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的读解用*

2022-11-15赵允南薛岩成建军

中医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阴三阳漫话胃肠病

赵允南,薛岩,成建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现代伤寒学家李克绍(1910—1996),山东牟平人[1],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自弱冠自学中医典籍近十年,后经考试正式行医,1956年调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建山东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任教,从事伤寒教学和研究,兼任临床中医师。1978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克绍先生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五十多年,成就斐然,成果颇丰[2]。李克绍撰有专著《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伤寒串讲》《伤寒百问》《伤寒论语释》《胃肠病漫话》共6部,公开发表学术和教学论文95篇。李克绍先生以治伤寒为名,其代表作为《伤寒解惑论》。2006年出版的《李克绍医学文集》系统整理了李克绍先生的著述,并增加了先生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医案点评》和《中药辑要》,使先生的学术思想更加系统完善。作为后学,再次研读李克绍先生的著述,感受很深,感慨良多。笔者谨从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的读解用几个方面谈一些学习体会,与同道交流。

1 读伤寒,师仲景而不泥伤寒

1.1 初读医书,几近传奇李克绍先生学习中医的经历在他的《学医、行医话当年》一文中谈得很具体,现在读来颇有几分传奇色彩[3]。用先生的话“说来颇为滑稽”,先生原本是小学教员,因为旧社会工作不稳定,加上叔父患病被庸医误治身亡而转学医学。因为当时西医风行,本来想学西医,在读第一本西医书籍《诊断学》时,读到《诊断学》作者日本人下平用彩在序言中的几句话,反而下定决心学习中医。序言中说:“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结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知道中医能治病,有时候远胜过西医,但这是结果,却不知道怎么治好病的,往往拿这个结果与西医争高低,没完没了”。先生当时想“结果”和“所以然”,究竟何者重要呢?并在内心反问作者:“你是愿意明明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去呢?还是要想法活下去而宁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呢?”进而问自己:“世上真有无因之果吗?”凭着好奇,抱着要“知其所以然”的愿望,开始学习中医。

1.2 博览群书,由博返约先生学习中医可谓道路曲折,过程艰苦[4]。历时近10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是自学自修,从博览群书到由博返约,全凭个人感悟。博览群书从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到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作《格致余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脾胃论》,无论经典原著还是各家注疏,如饥似渴,能读尽读。由博返约,不但在于先生读书时能够典籍互参,善于归纳综合并验之于临床,从而成为能让自己用得上的知识,而且尤其注重研读《伤寒论》及各家注解,并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如,关于“经”,先生认为三阴三阳代表的是疾病类型,而非“经络”;关于“传”,先生认为是疾病的变化,而非“传经”;表证和太阳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一见发热、恶寒等症状就贸然认为是太阳病等[2]。

1.3 尊重先贤,独立思考先生读伤寒等典籍,非常尊重张仲景等先贤明哲,读经典务必精深[3]。他认为:“不掌握这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同时,先生在读古人医书时从不迷信古人,正如先生所言“任何名家权威,都会有千虑之一失”“我们要选精去粗,而不能瑕瑜不分、兼收并蓄”。从先生对《灵枢·经水》以江、河、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意义不大的认识,到对《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寒则伤荣”的质疑。从“由于不敢批判,也不善于批判,曾经浪费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到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善于批判,终于走上了师仲景而不泥伤寒之路。

2 解伤寒,释疑惑而不避疑惑

2.1 解惑伤寒,名声鹊起李克绍先生的代表作《伤寒解惑论》一经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上公开发表,就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后经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更在中医界掀起不小波澜。有读者说:“自从读了该书之后一些问题确实是惑者得解,解者愈明,个别问题简直有茅塞顿开之感”[5]。叶发正在《伤寒学术史》一书中,将李克绍先生列为伤寒研究代表人物之一,将《伤寒解惑论》列为研究伤寒的代表作,认为“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伤寒著名学家”[6]。

2.2 据经释疑,反对臆猜李克绍先生是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毕生研习伤寒重在释疑解惑[2]。他不但精通《伤寒论》原文,还非常熟悉历代伤寒注解家各家之言。尤其对历代注释者臆猜仲景原意的解释大为不满,每见之必循经据典,一一解惑、反驳。如对伤寒“六经”一词,先生认为是后人臆猜后的以讹传讹而成,且流传至今未被彻底打破[7]。他认为《伤寒论》中从来没有“六经”一词,原著只有三阴三阳之说。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代表六气、脏腑、经络等生理病理现象,《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也只是代表疾病的六种不同类型,因为和六气、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才以三阴三阳命名,以便形成系统性、整体性辨证纲领。所以,《伤寒论》中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描述,而没有“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等提法。

