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视角下的几何定理教学
——以“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为例
2022-11-14200233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200233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梁 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当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此处看作思维目标),教学目标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后三层(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分析、评价和创造层次的高阶思维.
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主要场所是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设计引入、概念形成、例题处理以及小结的各个环节上如何设计思维任务,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为例,阐述对高阶思维视角下课堂实施的见解.
一、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原题一台幻灯片投影仪被安装在距离屏幕4米处,幻灯片距离投影仪16毫米(如图1所示),AD∥BC,如果幻灯片是一张长为22毫米、宽为16毫米的图片,求图片投影在屏幕上图像的长和宽.
图1
师:题目中有哪些已知信息?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尝试将其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
生:已知AD∥BC以及一些线段的长度.条件是有一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结论是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图形语言表述如图所示,其中图2-1、图2-2为A字型图形,图2-3为X型图形.
图2-1图2-2
图2-3图3
生:题目符合A字型.(定理转换为图形语言后,学生很容易与A字型联系起来)
师:题目满足性质定理的条件,运用性质定理能否求得图片投影在屏幕上图像的长和宽,能否解决该问题?(引导学生将题目的所求与性质定理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性质定理的局限)
生:不能.如图3,将问题抽象成A字型后,图像的长是图中BC的长,BC不在三角形被截的两边所在的直线上,性质定理的结论中没有涉及这种情况.
学生对比后发现虽然题目中的图形符合A字型,也满足相关条件,但运用性质定理的结论却无法解决该问题,进而产生了认知冲突.
(二)探究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
师:在性质定理的结论中,有关的比例线段分别在三角形两边所在的直线上,图形中线段DE虽不在三角形被截的两边上,但是它和图形中其他线段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向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师:先考虑D和E分别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特殊情况.(学生已学习中位线定理,较容易解决此问题)
图4
师:再考虑D和E是三角形两边上任意一点的一般情况.(引导学生对一般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2问题1中点D和点E位置改变时,图形存在哪几种情况?
根据“点的位置移动”,学生可能画出的图形如图5-1—图5-9所示.
图5-1图5-2
图5-3图5-4
图5-5图5-6
图5-7图5-8
图5-9
师:大家画出的图形与问题1中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异同?是否可以按某种标准将上述图形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将情况分类,发现性质定理推论的条件)
生:按照DE是否与BC平行进行分类.
结合图形和已学性质定理,学生能较为容易地对图形进行分类,如下所示.
师: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时,如图5-3的情况如何证明?
图6-1图6-2
方法1:过D作DF∥AC交边BC于点F(如图6-1).
方法2:延长DE到G,使DG=BC,联结CG(如图6-2).
学生在证明中位线定理时已经运用过方法2,故学生较易得出此方法.对于方法1,学生之前没有构造此类辅助线的经历,可能需要教师引导.
图7
师:D,E在AB,AC延长线上时,图5-6情况下的X型如何证明呢?
学生在证明性质定理的时候证明过X型,故可思考得出通过构造辅助线将X型转化为A字型来解决(如图7所示).
师:从上面的证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一组同学分享,其他组补充.
生: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来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学生类比性质定理的描述,能较为准确地总结得出该性质定理的推论.
问题4比较上述证明方法,分析解题思路.
师:在A字型的证明中运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方法1:运用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该定理从一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出发,结论中的比例线段都在三角形的被截两边所在的直线上,因此,要运用该定理,需要将DE平移到三角形被截的边上去.故需增添辅助线.
方法2:考虑构造X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是通过将三角形旋转180°,构造平行四边形,本题借鉴该思路.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
可能选择方法2的学生较多,因为之前已经习得此方法,而方法1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为今后解决其他问题提供思路.
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图5-3、图5-6、图5-9中△ABC和△DEF是否相似?(引导学生考虑相似问题,为后续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教学埋下伏笔)
生:将△DEF看作是△ABC放大(或缩小)得来的,所以△ABC和△DEF相似.
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较易得出结论.
师:那么,它们是否符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呢?
生: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证得的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可知△ABC和△DEF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因此,△ABC和△DEF符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强化相似性的性质,为后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打下基础)
(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的应用
1.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图8
对学生来说,此题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以容易地证明(如图8所示,AD也是△ABC的中线).
师:请大家分别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这一性质.(引导学生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化)
学生的表述如表1所示.
图9
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对比条件和结论的异同,找到相似之处作为突破口,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2(例2为上文“情境导入”中的原题,此处略)
学生学习性质定理的推论后再解决“情境导入”中的原题,问题迎刃而解.
师:性质定理的推论不仅包含了原定理的一些结论,还拓展了原定理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基本图形A字型来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反思实际生活的问题)
表1
生:运用自己的影子来测量路灯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或河的宽度等.
师:请大家根据上述例子及性质定理的基本图形(A字型图形和X型图形)自主编题,要求解题过程用到三角形一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论,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题目,最后每个小组选一个方案进行班级分享.
该环节中,学生需要思考实际问题并将其与性质定理的推论结合,而自主编题要求学生在分析后对问题进行加工、再创造,难度较大,故采用小组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对比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与性质定理推论的条件和结论,它们有何异同?
师:回忆推论导出的过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从哪种情况开始证明的?(引导学生回忆,分析证明过程)
生:从D,E是三角形的两边的中点出发,接下来考虑点D和E位置移动的一般情况,在一般情况中分别讨论D和E是三角形两边上任意一点和D,E分别是三角形两边延长线上的情况.
师:从D,E是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特殊情况出发,再引发D,E在三角形两边上任意位置的一般情况的讨论与证明,从猜想到严格的演绎推理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以及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考虑点D和E的位置移动的一般情况时,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画出不同的图形,体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然后对不同图形进行分类,最后分情况证明结论.在分情况证明中将几何图形分解得到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分类讨论及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推论的过程中,先由特殊情况(D,E是三角形两边中点)猜想哪几种图形结论成立,随后通过证明验证之前的猜想,归纳总结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并对证明方法进行分析评估,体会几何演绎的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这也是探究性研究经历的一般过程.
二、 分析与思考
(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本节课以实际问题导入,问题满足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条件,但是运用性质定理却不能解决,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体会到问题的起源,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同时复习旧知,并归类基本图形,为性质定理推论的导出和证明提供途径,便于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新的知识及研究过程,为本节课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
本节课在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问题中关键信息“点的位置”,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变化出更多样的图形,尝试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在独立画图、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将图形进行分类,分别考察图形的可行性,这也是分析问题必须具备的技能.
在推导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不同的证明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分析论证—评估—结论决策”这一探究性研究的完整过程.由猜想到验证,思维反复调整.
最后,学生体验归纳结论,从自己的语言提炼成书面语言的过程,思维不断完善,有利于思维的整合,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三)在应用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性质定理的运用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创造的思维能力.在性质定理应用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正是开头情境导入环节的问题.在情境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图形,引发认知冲突,在应用性质定理的推论这一环节,学生再次分析问题,结合已学知识解决该问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关于性质定理应用的几何问题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发现三角形重心的性质.
在自主编题环节中,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这一环节是学生对问题分析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需要思考身边的实际问题,运用已学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的高阶能力,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课堂小结,反思思维过程,延伸高阶思维
课堂小结从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方面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方面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片面到全面.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反思的过程是对自身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对结果和思维方法等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思维变得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