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刍议“给邪以出路”*
2022-11-15刘嘉胜任可昝燕芮靖琳
刘嘉胜,任可,昝燕,芮靖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1],这一针刺理念所体现的是中医重要治疗原则——因势利导。“因势”就是顺应事物发展的形势,“利导”就是用治疗手段如药物、针灸、推拿等顺病势而治之。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很多中医理论、治疗原则均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势利导”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顺应自然规律”思想的影响,体现了顺应疾病发展规律、顺势而为的原则。《灵枢·逆顺》[1]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强调治病时“给邪以出路”。《伤寒论》中的汗、吐、下法均体现了该思想,讨论如下。
1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含义
所谓“其来不可逢”,指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采用补的手法,当避其邪气[2],若逆而为之,妄用补法,不及时驱邪外出,不但会加重病情,还会造成“闭门留寇”之患。《伤寒论》全书中不仅少有补益之品,补法也少见,更多的是以汗、吐、下等法祛邪外出而达病愈。“其往不可追”,指邪气渐衰而正气亦虚的时候,不能妄用泻法,以免导致正气虚脱[2]。如《伤寒论》[3]第58条言:“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9条言:“大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在机体处于虚弱且邪祛正安的情况下亦不用药干预,与“其往不可追”的思想相契合。
2 《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思想
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4]中提到:“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故邪气之“来”“往”有赖于“通路”的支持,而这个“通路”既可以是邪气之来路,即“来”。亦可以为邪气之去路,即“往”。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发现,张仲景治病亦秉持以打开邪之通路为治病法要,善用汗、吐、下法使邪气由里出表、由阴转阳,从而达到“给邪以出路”的目的。如《伤寒论》第274条言:“太阴中风,四肢酸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第290条言:“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第327条言:“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脉象上,此三阴病均出现了“阳微”“浮”的阳脉表现,《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言:“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因此,三阴病见阳脉,为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故为欲愈。而汗、吐、下等治法令邪气随汗液、呕吐物、二便等排出体外,邪祛则正自安。“给邪以出路”,其治病思想与“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2.1 汗法,邪出肌腠《素问·缪刺论》[5]言:“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经络入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当邪气在表时,张仲景用桂枝、麻黄类方使表邪随汗出而达病愈。伤寒表实证则用麻黄类方以峻汗透邪,如《伤寒论》第35条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46条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第51条言:“脉浮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2条言:“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若太阳中风之表虚证则用桂枝类方佐以热粥以微发汗。如第12条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言:“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53条言:“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7条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脉浮紧”“脉浮”“脉浮弱”均提示邪气尚在表,故通过开腠理、调营卫的汗法解除肌表之邪。
2.2 吐法,因势利导在《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吐法方药为瓜蒂散。第166条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第324条言:“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第355条言:“患者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言:“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从以上条文可见,当邪气阻遏于上焦、病势在上时,或寒、或痰、或饮、或宿食,皆可因势利导,用药以催吐而达病愈,此亦是给邪以出路。
2.3 下法,邪出二阴下法包括“利小便”和“通大便”两方面,前者以五苓散为代表。五苓散证病机为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未解,影响气化,气化不行而水蓄下焦,表现为消渴、发热等;第71条言:“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言:“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条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水饮内停,致三焦气道不利,水无出路,停蓄于内,表现为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第76条言:“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第156条言:“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二者皆为津液输布异常之证。除此之外,猪苓汤清热养阴利水、真武汤温阳利水,均是给邪以出路。
通大便法主要以承气汤类方为代表,常见于阳明津亏里结之实热证,此类患者素体阳气偏盛,痰、瘀、饮等实邪聚于肠胃,当用泻下之法。若腹满痛而喘、大便硬、潮热、谵语等,以大承气汤为主。原文第209条言:“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第215条言:“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第238条言:“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若腹满不通,热不潮,“满”重于“热”者,以小承气汤为主。原文第208条言:“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第213条言:“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腹微满,郁郁微烦,以调胃承气汤为主。原文第29条言:“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第70条言:“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第123条言:“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另有非阳明热结所致者,如第106条由血瘀结于少腹所致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状之桃核承气汤证;少腹硬、其人发狂、喜忘之血瘀重证,以抵当汤、抵当丸祛久瘀之血。原文第135条言:“心下痛,按之实硬”之水热互结之结胸证,治以泻热逐水;第137条言:“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邪实结于里之结胸证,均用大陷胸汤攻下而除之。
3 结语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以汗、吐、下为主要驱邪方式的治疗方法,即邪气来之有路,必出之有道,开通邪路,使之或随汗、或随吐、或随大小便出。人之为病,必致阴阳失和,在正气尚足的情况下,准确洞察病机,以正确的方式驱邪外出便是“给邪以出路”,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状态。如《灵枢·根结》言[1]:“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邪气有路可出、阴阳平衡则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