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中国精神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索

2022-11-14张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初中地理教学

张莉

[摘 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中国精神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精神具有认知性、归属性、承启性。我国的地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可以从描绘精神地图、实现地理解读、增强精神感悟、着眼时代传承四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能够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国精神;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79-03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祖国的精神谱系、理想信念,也必将由广大青少年来继承、传扬、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中国精神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国担当意识,培育远大理想信念,锤炼高尚道德品格,能够让课堂教学的立意提高、品质提升。

一、中国精神的特性

要在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首先要厘清中国精神的特性(见图1)。

(一)认知性

中国精神的继承与个体理性的提升是相伴相生的。在渗透中国精神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相互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增强认同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精神的引领,才能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对中国精神的理性认同,是学生基于热爱与理解,经过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的、带有家国情怀的、理性化的精神认同感。

(二)归属性

与中国精神相应的还有世界精神、他国精神等。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精神越发凸显出其归属性。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认清形势,在世界精神文化的冲击下,更要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加深、拓宽、传承祖国的精神文化。在国际化的趋势中,每一个公民都是一张“中国名片”,要致力于提升个体心性修养、民族气节和理想信念等精神境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

(三)承启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渗透中国精神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民族精神的传承,又要与时俱进,关注中国精神的时代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精髓,同时对中国精神进行现代化诠释。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的探索

中国精神的种类丰富、内涵深刻。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我国的地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元素。中国精神是在一定的时代和人物背景下,在一定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劳动生产方式中孕育而生的。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师可以从定位、解读、感悟、实践四个角度入手渗透中国精神(详见图2),使学生能够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描绘精神地图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认知地理位置是研究地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部分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的起源地不甚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谷歌地球、图新地球、百度地图等进行相关位置查找和标注,可以通过地图的缩放实现大小尺度区域的转换和聚焦,可以描绘精神地图进行归整并结合具体的精神开展位置分析(如表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契机渗透中国精神。例如,在教学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可以选取长征线路,请学生读图说出长征线路经过的省级行政区;还可以简单介绍某种精神及其起源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区,请学生在政区图中指出具体位置。例如,在教学地形区、河流等时,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参照物,辅助具体精神起源地的定位。

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根据地在位置上都有什么特点,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是怎样的?北大荒、大庆等地在纬度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呢?载人航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甘肃酒泉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在酒泉建立卫星发射基地有什么优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故事具体发生在哪里?这样,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加深对相关地理位置的认知。

(二)实现地理解读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用综合的思维去分析地理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人口、交通、劳动生产等方面,对具体的中国精神进行解读,发掘其地理内涵。

例如,红军在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教师可以将这个长征故事运用到“长江”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让学生读长江水系图,提问学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哪个河段。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横断山区的深山峡谷中。然后教师结合景观图片,请学生观察并思考“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为什么不在江面上架桥而选择在皎平渡口渡江”(这和江面开阔、浪大水急的水文特征密切相关),感受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又如,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地理环境上颇具特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探究。教师可提问“井冈山的自然条件如何,部队的粮食给养如何筹措?”,引导学生思考井冈山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发展水田农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们在这里“种地挑粮放岗哨,磨刀擦枪众志城”;通过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暖暖和和入梦乡”,让学生感受红军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提问“井冈山山岭险峻,这样的地形有何利弊?”,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在战争年代,山区易守难攻,离中心城市远,群众基础好,但是山区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容易受到封锁,日用品缺乏。井冈山的军民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自力更生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再如,教师可将北大荒精神与八年级下册“东北三省”的教学相联系。教师可以“北大荒的变迁”为主题,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结合自然环境分析那里为什么曾被称为北大荒,讨论那里是如何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思考为什么在经过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后,国家决定停止开荒。教师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梳理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因为北大荒纬度较高,紧邻冬季风源地,所以那里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结冰期、积雪期长;因为降水量较大,且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那里为湿润、半湿润区;因为地形以平原为主,东北平原三面环山,排水不畅,河流众多,所以那里沼泽湿地广布,蚊虫肆虐,很是荒凉。北大荒的开发是在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场严酷斗争。经过几代垦荒者的努力,在这肥沃的黑土地上,建成了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这样,在前后变化的对比下,增进学生对“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理解。如今,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国家决定停止在那里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彰显了人地协调的环境观。

诸多中国精神中都蕴藏着地理元素,如红旗渠精神——为什么红旗渠所在的河南林州旱灾频发;青藏铁路精神——受环境影响,青藏铁路在修建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抗洪救灾精神——为什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如何抗洪减灾;脱贫攻坚精神——贫困县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等等。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国精神,可以结合精神主题创设大的教学情境,以相关分析解读串联整节课的教学;也可以将具体的精神作为很好的例子,用于辅助地理教学。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将具体的中国精神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要用心构思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精神产生的时代、环境背景进行探索;要用好精神素材,实现地理教学和精神感悟的双向生成。

(三)增强精神感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且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一个故事、看一段视频、听一首歌曲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在教学东北重工业基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后,说一说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他率领1205钻井队,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端水保开钻、勇跳泥浆池制井喷,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从中感受铁人顽强的意志和为国分忧的精神,认识自然资源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又如,教师可将歌曲《黄河大合唱》与“黄河”的教学相联系,请学生说一说歌曲中体现了黄河怎样的特征,感受歌曲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与“农业”的教学相联系,请学生想一想农业的重要性、农业的地区分布,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教师还可以利用来源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视频《中国航天2020那些高光时刻》《让青藏铁路精神永绽光芒》等辅助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

(四)着眼时代传承

1.结合其他科目,寻找课堂教学的契合点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育人价值。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寻求中国精神的协同教学契合点,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2.拓展学习路径,借助研学实现深度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对于课堂教学,研学实踐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很多中国精神的发源地都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及精神特色,开放了红色革命遗址、伟人故居、传统文化体验馆、科普馆、博物馆等供人们游览参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教师可通过研学实践、劳动教育等,丰富教学路径,实现深度教学。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新时代赋予了青少年新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实现中国精神的有效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季秀平.习近平论中国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25-333,431.

[2]  佚名.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追问[J].中国德育,2009(9):4-7.

[3]  张维四,李玉梅.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2):7-11.

[4]  尹志和.传承“红色精神”,探析“大单元教学”:以“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6):18-21.

[5]  王莎.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1,4.

[6]  申喜山,申晓宇.中国有条红旗渠[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2):8,10.

[7]  宗述.北大荒的开发与建设[J].龙江党史,1998(5):12-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初中地理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国梦的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延续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