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城县学龄儿童近视流行现状及特征研究
2022-11-15李春晖高妍王春芳
李春晖 高妍 王春芳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太原 030001
根据Holden等2015 年发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上的报道,目前全球近视患病率已经超过25%,并且逐年攀升,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达到一半,尤其是在东亚的某些地区近视患病率已经接近50%。我国现已成为近视发病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高居世界前列,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我国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2018年8月30日国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对于近视的防控手段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是近视发生后的防控研究,缺少家庭、校园、医疗、社会四位一体的近视防控模式的研究。目前国家规划中近视防控工作主要是由医疗卫生部门下属的各级医院眼科、部分有医疗资质的视光中心承担,由于缺乏成熟模式的近视防控体系,医院眼科也未能将近视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业务覆盖内容仅局限于校园查体和屈光矫正两大部分,并未形成规范化的机制及体系。另外,公众对于近视预防及控制意识薄弱,未近视不知预防,已近视盲目从众,不知道采取正确的防控方法,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本研究对山西省交城县学龄儿童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学龄儿童的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当地学龄儿童近视综合防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1.象与方法
1.1.象
于2019年3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交城县3 所小学、3 所中学在校学生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每个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纳入标准:年龄6~14 岁,学生依从性较高,能够配合各项检查。排除标准:①3 d内配戴过角膜塑形镜的学生;②有眼部器质性疾病的学生。
本研究经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伦审字(K-K0019)号。征得学生及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法
1.2.1.科及相关检查
筛查内容及标准参照国家卫健委疾病控制组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18年11月发布的《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工作手册》,涵盖远视力检查、屈光检查、身高体重检查。
远视力检查由2名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采用符合国家标准(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的LED视力表进行检测,先右眼后左眼,测量结果采用五分记录法记录。
屈光度检测采用符合标准(ISO10342 眼科仪器-验光仪)的电脑验光仪,由经培训的验光师在非散瞳条件下通过电脑验光仪进行测量,每眼检测3次,取平均值,以等效球镜度代替屈光度。
按照《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身高采用机械式身高计、体重采用电子体重计或杠杆称规范测量并记录。
筛查场所面积大小及光照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11533 中关于视力表使用的检查距离及照明要求,并全部建立电子档案。
1.2.2.卷调查
向抽取的班级学生发放知情同意书及交城县学龄儿童用眼现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好,班主任统一收回。本研究抽取学生4 014人,发放调查问卷4 014份,回收调查问卷3 927份,回收率97.83%,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数为3 927人,其中男2 086人,女1 841人,男女比例为1.13:1,年龄6~14(10.3±0.6)岁;为1~9年级学生。纳入对象的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断标准
视力不良:裸眼视力≤4.9视为视力不良。
屈光度分级:参考2014 年第3 版《中华眼科学》相关诊断标准,将屈光度分类如下:远视>+0.75 D,正视-0.50~+0.50 D,轻度近视:-3.00~-0.75 D,中度近视:-6.00~-3.25 D,高度近视:≤-6.00 D。
1.4.量控制
现场调查前由眼科专家团队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制定筛查流程,统一检测方法、仪器操作规范及数据记录格式。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专人负责数据录入(双录入)和逻辑纠错。
1.5.计学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趋势分析采用χ
趋势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近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果
2.1.龄儿童视力不良发生的总体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检出率逐渐升高,各年龄段居高不下。近视是引起视力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各年龄组近视占视力不良分类的比例均在90%以上(见表1)。
2.2.年龄段学龄儿童近视检出率及矫正情况
6~14岁学龄儿童近视检出率为80.14%,各年龄段居高不下。各年龄段女生近视检出率普遍高于男生。近视戴镜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戴镜未足矫率各年龄段均居高不下(见表2)。
2.3.龄儿童随年龄屈光度变化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中、高度近视检出率逐渐升高(χ
=294.84,P
<0.001),12~14岁年龄段是中、高度近视的高发年龄段(见表3)。2.4.龄儿童近视影响因素
以有无近视设为因变量(无=0,有=1),将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设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P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OR
>1是危险因素,OR
<1是保护性因素。结果发现女生更易发生近视,户外活动超过2 h、睡眠时间充足、每年至少做2次及以上眼健康检查的学生更不易发生近视。对于9~11岁和12~14岁学生,家庭作业超过2 h的学生更易发生近视(见表4)。Data are expressed as (95%).Gender:0=boys,1=girls;Time for outdoor activities everday≥2 h:0=less than 2 h per day,1=more than 2 h per day;Time of homework everday:0=less than 2 h per day,1=more than 2 h per day;Sleep time everday:0=not enough sleep,1=enough sleep (6-8 years≥10 h,9-11 years≥9 h,12-14 years≥8 h);Eye health examination everyear:0=less than 2 times per year,1=more than 2 times per year.>1 is a risk factor,<1 is a protective factor.
