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玄府-肺络”理论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2022-11-15王源黄东晖

中医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津液气血临床

王源,黄东晖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2.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 珠海 519015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是一类由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特发性炎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肺间质、肺泡腔和(或)细支气管,导致肺泡及其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其患病率为12.4%~34.0%[1],近年有上升趋势。不同结缔组织病所致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病情进展速度、治疗反应及预后等方面亦具有较大的异质性。CTD-ILD的解剖病理特点表现为肺部致密的纤维化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2],虽然其发病机制迄今未能十分明确,但已有国内外专家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反应触发炎症过程,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失衡,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产生肺泡炎症[3]。而炎症因子又进一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受累血管发生重塑、坏死,甚至血栓形成,进而影响血液循环,临床上常出现雷诺现象、指端溃疡、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综上可知,CTD-ILD的发生是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微小血管病变为主的微循环障碍是CTD-ILD发生的病理基础。随着疾病进展,该病可由早期肺泡炎症逐渐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现阶段,西医对于CTD-ILD的治疗多选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但由于治疗反应性不佳、骨髓抑制、感染风险及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等种种原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医治疗CTD-ILD常从“瘀”立论,而单从活血化瘀进行治疗,临床收效不佳。因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致使其辨证分型较为复杂。实际上,作为一种症状复杂、多系统损害的疑难病,仅从某一脏腑或某一病理因素入手探讨,易致偏颇。“玄府为物,无器不有”,玄府、肺络二者相伴而行。吴以岭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提出“三维立体网格系统”假说,对玄府系统、络脉系统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玄府-肺络属肺部微观结构,发挥对津液的代谢输布作用,共同构成肺部微循环系统[4-5]。气滞、血瘀、津停、痰凝等导致的肺络郁闭,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肺部微循环障碍如出一辙。而本病从早期肺泡炎性渗出到后期的渗出物机化、纤维组织增生、毛细血管闭塞,与中医所述的玄府闭塞、气血失常、肺络痹阻、络风内动,导致肺痹、肺痿的病机相似。因此,“玄府-肺络”的动态病机衍变正能阐释CTD-ILD微循环病变的自然进程,本文试从中医“玄府-肺络”角度对CTD-ILD进行论述。

1 “玄府-肺络”理论探析

1.1 “玄府”《说文·玄部》记载:“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者也”,而幽又意为隐。《黄帝内经》中玄府始意为汗孔,将其释义为汗液出入流行之通道,恰合其幽隐之性。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广其义而用之,于《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记载“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万物,皆尽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将玄府从狭义的“汗孔”拓展为“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之道路门户”的广义概念,对中医藏象系统微观结构进一步完善,蕴含中医的整体观与恒动观。现代医家在学习前人经验基础上,将玄府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灌注相联系[6]。王杰明教授潜心“玄府学说”研究多年,认为玄府本质是结构与功能的载体,是无物不备的微观结构,是络脉网状通路的门户,具有分布广泛、结构细微、贵开忌阖的生理特点,同时,又是气血津液环流输布的场所,并将其生理功能归纳为宣通气液、渗灌气血、传输神机[7-8]。

1.2 “肺络”“络脉”肇始于《灵枢经》,其被定义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曰:“十二经生十二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由此可见,络的含义非常广泛,其分布在全身肌肤、组织、腠理等各个部位。肺络即肺之络脉,由别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布散于肺脏和肺系组织,是肺中运行气血、双向流动、满溢灌注的多层次闭合网络通道[9]。肺络有气血阴阳之分,其中,气络属阳络,是外之清气与内之浊气出入的通道,在解剖上与现代医学的气管、支气管、肺泡相似,为肺主气、司呼吸的微观结构基础;血络属阴络,络中渗灌营血,在功能上涵盖了肺内微循环系统,体现肺朝百脉的生理特性。

1.3 玄府与肺络之关系“玄府”幽微难见又无处不及,“肺络”纤细悠长又迂曲交错,同是中医学遍布全身且最为细小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共同构成肺部微循环系统。二者协同以行宣通气液、灌渗气血、运转神机之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补充,又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玄府为肺络之门户,肺玄府承接细微的肺络,是肺络上的开阖枢,调节着肺络中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气血津液的流通,是肺实现宣发肃降、助心行血功能的基本载体。玄府遍布周身最易受邪,邪气瘀滞,玄府闭塞,则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疾病日久,其所承接的肺络接连受累,肺之气络不能司呼吸,肺之血络不能朝百脉,正合叶天士所言的久病入络。

