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阳明脉衰”“太阴气衰”探讨补益太阴、阳明对皮肤稳态的调控*

2022-11-15胡炜圣靖媛

中医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角质稳态阳明

胡炜圣,靖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等作用,发挥维护机体内外环境稳态的功能。稳定的皮肤状态是维护皮肤健康的重要防线,保护人体免受一系列环境侵害。现代生活环境的恶化、作息规律、饮食习惯、护肤品的滥用等诸多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破坏了皮肤的结构,加速了其功能的失调。因此,恢复皮肤结构、维护皮肤平衡状态对于强健肌肤、驻颜防衰至关重要,皮肤稳态失衡和维护皮肤稳态成为皮肤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从“阳明脉衰”“太阴气衰”的中医文献中挖掘阳明经脉、太阴经脉与皮肤稳态的关系,探求皮肤稳态失衡的中医病机。另外,笔者基于皮肤稳态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关系,探讨太阴、阳明经脉盛衰对角质形成细胞调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补益太阴、阳明经脉,对维护皮肤稳态、强化皮肤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1 皮肤稳态的内涵

皮肤稳态是由正常皮肤更新代谢以及皮肤内各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功能行使而共同构成的皮肤稳定状态[1]。皮肤稳态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的前提,为皮肤抵御日光伤害、机械损伤、病原体和化学应激提供了第一道防线,对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当各种理化因素、微生物等侵害人体时,皮肤稳态不仅发挥物理、化学屏障作用,还通过各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等发挥免疫屏障作用[2]。角质形成细胞作为表皮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有序分化、排列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保证皮肤正常行使屏障、吸收、分泌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减少损美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如果各种因素不能得到有效协调,皮肤的基本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失衡,会导致皮肤稳态失衡,角质形成细胞更新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加速病原体的入侵和水分流失,诱发多种皮肤问题,如慢性过敏性疾病、皮肤炎症、真菌感染、肤色晦暗、皱纹、松弛下垂、皮肤老化等[3]。

2 角质形成细胞在维护皮肤稳态中的作用

皮肤稳态是一种对环境感应灵敏而复杂多变的状态,维持皮肤稳态需要一系列高度有序的分子和细胞的运作来调控恒定的表皮新陈代谢,以及对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造成的损伤进行调节修复。有研究表明,皮肤表面的稳态取决于环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紧密调节与相互作用[4]。其中,毛囊、表皮干细胞和祖细胞分化产生了角质形成细胞,并在人的一生中维持皮肤的增殖与分化,识别病原体并分泌免疫活性分子参与皮肤免疫防御也增强了这种屏障的稳态[5]。为了维持内部稳态,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必备要素,角质形成细胞通过在上皮基底层有丝分裂,新细胞的稳定增殖代替了老化皮肤细胞的脱落,为皮肤稳态的持续维持提供了动力[2]。

因此,角质形成细胞是维护皮肤稳态的关键结构。角质形成细胞能产生细胞角蛋白与黏多糖等成分,在环境和宿主之间形成物理和免疫屏障,维持组织动态平衡并激活修复机制。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也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识别Toll样受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启动固有免疫,在皮肤稳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角质形成细胞还是维生素D第一步代谢途径的关键部位,维生素D是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皮肤部位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屏障免疫[7]。Marichal等[3]实验研究表明,RABGEF1是体内角化细胞稳态和皮肤屏障功能的主要调节剂,角质形成细胞中RABGEF1不足是导致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这种机制可能是诱发各种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有关的炎症性皮肤病的因素之一。

3 “阳明脉衰”“太阴气衰”理论与皮肤稳态

3.1 阳明、太阴脉对皮肤稳态的维护中医学对于皮肤稳态也有详细的描述。历代文献论及皮肤稳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外感六淫邪气、五脏六腑虚损、气血亏虚不畅、病理产物瘀滞、先天禀赋不耐等[8]。其中,太阴、阳明经脉的盛衰与皮肤稳态的维持存在密切关系。太阴、阳明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关乎肺、大肠、脾、胃四个脏腑。《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内气机之枢纽,其升降功能是后天之精化生、输布的关键。又言:“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望诊遵经》言:“皮肤润泽者,太阴气盛。”表明了太阴、阳明脉气血充盛而皮肤润泽的情况。在肺、大肠、脾、胃协调运转对皮肤稳态维护的关系上,《四圣心源》言:“饮入于胃,脾阳蒸动,化为雾气,而上归于肺,肺金清肃,雾气洒扬,充灌于经络,熏泽于皮肤,氤氲郁霭,化为雨露。”《脾胃论》言:“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可见脾胃化生、运行气血正常,肺方可正常发挥其布散精微的功能,大肠亦得以传导糟粕、吸收津液,气血方得以充盛而滋养皮肤,使皮肤保持光泽红润、腠理致密,保证了对六淫之邪的抵抗能力,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进而保证了皮肤稳态。