3.论
本研究中对交城县6~14 岁学龄儿童的视力及近视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学龄儿童视力不良总检出率为76.24%,处于近年来全国较高水平。近视是引起视力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各年龄段近视占视力不良分类的比例均在90%以上。②近视总检出率为80.14%,同样处于近年来全国较高水平。学龄儿童近视发病的年龄明显提前,从9岁开始近视患病率明显增加,各年龄段的近视患病率明显高于近年来国内其他地区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③女生和青春期学生是近视的高发人群和高发年龄段,应当是近视防控的重点人群。④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生中、高度近视都有明显增长的趋势,12~14岁年龄段是中、高度近视的高发年龄段,与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⑤对于9~11岁和12~14岁学生,家庭作业超过2 h是学生发生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父母近视、年龄、性别、用眼习惯、户外活动时间、睡眠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等都与近视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综合分析当地近视高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生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是女生相对于男生喜欢学习、看书,室外活动较少,青春期激素水平升高,生长发育较快,这些导致其对近视的敏感性增强。户外活动超过2 h、睡眠时间充足、每年至少2次及以上的眼健康检查都是近视眼的保护因素。对于9~11岁和12~14岁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超过2 h是近视的危险因素。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小学后半阶段和初中阶段升学压力较大,作业繁重。通过现场检查还发现学生眼镜验配不标准,且验配方式不正确,镜眼距、镜面倾斜角问题较为突出,眼镜超期服役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及时复查的习惯,这可能也与当地缺少正规的医学验光机构有关。另外,学校教室灯光、桌椅板凳等方面也存在标准不一致,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以上这些可能都是导致当地目前近视高发、青春期近视激增及中、高度近视检出率居高的原因。
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其发生发展为多因素结果。对于近视形成的危险因素,国内外都做了大量详尽的研究,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近视的发生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近视发病的主要原因,近视眼分为遗传性近视、获得性近视和并发性近视。研究发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眼球生物参数与基因密切相关,父母双方有高度近视的儿童近视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所以对于遗传性近视的预防更重要。大部分的近视眼并无高度近视家族遗传史等先天因素,近年来近视发病率的激增主要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相关,属于后天获得性近视。对于近视的防控,国内外相关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低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户外活动等。近视作为一种只可预防控制而无法治愈的年龄局限性进行性疾病,随着学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将逐年升高。而且近视的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从而导致近视进展的病程延长和高度近视的概率增加。本研究不仅发现学龄儿童的近视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而且近视发展的程度也明显升高。因此,尽早预防和干预对于控制近视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对于近视的防控手段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大多只是局限于临床研究。近视的成因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其防控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部门的监管以及家长的配合参与,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的近视防控研究,建立长期有效的近视防控体系,才是近视防控的必由之路。
本研究显示交城县学龄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初步分析了交城县学龄儿童的近视高发因素,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客观数据,也为进一步制定近视综合防控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益冲突申明
本研究无任何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李春晖: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撰写论文。高妍:参与选题、设计和修改论文的结果、结论。王春芳:参与选题、设计、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结果、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