒麦芽消食健脾助运之功,栀子泻火除烦以安神。2诊时患儿进食及各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故守方再进7剂。3诊时患儿食欲复下降,乃胃阴未得全复所致,故再进9剂,乃愈。嘱家属平素应饮食均衡,不应一味滋补,以免损伤脾胃。
5.2 验案2 患儿,男,8岁2个月。2021年7月31日初诊。主诉:纳呆、食少、挑食多年。患儿素来纳呆、食少、挑食,口服中药及“健脾口服液”、益生菌等药无明显改善,从小嗜好鸡蛋类食物,余则无明显异常,易出汗,夜寐尚可,小便可,大便稍干,二日一行。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苔白。诊断:厌食(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消食,方选:曲麦枳术丸加减。处方:六神曲6 g,炒麦芽10 g,白芍15 g,枳实6 g,白术10 g,山楂10 g,厚朴6 g,桔梗3 g,炒鸡内金10 g,煅牡蛎10 g,浮小麦10 g,甘草3 g,黄芪10 g。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2诊:2021年8月12日。患儿服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仍有明显纳呆、挑食,无口气,无其他特殊不适,夜寐尚可,小便可、大便干,二日一行。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花剥苔。诊断:厌食症(胃阴亏虚)。治法:滋养胃阴,佐以消食助运,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加减。处方:北沙参6 g,麦冬6 g,玉竹6 g,石斛6 g,乌梅5 g,白芍15 g,麦芽15 g,玄参10 g,煅牡蛎15 g,炒鸡内金10 g,生地黄15 g,山楂10 g,甘草3 g。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
3诊:2021年9月30日。患儿家属诉患儿服药后症状有所改善,续方继服,故未及时复诊,现纳食较前明显好转,但矢气较多,磨牙,寐安、二便调。查体:咽喉(-),心肺(-),舌红、花剥苔。患儿服药病情好转,加山药10 g,大腹皮6 g,继用12剂,1剂/d,水煎后分2次服。服完中药后患儿诸症消除,纳食基本正常。
按语:本案系一学龄期男孩,出现纳呆、食少、挑食,临证中这类儿童较为常见,患儿初次就诊时,除食少、大便稍偏干这两症以外,几乎无其他的症状,同时患儿舌红、苔白,并无明显的异常,轻微的大便干,二日一行,并非有需要特别重视之处,故而以惯常思维认为本例患儿为脾胃虚弱、内有积滞所致食少、纳呆、挑食,脾胃虚弱则可致气虚易出汗。故投之以习用方曲麦枳术丸,本方由白术(麸炒)、桔梗、麦芽(炒)、山楂、枳实(麸炒)、六神曲(麸炒)、枳壳(麸炒)、陈皮组成,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脾虚停滞,不思饮食证,同时加用煅牡蛎、浮小麦、黄芪固表敛汗。但使用此健脾消食之方后本例患儿并无明确疗效。2诊时患儿苔见花剥,此为一重要信号,提示胃中阴液亏耗,同时结合患儿“嗜好鸡蛋类食物”的情况,不难得出此时胃阴亏虚,当滋养胃阴,方选加味养胃增液汤,反思前方不难发现,前方虽不失平和却仍是偏于温燥,药如厚朴、黄芪,则胃阴再伤,故而有此一变。患儿用养胃增液汤后,病证改善,食欲、大便均得到改善。3诊时出现矢气较多,磨牙,加用大腹皮,下气宽中,则愈。本案中除去养阴、健运、消食等药外,尚有煅牡蛎、山药二药,其中煅牡蛎能潜阳补阴,抑酸护胃,山药能养阴生津,补脾健胃,亦可用于此证。同时嘱患儿家属不应一味给患儿食用高蛋白食物,注重饮食结构,方可痊愈。
6 小 结
小儿厌食症是一个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困扰家长生活的疾病,倍受关注,其病因复杂,临床证型多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证型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胃阴亏虚的患儿临床越来越常见,与现代小儿过食高营养、膨化食品、激素食品[27]等因素有关,了解疾病不同时代的常见、多发的病因和证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辨证论治,这也可以理解为因时制宜,由常见病证出发,优化、简化辨证的方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针对胃阴亏虚的厌食患儿不能仅从“脾失健运”入手,当从其胃阴不足的根本原因入手,胃阴不足,腐熟不够,谷精不出,脾运不易;阴液不足,脾不得养,功能不足,此时的“脾失健运”其实是由阴虚所致。如仅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妄用燥湿运脾,反而会加重阴液损伤,脾胃功能更差;同时养阴却不能忘记运脾,否则过分滋腻又会阻碍脾的运化,此时运脾可用消食、调肝等法。综上所述,对于胃阴不足的厌食患儿要“养胃阴、助脾运”,滋运结合,方可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