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2022-11-14余西萍
摘 要:小说作为典型叙事性文体,契合细读教学理念。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细读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文本细读教学法为工具,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找准小说的切入点,潜心细读,认真咀嚼,由浅入深地了解小说内容,提高阅读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基于小说的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2-0062-03
引 言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了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深刻感受。由此可见,阅读叙事性作品,不仅需要学生了解作品内容,还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中,细细品味,建立深刻感知。文本细读教学是实现此要求的重要“法宝”。文本细读是指教师以阅读文本为中心,以其语言、结构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品味文本内容,走到文本深处,探寻文本深层意义,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阅读方法[1]。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可以使学生与文本、主人公、作者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切实提高阅读质量。众所周知,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性文体,同时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阅读内容。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细读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文本细读教学法为工具,应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找准细读切入点,深刻认知小说内容,建构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小说阅读效果。
一、从文本出发,找准切入点
(一)以留白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留白是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比如,作者在畅所欲言之际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以留白为切入点,可以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深入探寻文字中蕴含的深意,由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想象能力。基于此,教师往往可以小说中的留白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以《桥》为例,这篇文章中有诸多留白内容,如“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老汉似乎要喊什么”。通过阅读前文,学生在脑海中塑造了一个形象高大的老汉形象,但是在读到此句时很容易在脑海中出现以下问题:“小伙子为什么要瞪老汉?老汉要喊什么?”立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围绕留白内容进行切入:“老汉没有喊出的话是什么?此时老汉的心情如何?”如此提问契合学生阅读实际。而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够走进文本中,自觉地联系上下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一个爱儿子的普通父亲的形象。他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甘愿舍弃“小家”。如此,学生便可感受到了老汉的高大形象,体会到了老汉身上的良好精神品质,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小说阅读质量。
(二)以矛盾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矛盾冲突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技巧,也是小说内容精彩的重要表现[2]。引导学生阅读矛盾冲突内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此,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可研读小说内容,挖掘矛盾冲突,
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仍以《桥》为例,尽管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矛盾冲突不断,前后出现四次。如教材插图呈现了一个老汉揪着小伙子的画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插图。在阅读过程中,不少学生心中出现如下问题:“老汉和小伙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老汉要揪着小伙子?”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能够自觉地走进文本中,细细品读文本。在学生读后,教师可结合插图内容,明确告知故事结局。此时,学生便了解了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可提出问题:“老汉对小伙子有情还是无情?”在引发学生思考后,教师顺势呈现“老汉推小伙子”的场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老汉对小伙子的情感。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学生与主人公“同呼吸”,感受老汉对小伙子的浓浓情感。最后,教师展现“老汉揪小伙子”的画面,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能够自觉细读文本,
甚至联系上下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的“有情”。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走进了文本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人性美的熏陶,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小说阅读质量。
(三)以陌生化语言为切入点,细读文本
陌生化语言是小说的一种表达方式,虽打破常规,看似不合乎语法规范,却蕴含着作者浓浓情感,透露了作者写作意图,是学生阅读小说的入手点。尤其,陌生化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小说语言的精彩,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对此,在实施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陌生化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以《慈母情深》为例,作者在描绘到工厂找母亲要钱买书这一内容时,写道:“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者利用陌生的语言,介绍了母亲见到儿子的反应。实际上,这一内容的正常语序是:“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比陌生化语言和正常语序内容,可见陌生化语言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尤其,作者三次使用“我的母亲”,每一次都如一帧动画一般,栩栩如生地呈现具体场景,将母亲形象塑造得尤为丰满。此外,阅读“我的母亲”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感受到母亲的不易、无言的痛苦以及作者想要为母亲分忧解难的强烈欲望,由此与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一内容,对比阅读陌生化语言和正常语言,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二、从细微切入,潜心细读
(一)从关键词切入,潜心细读
语言是小说的原生要素,由字、词、句构成[3]。《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言之于阅读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容,感受语言魅力。精彩的语言构成了小说内容,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因此,在实施小说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应探寻文本内容,找关键词,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潜心细读。