另一方面,玄府赖肺络之濡养,玄府不仅参与了气血的循环运行,还具有双向灌渗气血的作用,或直接渗灌气血于肺络,或调节着肺络内外气血津液的互化及双向流动。肺络的结构功能依赖于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充养,而玄府又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通道,因此,肺络的充养亦通过玄府来实现,玄府开阖通利正常,肺络才能运行有度。肺络细小,又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的特点,虚则络脉不荣,实则络脉瘀滞、绌急。玄府开放太过、不及皆会导致肺气血屏障通透性改变[10],气络与血络互渗受阻,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衡,从而玄病损及肺络,形成络结、络破的病理状态[11];而肺络郁结、亏虚,络中精微物质转运失序,玄府开阖失其能量支持,亦可络病损及玄府。

2 基于“玄府-肺络”的CTD-ILD病因病机探讨

CTD-ILD属中医“肺痹”“肺痿”范畴,其病因繁多,内外杂合,或因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外受烟霾,或用药失宜,或内感七情,或遗传所得[12]。导致CTD-ILD的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虽不尽相同,但从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玄府-肺络病变是其发生的共性和基本特征,同时又决定了CTD-ILD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症状复杂、多系统损害的疑难病,CTD-ILD病机复杂多变,原因有四:其一,病位隐曲繁多,累及多脏腑;其二,病因内外杂合,病性多变;其三,症状多而广泛,复合证候;其四,病程慢性进展,或有突发加重。根据病程发展阶段,临床可分为初、中、末三期,玄府闭塞是CTD-ILD的初始环节,络风内动是病程转折的关键,肺痿已成为终末阶段,而气血失常则贯穿病程始终。基于“玄府-肺络”理论的辨证手段可深刻契合CTD-ILD各阶段的病机。

2.1 初期:玄府闭塞,气机初郁正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若玄府不病,则营卫流行、气血畅通,邪气自无容身之处;反之,则邪气留着导致各种病变。现代研究表明,玄府的生理机能类似于免疫屏障,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邪则首当其冲。故不论外感内伤、虚实寒热,CTD-ILD发病均不能脱离玄府闭塞,这与朱丹溪所言“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不谋而合。诸邪侵袭,玄府郁闭,失其开阖,邪气内伏,致使发病。此时邪气初入,玄府初闭,络脉初阻,气郁不达四末,故本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如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见头面部及四肢远端皮肤漫肿光亮、触之坚韧无弹性,皮肌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头面部鲜红色皮疹,干燥综合征患者常有口眼干燥、反复腮腺炎、猖獗龋齿等[13]。此期肺部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而被忽视,或仅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咽痒等。

2.2 中期:痰瘀互结,肺络生风本期临床最为多见,常因外感诱发,出现典型CTD-ILD临床症状,病情或可突发加重、迅速进展。《素问·玉机真脏论》有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此时外邪入里,生化乏源,玄府闭塞久久不解,气液营卫不得出入,肺络接连受累,从而出现咳嗽咯痰,痰白或黄质稠,难以咯出,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舌红苔黄腻,脉滑。《素问·风论》亦有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从这里所描述的临床表现上来看,恶风、多汗、时咳短气、昼轻暮甚等也类似于本病的慢性病程因外感而急性加重。此时外风引动内风,内风之势渐起,内外合邪致使疾病进展,气机不畅愈重,津停为痰、血停成瘀,痰瘀停聚,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临床出现一派络瘀之象[14]。痰瘀互结,阻于四肢则见关节肿胀、疼痛、积液;阻于血脉,营血不行、流溢于脉外,则见皮肤紫癜;阻于肺络,胸中气血壅塞不行,津液亏损,渐为肺痹,出现呼吸浅快、唇甲紫绀等低氧血症表现,继而肺泡上皮细胞过度修复,向肺纤维化表型转变,高分辨率CT显示双肺底及胸膜下网格影、条索影、蜂窝影[15]。此时为进展期,内风之势席卷肺野,重者可在短短数周内出现“白肺”,形成弥漫性肺间质病变,正合风性善变的特点。总之,外邪扰乱或“五体痹”内舍于肺,胸中气血壅塞不行,痰瘀互结,邪气伏络,肺络生风。外风不灭,内风不熄,五脏不安,内风又生,致使病情进展。因此,痰、瘀、风不仅是本期的病理要素,且为决定病程发展的转折。

