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2-11-15高晓霞
高晓霞
(南郑区人民医院,陕西汉中 723000)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以手部、头部、声音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可控制颤动为主要表现。该病的病因不明确,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1]。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工作能力、日常生活。目前治疗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为主的一线药物,但对于药物的长期疗效研究甚少,大多均未长期随访,且长期使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等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中医治疗段应用于ET的治疗,发挥出高效的协同效应,明显改善ET患者震颤程度,减轻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2]。由于ET的高发病率,以及部分ET可能进展为帕金森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近年来ET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分型、中医药治疗展开论述,旨在为ET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认识。
1 中医对ET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ET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未有“特发性震颤”这一病名的直接记载,但探究其古籍,发现有大量的描述,可归属于中医“振掉”、“颤振”、“震颤”的范畴。其病因多因年老体衰、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及劳逸过度等多种原因造成,肝为风木脏,肝肾同源,当水不能涵木,肝肾交亏,导致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下虚则高摇;或若当脾肾受损,导致痰湿内生,土不运木,肝风内动,扰动筋脉发为震颤[3]。宋代窦材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常服金液丹五两,姜附汤自愈。若灸关元三百壮则病根永去矣。”清代医家何梦瑶对颤振的论述为:“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由水虚而然。”,提出肝肾亏虚为ET的发病机制。
1.2 现代医家对ET病因病机的认识
谭军等[4]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虚风内动,肝体阳用,易化风动风;刘剑等[5]认为颤证病位在筋脉,又与肝脾肾等脏密有关,其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韩冠先教授[6]认为颤证多因劳思伤脾,脾失运化,痰饮内生,饮动风行,阻络筋脉,筋脉失荣;石学敏教授[7]基于“百病始生,皆本于神”,“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的基本理论,认为颤证病位在脑,病机为窍闭神妄,神机异常,阳缓阴急,致使经筋拘挛弛纵,引发颤证。综上,各家所言,大多认为颤证多因年老体虚,肝脾肾亏虚、髓海空虚,筋脉失养,或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导致脏腑气机失调,使痰浊、瘀血壅阻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机体颤动。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筋脉及脑,与肝、脾、肾、脑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为肝风内动、髓海空虚、筋脉失养。
2 特发性震颤中医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特色,又是选方用药的基础。目前对ET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无统一定论。周仲英教授主编《中医内科学》,以标本虚实为颤证的首要辨证要点,将颤证分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阳气虚衰证。卜献春等[8]将特发性震颤分为阴虚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风痰阻络证3个主要证型。赵文博等[9]对ET的中医证素及其组化规律分析,得出“肝风、阴虚、精亏、阳亢”及“痰浊、瘀血”等证素,进而得出虚风内动、阴虚阳亢、痰瘀阻络3个证型。
3 特发性震颤中医治疗
3.1 中药内服
特发性震颤大致可主要分为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等证,其治法可为平肝柔肝熄风为主,佐以活血、通络,药物以羚角、天麻、钩藤、白芍、当归、鸡血藤等为核心药物,与特发性震颤分型不谋而合。在临证中有灵活选方化裁,收效满意。王惠中[10]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平肝息风止颤汤(羚角、天麻、钩藤、白芍、生熟地、龟板等)治疗特发性震颤,与常规西药对比,结果表明平肝息风止颤汤联合西药总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68.75%,平肝息风止颤汤可有效治疗特发性震颤,减少复发率及西药毒副反应。黄海洋[11]研究对比定颤汤(龟板、天麻、羚角、白芍、当归、鸡血藤、川穹、钩藤、生地等)与普萘洛尔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疗效,从临床疗效、安全性、震颤评分、SF-36评分评估,结果显示定颤汤能有效抑制ET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其疗效确切安全,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任丽镇肝熄风汤合升降散加味治疗ET,效果突出,头部摇动仅在情绪激动时出现[12]。熊文华[13]等采用自拟定颤汤(天麻、钩藤、羚角、地黄、牛膝、当归、川芎、龟板、鸡血藤等)辨证治疗ET,与单纯西药组,中药西药同服组对比,结果表明定颤汤对ET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崔应麟自拟方(地黄、山药、酒萸肉、鳖甲、牡蛎、何首、天麻、钩藤、丹参、赤芍、甘草)从肝肾同源论治ET,口服14剂,随访三月未复发[14]。岳姣姣[15]等采用舒肝消颤方(柴胡、天麻、代赭石、钩藤、生龙骨、玄参等)治疗ET,同时服用西药,通过肢体震颤程度、韦氏记忆、智力量表评分评估,结果表明舒肝消颤方能够有效减轻肢体震颤,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疗效更优。以上研究者均审证求因,准确辨证,应用中药治疗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从遣方用药看,多以平肝柔肝熄风为主,佐以活血、通络等论治,今后随着对ET病因病机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可从多方位进行辨证论治,得出更多的遣方用药规律。