3.2 “阳明脉衰”诱导稳态失衡皮肤稳态的失衡与太阴、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减密不可分,“阳明脉衰”“太阴气衰”是影响皮肤稳态失衡的重要病机。“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开始,会进一步诱导皮肤稳态的失衡。《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证治准绳·杂病》言:“面统属诸阳,又属足阳明胃经。”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行于面部,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脉衰则血少,肌肤失于滋养,出现面色晦暗、皱纹、松弛下垂等皮肤稳态失衡之征象。《灵枢·经脉》言:“足阳明胃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表明了阳明经脉主病时所致的皮肤气血失衡、晦暗无光的状态。研究表明,阳明胃经虚衰可以导致皮肤中衰老皮肤细胞凋亡指数增高,表皮整合素β1、成纤维细胞 TGFβ1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能力减弱,皮肤对外界的物理与化学刺激的调节能力减弱[9-11],皮肤稳态失衡,难以发挥其良好的屏障作用,并最终导致皮肤衰老。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衰减也会导致皮肤稳态失衡。《脾胃论》言:“大肠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而皮毛不泽也。”《灵枢·本脏》言:“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若阳明大肠气血失濡、阻滞不通,导致津液不收,糟粕难下,大肠内浊气循阳明脉上熏头面,导致皮肤稳态失衡,易引发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问题。研究发现,肠道及皮肤同属于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具有类似的信号转导和神经支配通路,肠道微生物参与皮肤老化,对维持皮肤稳态有重要影响。人体老化伴随着肠道老化,而肠道老化又加速皮肤老化。肠道老化的特征是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菌群失调,失调的菌群在肠道内发酵产生胺、酚类、吲哚类等有毒代谢产物,进入循环系统后在皮肤中积累,阻碍表皮分化并加速破坏皮肤屏障完整性,导致皮肤稳态失衡,最终致使皮肤衰老[12]。

3.3 “太阴气衰”加重稳态失衡“太阴气衰”是“阳明脉衰”由腑入脏的进一步虚衰状态,太阴阳明为表里,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对皮肤稳态的影响也更为深刻。《灵枢·经脉》言:“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皮毛依靠肺的精气得以温煦与濡养,肺气衰绝则难以宣发卫气与津液至肌腠皮毛,导致皮肤焦枯;抵御外邪功能失常,外邪更易趁虚而入,皮肤稳态失衡。现代研究也表明,臭氧所致的肺部衰老小鼠耐缺氧能力明显下降,血清和肺组织中抗氧化物质SOD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明显增多[13]。MDA增多使得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减弱,皮肤稳态失衡。

关于足太阴脾经,《素问·诊要经终论》言:“太阴终者……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若脾土亏虚,脏腑元气滋养无源,则皮肤不得充养,脾失健运,升清乏力,气机壅塞,浊阴循经上扰头面,致皮肤内外统摄无权,阴阳失衡,“太阴气终”终致皮肤干枯、色素沉积、毛发干燥。《望诊遵经》将“太阴气衰”导致的皮肤稳态失衡称为“皮肤润泽者,太阴气盛。皮毛枯槁者,太阴气衰。皮毛焦者,手太阴气绝。”动物实验也显示,脾虚动物模型血清LPO升高,GSH-Px、CAT、SOD 3种抗氧化酶活性呈不同程度下降,大鼠体内存在明显的自由基攻击和氧化损伤现象,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14],这提示了脾虚状态下细胞膜系统受到过氧化损伤,皮肤稳态失衡的状况。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脾虚会进一步降低表皮的神经酰胺含量,从而导致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程度加重[15]。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与现代实验研究都证明,太阴、阳明经脉的盛衰与皮肤稳态的维持存在密切关系。“阳明脉衰”“太阴气衰”是导致皮肤稳态失衡的关键因素。