2.3 末期:肺痿已成,神机失用本期患者络脉闭塞,络中津液气血的双向渗灌被阻断,络脉失养,四肢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弱不用;肺络津液干涸,肺不能自滋其干,渐成肺痿,症见慢性咳嗽咯痰、咯痰无力,甚或痰中带血丝;肾失纳气、封藏,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大量蛋白尿等;心脉上贯于肺,下络于肾,一旦肺肾俱衰,心气亦损,导致心肺血管重构,肺动脉高压甚或心力衰竭。“血气者,人之神”“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之……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神机失用与玄府密闭密切相关。然气之与血,性属阴阳,合为一体,气滞气竭俱伤血,动血破血又可耗气,如此循环往复,神窍生化失常,神机运转不能,最终神亡机止,临证可见神机运转“不及”的一派征象,如动作不能、神志异常、意识模糊乃至丧失等,或出现狂躁、惊厥、谵语等神机运转“过度”的征象[16]。从现代医学角度,此时机体慢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进一步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而有效肺通气量下降又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肺性脑病及多器官衰竭。此期临床最危重,涉及肺肾心,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3 从“开玄通络”论治CTD-ILD

肺脏作为络脉聚集之处,CTD-ILD病变表现为肺络结构功能异常,与西医所指肺部微循环障碍具有相关性。因此,采用“开玄通络”法,调节玄府的启闭、促进肺络疏通,可以改善肺脏微环境及代谢、改变肺脏微观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CTD-ILD、预防向肺纤维化进展的目的。而“开玄通络”与其他中医治法,如“化痰祛瘀”“调和营卫”“治风”[17-19]等并不相悖,是上述各种治法的总结,蕴含上述各种治法,相互之间无主佐之分。此外,玄府与肺络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法上须统筹兼顾,临证时应当审时度势、视其虚实、分期论治,有机结合攻、补各类治法,才可复流通气液、灌渗气血、运转神机之功。

3.1 不离辛药对于玄府病,刘完素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提出“以辛开玄”;对于络病,叶天士指出“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着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大旨当以辛温入血络治之”,倡导“络以辛为泄”;故对于玄府、肺络的论治均应以辛开泄。辛为五味之一,其气味芳香,具有行、散、润、化、通、升六大作用,上行下达,通透内外[20]。根据CTD-ILD患者各期气滞、血瘀、痰凝的病理特点,针对肺脏络气瘀滞,存在血液黏、浓、凝、聚病理状态[21],临床各期治疗均应不离辛药。现代药理研究已证明,多数辛味药能明显改善循环,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抗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22]。在该病治疗中,用“辛”药其效有三:其一,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贯穿CTD-ILD发病始终,病邪胶着难去,而辛可行气,气行则血行,芳香之气又醒脾,使痰、湿、瘀得以运化,邪祛正安;其二,CTD-ILD病程日久,痰湿瘀血深伏肺络,辛味药借其辛香走窜之性,引诸药直达肺络;其三,肺痹日渐演进为肺痿,玄府、肺络俱虚,若一味蛮补,则有壅滞之嫌,而辛药之轻灵恰可平衡补药之厚重。

在临床应用中,辛药又以风药、虫药为代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风药秉承风性之轻灵,彻达上下表里,走而不守,可使玄府开、气血通、津液行,临床常用的风药有川芎、羌活、香附、桂枝、穿山甲等。《绛雪园古方选注》曰:“灵活嗜血之虫为向导,飞者走阳络,潜者走阴络。”《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有“搜剔络中混处之邪”的功效。邪结肺络隐曲之处,非一般草木之品可及,须借虫蚁搜逐血中,才可追拔深入肺络之邪,熄内动之风,常用虫药有蜈蚣、地龙、全蝎、穿山甲、水蛭等。现代药理证实,水蛭等虫药可以抑制凝血酶在肺内的表达,减少纤维蛋白沉积,从而抗肺纤维化[23]。