以《草船借箭》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语言的重要结晶。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人物形象为要点,以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为着眼点,先提出批注阅读要求:“自读文本,找寻凸显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做好勾画,反复品读,记录自己的感悟。”学生可以“神机妙算”为关键词,有针对性地探寻相关内容。在探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勾画语句,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呈现各自勾画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感受。最后,根据学生的呈现,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这样不但实现了“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使学生反复探寻关键词,潜心细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尤其使其在脑海中塑造人物形象,深刻感知人物形象的美好品质。
(二)从标点切入,潜心细读
标点是小说的第二语言,在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如彰显作者的语言功底,凸显作者的深厚情感等。所以,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应研读文本内容,并从标点切入,引导学生潜心细读,感受文本内容,品味深厚情感。
以《穷人》为例,桑娜的心理描写是小说的精彩所在。在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大量使用省略号,如“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有来!……”短短的几句话,形象地展现出了桑娜的怀疑、猜测、不安和无奈。这样的心理描写使桑娜的形象愈加高大。教师可直接展现这一内容,题问学生:“作者在这里大量使用省略号的目的是什么?”借此驱动学生潜心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反复诵读语句,尤其在脑海中浮现桑娜当时的表情、动作等,感受桑娜的心理活动,与桑娜进行对话,对人物形象建构认知,深入感受桑娜身上的美好品质。
(三)从题目切入,潜心细读
文本标题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人曾将小说题目比作小说的灵魂。透过小说题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小说内容,体会小说情感,为深入阅读小说奠定坚实基础[4]。同时,不少学生会因题目对小说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推动小说阅读教学顺利开展。基于此,教师可从题目切入,引导学生潜心细读。
以《慈母情深》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标题。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可指导他们将“深”字读成重音。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将‘深读成重音?”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迁移诵读经验,给出了各种答案,如“说明‘深字很重要”“说明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很深”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追问:“能用‘深字组词吗?”此时,学生给出各种词汇,如“深厚”“深深”“深刻”“深沉”等。教师可以阐述这些词汇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品味其中浓浓的情感。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个‘深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的?作者单单描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吗?”学生因此产生阅读兴趣,把握关键内容,深入探寻文本中的“深情”。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走进了阅读文本中,还使他们初步感知了文本要点,深入探究了文本内容,提高了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三、从方法着手,细细咀嚼
(一)从朗读着手,细细咀嚼
朗读是学生细读文本的方法之一,是学生从文字语言走进文本情感的“桥梁”[5]。俗话说:“文为情而发,文贵乎情。”因此,在实施小说文本细读教学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朗读着手,细细咀嚼,反复推敲,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少年闰土》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述“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事情,塑造了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闰土形象,也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在描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大量使用对话的形式,通过闰土的语言展现其形象。立足文本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寻不同情境中的闰土说话内容,并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如,在学生朗读“雪地捕鸟”时,教师可以发问:“闰土是如何在雪地捕鸟的?你读到了什么?”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边朗读边思考,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如扫、支等,能够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聪明、机智的少年形象,不由得对闰土产生敬佩之情,由此与作者对话,实现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从延伸着手,细细咀嚼
小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自然离不开拓展延伸。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学生细读文本的关键。补充课外内容,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质量。鉴于此,教师应在实施小说文本细读教学时,收集相关课外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文本看似一片美好,但作者用哀愁的笔触进行书写。如此矛盾之处是值得学生细读的。教材在“阅读链接”栏目呈现了背景信息,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作者哀愁的铺垫。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开门见山地呈现“阅读链接”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园子的主人早已不在。园子中的一切是作者靠着想象来描写的,表达了伤感之情。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伤感之情走进阅读文本,细细咀嚼。
結 语
总之,在实施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法,找准切入点,从细微处切入,从方法着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细读文本,反复品味,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情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切实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故事中人性的美好,无形地受到小说美的熏陶,发展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巫明慧.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J].考试周刊,2021(92):43-45.
李芬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探
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6):10-11.
成美玲.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说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邓细英.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J].语文新读写,2021(08):37-39.
曹团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1(11):97-98.
作者简介:余西萍(1985.5-),女,甘肃陇南人,
任教于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陇南市“优秀辅导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