4 太阴、阳明脉对角质形成细胞调控的影响

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桥粒紧密连接。在分化和成熟的不同阶段,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排列均有变化[16],并且最终在角质层形成富含角蛋白的角质细胞而脱落。角蛋白的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外界物理、化学、微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人体依赖表面屏障将自身与外部环境隔离,维持着体内平衡与皮肤稳态。皮肤稳态受到体内各种信号的调节,一旦皮肤稳态被破坏,机体会调动包括免疫细胞、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内的各种因素予以恢复[1]。这与太阴、阳明脉通过调理脾胃进行表皮健康维护和稳态调节的过程类似,因此可以认为,太阴、阳明脉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调控维持着皮肤稳态功能的正常行使。

4.1 脾胃二经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关系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对角质形成细胞调控的影响体现在脾胃互为表里,纳运相得、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共同发挥升清降浊的功能。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居五行之中,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化生中气,借助其升清之能,上可协助化生宗气,下可润养元气;胃凭借升清降浊功能,滋养六腑,并将糟粕排泄体外。只有中气得以滋养,气血才能流通无阻,才能确保角质形成细胞成熟,皮肤屏障更新。这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生成与代谢,维护皮肤动态平衡存在相似性。皮肤稳态依靠干细胞和祖细胞分化而来的角质形成细胞维持,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与多种激素、代谢物和炎症介质结合,促进维持皮肤稳态各种细胞的整合,从微环境和宏观环境持续集成信号,保证皮肤动态平衡并激活修复机制,这种适应性机制与暴露于环境攻击的皮肤组织稳态密切相关[17]。

若食谷不节、偏嗜五味,或疲顿太甚,或七情所伤,导致脾土虚损、生化乏源,脾胃之气不足,无形之元气受损,脾气亏虚而失健运,清阳不升,不能四布游溢精气,气血不荣于上;或由脾土虚而不化水湿,炼液为痰,浊阴不降,顺经阻塞头面气血脉道,不能抵御外部环境攻击和荣养肌肤,皮肤组织稳态失衡,则会导致皮肤角质层、紧密连接和朗格汉斯细胞共同构成的皮肤表面屏障系统出现异常。紧密连接在机械屏障中的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抵挡机械损伤和体外各种有害物质的直接入侵,可能造成皮肤结构的完整性与皮肤稳态功能遭到破坏,诱发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18]。临床研究表明,脾胃虚患者甲皱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血流速度减慢,血浆SOD含量及活性均明显低于无虚证者,提示皮肤自由基氧化反应增强,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使得角质形成细胞代谢功能下降,皮肤遭受自由基攻击,更易造成损伤,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程度加重[19],加速瓦解皮肤稳定状态。

4.2 肺大肠二经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屏障功能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对角质形成细胞调控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肺气宣发则大肠方能通降,肺气肃降则大肠方能载阳气上行外达。《素灵微蕴》言:“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临证实验录》言:“阳明胃土之降,赖肺之清肃。”肺为华盖,在体合毛,外邪邪袭人体,首先从肌表口鼻而入,邪在卫分肌表感发,肺受邪袭,卫表也易被邪郁,这与角质形成细胞参与形成皮肤屏障的功能具有相似性。生理上,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为角质层最后在体表脱落的过程,类似于大肠燥化糟粕排出体外的过程。角质形成细胞还富含角蛋白和钙离子,质地坚硬,与肺金“坚硬”的特性一致[20]。同时,若大肠实热内结或气血虚衰,腑气不通,致肺不肃降,导致风疹、面游风等皮肤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证明,皮肤和肠道间有双向的紧密联系,将胃肠道健康与皮肤的动态平衡以及稳态应变联系起来[21]。李吉等[22]研究表明,在结肠癌、直肠癌及肺癌中高表达的水通道蛋白也主要表达于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皮肤衰老时各层细胞结构改变可引起表皮的屏障功能降低,真皮中胶原纤维含量减少,介导水分跨膜运动的转运蛋白——水通道蛋白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5 补益太阴、阳明脉在维护皮肤稳态中的作用