2.3 不避疑难,验诸临床李克绍先生研读解释《伤寒论》,对于历史上有争论和自己弄不懂的东西,从不人云亦云、不懂装懂,而是深入钻研,刨根问底[8]。如《伤寒论》“风伤卫”“寒伤荣”,历代注解不一。先生不避疑惑,刨根问底,什么程度算是风?什么程度算是寒?风为什么选择伤卫?寒为什么选择伤荣?他查遍能查到的所有注解,尤其是历代名家的注解,仍然没有让自己信服的解释。他并没有放弃钻研,而是结合《黄帝内经》,证诸临床,并仔细推敲,最终自己得到解释。并不是所谓“风伤卫”是阳从阳,“寒伤荣”是阴伤阴,临床上只是太阳中风和伤寒后,卫气受邪而开合失司出现有汗、无汗等症状而已。不必视无汗为伤卫,有汗为伤荣,辨证施治即可。

3 用伤寒,善经方而能组新方

3.1 初用经方,药到病除李克绍先生自学中医从背古典医著开始,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边学习边临床,1935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被旧烟台专署考录为中医师。由于他基本功好又善于“对症下药”,第一次治疗就初战告捷[9]。当时患者自诉气短,无其他症状,多次治疗无效,见先生在背医书,便要讨个方子试一试。先生甚感窘迫,他一无切脉经验,二无应诊经历,但是凭着扎实的伤寒功底,即想到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结合病人年龄、体态,先生以第一方苓桂术甘汤原方治之。令先生喜出望外的是,患者一剂服后,症状全消。从此,求医问病者逐渐增多。先生第一例治疗患者就用了经方,也可视为先生开了自己用经方治病之先河。

3.2 漫话九则,喜用经方李克绍先生所著《胃肠病漫话》一书,曾于1981年至1983年分九期在《山东中医杂志》连载,名为漫话,实为李克绍先生治疗胃肠病的经验总结。此书用朴素的语言、科普的形式、严谨的态度,将常见的胃肠病症一一阐述,理法方药齐备,并用典型案例佐证,读来通俗易懂,受到读者欢迎。此书中,先生选方用药首推经方,如《胃肠病漫话(一)》[10],呕吐者首选《金匮要略》之小半夏汤,此方仅生姜、半夏两味药;干呕、吐涎沫者,选《金匮要略》之半夏干姜散,此方半夏、干姜各等分,水煎服;或选《金匮要略》之吴茱萸汤,此方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其他诸证,先生也喜用经方,因为经方方小力宏,屡用不爽。先生之所以这样遣方用药,一则如上所述,经方疗法确切,二则因为先生的医者仁心使然。正如先生书中所言,他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农村,深知胃肠病是农村广大劳动群众的常见病。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胃肠病的一般知识,更希望得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3.3 胸中无尘,以证组方李克绍先生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从首用经方获效,坚定学习经典的信心,到熟读经典经方,临证喜用经方或成方疗疾,再到胸中无尘,以证组方治病,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次飞跃。他在《我行医的经验体会》一文中说,所谓飞跃,是在临证时不再依赖成方,在无成方可用时自制对证之方,而这些自制之方也取得了优异疗效[10]。这个飞跃,先生谓之“胸中无尘”。这里的“尘”,先生把它视为条条框框,即经典条文和经方成方。心中无尘,便更重视在辨证上下功夫。无论有无成方,只要胸有定法,辨证准确,认证无误,组方用药精当,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先生还在此文中列举了用生脉散加蜈蚣、僵蚕、全蝎等入络行痰镇静药治愈1例久治不愈的十多岁癫痫患儿;四君子汤加炮姜、白芷,一剂而效、三剂治愈1例青年中耳炎患者等病例。

李克绍先生已于1996年去世,但其学术思想,尤其是治伤寒之道,至今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先生在自己原创性研究思想指导下,对《伤寒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让伤寒学术界耳目一新的见解和方法论原则,从而构建起自己的《伤寒论》研究体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李克绍《伤寒论》学派”[2]。2012年,以李克绍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1]。一部让历代学医者感到文辞艰涩的《伤寒论》被李克绍先生讲活了,解释通顺了。笔者再次概述李克绍先生的学术思想,旨在继续倡导我们后学者认真研读李克绍先生的著述,将其思想发扬光大。以免如李心机在《<伤寒论>厥阴病篇疏疑——纪念李克绍先生诞辰110周年》中所言,“先生提出的独到而正确的观点,惜未能得到当时学术界的重视和呼应……”[11]。笔者相信,历史将会进一步证明,在《伤寒论》研究史上,李克绍先生将被推到越来越崇高的地位,历史将会铭记他对《伤寒论》研究的贡献[12]。

猜你喜欢

阴三阳漫话胃肠病
漫话“虎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型的基本特征※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溯源
《内经》《难经》 “三阴” “三阳” 的指代和含义研究*
5月胃肠病预防须知
漫话
舒肝解郁胶囊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治疗价值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
《胃肠病学》邮箱更改启事
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