3.2 针灸治疗
3.2.1 单纯针刺 针灸治疗特发性震颤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曰:心痛手颤针少海”,用少海穴治疗颤证。姚冬[16]采用“平肝熄风止颤针刺法”治疗ET,选取百会,四神聪,双侧舞蹈震颤区(位于运动区前1.5cm的平行线)、双侧风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治疗一月后,结果发现相比单纯普萘洛尔治疗,平肝熄风止颤针刺联合药物效果更优。刘喆教授认为针刺治疗ET,重在养血补气、填精益髓、滋补肝肾,选取:风池、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水沟、合谷、太冲、太溪,治疗5月,静止时双手不再颤动[17]。
3.2.2 头针从刺 王晨[18]采用头针从刺治疗ET,与单纯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对照,结果治疗30天后,发现头针丛针总有效率、震颤评分,复发率均优于单纯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治疗,表明头针丛刺联合舞蹈震颤区针刺对ET效果显著。常钰[19]研究对比头部透穴针刺与普通针刺对肝肾阴虚型ET的临床疗效,治疗6周,头部透穴针刺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肢体震颤、6项任务评分、震颤分级、HAMD评分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表明头部透穴针刺可明显改善ET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肢体震颤、调节情绪。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研究者均选取百会、四神聪、舞蹈震颤控制区,并且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大脑体表投影对应大脑额叶躯体运动的皮质6区,针刺具有有镇静安神、息风定惊的作用,此外,采用从刺、透刺针刺法可进一步增加刺激量,增强针感,提高疗效。
3.2.3 电针 秦丽娜[20]观察电针对ET的临床疗效,选取百会、风池、舞蹈震颤区为主穴,低频电针80~100次/min治疗,与口服心得安对比,治疗1个月,结果显示,电针对ET疗效优于心得安,且无不良反应。蒋宝龙[21]研究对比电针和心得安对ET的疗效,用密波强刺激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电针组6项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低于药物,表明电针对ET临床疗效显著。王宇明等[22]选取百会、双侧舞蹈震颤区、神庭、风池、曲池、合谷穴,施以经颅重复刺激法(捻转速度200~300/min,持续3min)后,在加用电针连续波,频率为70次/min疗ET,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6.7%,且部分有效患者1后随访未有复发和加重现象。上述研究,均表明电针对ET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电针治疗ET刺激参数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求最佳疗效参数。
3.2.4 针药结合 杨锦昉等[23]以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配合针刺,选取神庭、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头维、角孙、风池等穴治疗ET,经4周治疗后患者震颤疗效评分,震颤分级及震颤幅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有效率为77.8%。王一珂等[24]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太冲、三阴交等穴,联合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ET,治疗6周后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1.25%。研究可以表明针药结合对ET有显著的疗效,但研究者未设对照组,不能排出其它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偏倚。陈利华等[25]选取头针顶中线、顶颞前,风池、曲池、外关、太冲等穴,同时口服普奈洛尔治疗ET,与单纯口服普奈洛尔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此外,有研究者[26-28]选取百会、四神聪、太溪、太冲、风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穴针刺,同时口服普奈洛尔治疗ET,结果与单纯口服普奈洛尔相比,针药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2.5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指将可吸收的高分子生物线置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激发疏通经络之气,调和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宋智慧等[29]将50例ET患者随机分为埋线治疗组和口服普萘洛尔组,穴位埋线主穴为舞蹈震颤控制区,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疗3个月后,穴位埋线组6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低于药物组,表明穴位埋线治疗特发性震颤疗效显著。王子梅[30]观察穴位埋线结合头电针对ET的疗效,与口服盐酸普洛萘尔对比,结果发现穴位埋线联合头电针对ET整体疗效均优于普洛萘尔。穴位埋线是基针刺、穴位、生物线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整体持续性刺激而发挥作用。相对针刺而言,穴位埋线在ET应用中的报道较少,对于埋线穴位选择,埋线深度,治疗疗程,远期疗效等问题,还需更多的研究去探讨。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主要从肝肾论治为主,配合中药、针灸、电针、针药结合疗效突出,多层次、多系统、多方位的发挥着整体调节作用。当前中医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主要是关于中药汤剂和针灸的临床治疗,并且多为个案经验报道,需要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展开,为中医治疗ET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考虑ET共病情况,以及中医治疗对ET病情进展的影响,同时应当关注ET新症状和体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