3.2 重视通补《灵枢·天年》中记载:“血气虚,脉不通”,气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血液干涸,络脉失养,血行迟缓,则痰瘀自生,而痰瘀等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虚衰而致恶性循环,由此可知,因虚而滞是肺络病变的关键。《临证指南医案》云:“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不唯肺络,玄府病亦当行以补助通之法,宗“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除”的思想,临床上常大剂量使用补气之力宏效专的黄芪,以畅通血流、荣养络脉,从而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现代研究也表明,黄芪能扩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变肺脏微循环,保护肺脏功能[24]。此外,《金匮要略》有言:“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明确指出失治误治后津液亡失,是肺痿的重要病因,范永升教授临证时喜配伍天花粉、玄参、北沙参、麦冬等滋养肺阴之品,滋养阴液,使络通而不伤阴,寓通于补,延缓进展为肺痿[25]。

3.3 分期论治初期以“宣肺开玄、畅通气机”为主。本期邪气初入、玄府初闭,邪气盛而正气未衰,病位在肺卫与肌表,此时处于临床急性期,应充分发挥中医“急则治其标”“祛邪而病自安”的思想,治疗当宣肺开玄,给邪以出路。如见头面皮肤漫肿光亮、触之无弹性,舌苔薄白,脉浮滑,是为风水相搏,当开玄利水,方选越婢加术汤加减;如见头颈肩背处鲜红色皮疹,部分可出现溃烂,舌红,脉浮滑数,是为风兼热邪,当辛凉开玄,以防止风热化火,邪入营血,内陷心包,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桂枝汤加减[26];如见干咳无痰、咽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是为肺失宣肃,当宣肺开玄,方选疏风宣肺汤加减[27];如见口眼干燥,干咳少痰,舌红苔光剥,是为风兼燥邪,当轻宣辛开、养阴润肺,亦需防风燥化火,煎熬血液,血虚再生内风,方选桑杏汤加减。

中期以“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为宜。本期病情较为复杂,痰瘀互结,内风已成,病程延绵,在清热化痰、搜风安络治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活血化瘀以治本,临证方选柴芩温胆汤加减[27];若草木不能及,予石见穿、莪术、紫石英等金石之品攻坚破积、消肿散结,更重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络中之风,推陈生新”;病程中有高热、喘急、皮疹红赤者,为内风燔炽,可选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明显者可选百合固金汤合漏芦连翘散加减[26];痰瘀甚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末期以“扶正固本、转复神机”为要。此期肺虚久病,损及脾肾,致使肺失宣降,脾失运化,疾病慢性迁延,而损及心肾或可导致病情骤然加剧。故在本期治疗之时,要整体调治,肺脾肾三脏同补,临床常用补肺汤、参蛤散、金水六君煎、右归饮化裁。此外,终末期患者长期维持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属“壮火食气”之品,长期用之“戕伐”气阴,张伟教授仿通补的思路,以宣散开逐为辅,益气养阴为主之法,防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临床收效颇丰[28]。临床症见喘息进行性加重,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此为肾不纳气,加磁石、沉香纳气归元;症见喘息不得平卧,咳吐清稀涎沫,下肢浮肿,心动悸,此为阳虚水泛,予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29-30];症见神昏谵妄,此为神机失用,还需配伍开窍醒神类药物以复神机。

4 结语

CTD-ILD发病涉及免疫功能障碍、慢性炎症、血管重塑等多种复杂机制,由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副作用,使得西医治疗长期获益存在争议。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临床效果确切,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玄府闭塞”是本病的初始环节,“气血失常、络脉瘀滞”是CTD-ILD发展的必经阶段,在临床治疗中应当重视开玄通络法的运用。临证时为了增强疗效,在开玄通络的基础上,还应当审慎分析脏腑气血虚实,临证配合攻、补各类治法,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已病防变,充分发挥中医学对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把握开玄通络法的运用时机,进一步深入发掘开玄通络法干预该病的治疗,揭示“玄府-肺络”与CTD-ILD的内在客观联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而如何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对症状、体征和指标进行量化以验证、指导该理论在CTD-ILD中的进一步应用,则值得研究与深思。

猜你喜欢

津液气血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搓手”可充盈气血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