皮肤稳态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表皮环境,保护皮肤免受环境侵害,并且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皮肤稳态失衡的临床症状虽然以皮肤为较为明显的局部表征,但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仍然是“阳明脉衰”“太阴气衰”。补益太阴、阳明是维护皮肤稳态的有效手段,其意在恢复脾胃升降之职能与肺、大肠之间升降相因之气机,此谓从疾病之本质“阴阳之理”着手,达到治病必求于本之效。以补益太阴、阳明之法,调理阴阳,清浊有位,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升实脾以升阳之法升发,调胃以降逆之法降泄,使得肺气肃降助大肠传导之动力,大肠之气的升清充实肺之精气,恢复脾胃升降相因与肺肠之间升降自和的功能[23],从而恢复皮肤稳态。

5.1 补益太阴、阳明维护皮肤稳态补益太阴、阳明对皮肤稳态有显著的维护作用。针对女子“五七”之年阳明脉经气衰减所致的“面始焦”,艾灸足阳明胃经上足三里穴可以保护表皮和真皮结构以及毛囊的完整性,抑制细胞凋亡,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以维护皮肤稳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24]。周双琳[25]研究发现,足阳明经埋线可明显改善面部老化所致的皱纹、纹理、毛孔增粗、弹性和水分减少,同时能整体调理脾胃虚衰,增强皮肤抗氧化、抗损伤能力,有助于维护皮肤稳态。

针对“太阴气衰”所致的“皮毛焦”,可用培补脾土,健肺补气之法。覃亚[26]研究发现,应用培土生金法代表方加味参苓白术散之补脾气以通肺气之法,可使皮肤中的抗氧化分子分泌与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加,增强皮肤抵御光、压力等外邪侵袭的能力,促进皮肤机械屏障功能修复,维护皮肤稳态,以此延缓皮肤衰老发生。蔡瑞元[27]研究发现,补肺汤能有效地提高衰老小鼠肺组织中的SOD含量,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抵御毒邪侵袭肌肤,使皮肤和肺组织超微结构得到改善,抑制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功能,有延缓肺衰老的作用。

5.2 补益太阴、阳明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太阴、阳明理论在维持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具有调控作用。可以通过补益太阴、阳明,维护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功能,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阳明脉衰”所致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紊乱的调节上,益胃汤作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用于“阳明脉衰”所致皮肤衰老时,可提高皮肤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含水量,刺激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增加皮肤胶原纤维和胶原蛋白含量,维持皮肤稳定状态,有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28]。在治疗手阳明大肠经所致皮肤稳态失衡时,增液承气汤有增水推舟、泄热通便之功效,能较好改善便秘衰老小鼠的皮肤老化,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上调皮肤AQP3的表达、增强角质形成细胞抵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29]。

针对“太阴气衰”所致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紊乱的调节,可以健脾养血、补肺祛风为法。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角质层内神经酰胺含量明显减少,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叶建州等[30]研究发现,以健脾养血祛风方进行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皮肤瘙痒,提高表皮的神经酰胺含量,改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维护皮肤稳态,对于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姜克姣等[31]对益气健脾方四君子汤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四君子汤能够明显提高皮肤SOD活性,减少过氧化物MDA的堆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代谢更新,延缓皮肤的衰老。孙洁翔等[32]通过观察玉屏风散对过敏性皮肤病动物模型的影响,发现玉屏风散对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增强角质形成细胞建构皮肤免疫屏障的能力,并且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不良反应。

6 结语

皮肤是人类抵御外界环境刺激和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屏障,随着对皮肤研究的日渐深入,研究方向也有了从“抗衰老”向“皮肤稳态”的转变趋势。从“阳明脉衰”“太阴气衰”的角度对太阴、阳明与角质形成细胞、皮肤稳态的关系内涵的挖掘研究中,可以发现皮肤稳态的失衡与太阴、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减密不可分。“阳明脉衰”“太阴气衰”是导致皮肤稳态失衡的关键因素。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也证实了,太阴、阳明脉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调控维持着皮肤稳态功能的正常行使。补益太阴、阳明脉对于维持皮肤稳态、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修复机制至关重要。但太阴、阳明与皮肤稳态相互影响的微观机制与作用途径尚不够明确,目前欠缺充实的中医临床证型研究的支撑,尚需更深入地开展太阴、阳明与皮肤稳态失衡相关病证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有望为这一理论价值的挖掘采集提供更加客观化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角质稳态阳明
隔舌安放角对旋流泵内非稳态流动特性的影响
一维有界区域上单稳态方程多重正解的存在性
一维有界区域上双稳态方程多重正解的存在性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鲸吞
翻新肤色“角质”大扫除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综合分析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