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与预防研究
2022-11-14张锦超华立君张锦驰
张锦超 华立君* 张锦驰
(1.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2.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调查,了解到在短跑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有股后肌群、小腿后侧浅、深肌群等。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专项技术错误,过度负荷训练,训练安排不当等。近年来以大学生短跑运动员作为运动损伤群体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主要围绕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文献资料居多。目前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损伤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该文通过研究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与治疗运动损伤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参加省运会的50名运动等级均达到国家二级水平的大学生短跑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40人,女生1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关于国内外大学生短跑运动员损伤及预防的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查阅CNKI、重庆维普资源数据库等资源,以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等为关键词,查找出相关的文献40多篇,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余篇为参考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该研究的需要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信度检验,从专家(由体育学院教授组成)对信度检验评价结果的统计情况来看,80%的专家认为非常合适,20%的专家认为比较合适。因此,调查问卷具有有效性。信度检验采用重复调查法,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向被调查的对象发放相同的调查问卷,对前后两次问卷内容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检验,具有可信度。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5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分析
随着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不断加大,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并有效预防与治疗运动损伤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从表1可看出,女运动员都发生过运动损伤;调查对象中只有2名男运动员身体状况良好,其他38名男运动员都发生过运动损伤,男女运动员受伤率达96%。这说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
表1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受伤率
从表2可看出,大学生短跑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专项技术错误,准备活动不充分,过度负荷训练,训练安排不当造成的。
表2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在受伤的50人中,大腿肌肉群和小腿腓肠肌以及距上关节和膝关节受伤比重大,说明这些部位最易发生运动损伤。
表3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和比率
2.2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与原因分析
2.2.1 股后肌群拉伤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股后肌群拉伤的运动员有12名,受伤率高达24%,因此在大学生短跑运动中股后肌群拉伤占比很大。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正当使用暴力牵拉肌肉;大肌肉群训练不足,小肌肉群得不到训练;骨骼肌伸展性差、力量差;运动技术错误,运动技战术不规范,动作不对称或不协调,动作变形,超过了关节活动度的正常活动范围;天气寒冷,肌肉粘滞性大,血液粘滞度高等。大强度负荷训练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尤其是易损伤部位的热身活动。要熟练掌握运动技术及动作的灵活性,不要使用暴力。股后肌群拉伤后需做一些功能性的康复练习。参加正常节奏的运动训练,需遵循粗大肌肉群训练在前,细小肌肉群训练在后的原则,并要加强对股前、后肌群的功能训练,防止二次拉伤,尤其是要加强腘绳肌的力量训练和强化训练[1]。
2.2.2 小腿后侧浅层腓肠肌拉伤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小腿后侧浅层腓肠肌拉伤的运动员有10名,受伤率高达20%,所以小腿后侧浅层腓肠肌也是大学生短跑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部位之一。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肌群训练水平低,身体基本素质较差,准备活动不充分,不正当地使用暴力或蛮力牵拉肌肉,过度劳累或负重较大,运动技术动作不符合标准,天气寒冷,运动环境差是常见发生损伤的原因[2]。负重提踵练习是发展小腿三头肌的有效锻炼方法,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腓肠肌损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在训练前做适当的准备活动,进行腓肠肌伸展性牵伸练习。腓肠肌损伤是一种复发性较高的运动损伤,曾经有过腓肠肌过度疲劳或肌肉拉伤的运动员,运动中发生二次损伤的概率较高。
2.2.3 足踝腱鞘炎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足踝腱鞘炎的运动员有4名,受伤率达8%,足踝腱鞘炎在短跑运动损伤中占的比重较小。系围绕腱的滑膜鞘的炎症,此炎症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而劳损所致,也可由直接暴力或者炎性因子感染引发。以跟腱、胫骨前后肌群等为常见损伤位置。在短跑运动前要注意脚踝正确落地,不要过度趾屈或背屈。
2.2.4 跟腱纤维断裂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跟腱纤维断裂的运动员3名,受伤率达6%,跟腱纤维断裂的情况较为少见,多数运动员发生的都是跟腱扭伤等。跟腱是人体中细长有力的腱性结构,成人跟腱长约14cm,位于小腿后部,对维持人体正常走路、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猛然用力过大时,跟腱微细结构被深度破坏而导致跟腱断裂。跟腱断裂是非常严重的运动伤病,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到此结束。除直接暴力发生断裂外,间接暴力也会导致跟腱断裂[3-4]。训练后要积极恢复和放松,采用推拿按摩、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方式及时消除疲劳。消除体内酸性代谢物堆积,促进体内氧自由基的减少,促进体循环和肺循环。
2.2.5 踝关节扭伤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踝关节扭伤的运动员8名,受伤率高达16%。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踝关节关节囊前后薄而松弛,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均较薄弱是发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加强踝部两侧韧带、趾伸屈肌的力量功能训练。在短跑速度性训练中,注意脚掌前三分之二抓地、落地的规范技术,尽量避免脚后跟着地,以免发生身体重心的偏移。骨骼肌处于深度疲劳或者机体处于不良状态时,避免新学习一些特别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降低运动强度或者终止运动训练[5]。
2.2.6 膝关节扭伤的原因
根据表3可以看出,发生膝关节扭伤的运动员8名,受伤率高达16%,与踝关节发生损伤的受伤率一致。准备活动不充分,膝关节肌腱伸展性差等都易发生伤病。膝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半月板损伤、膝内外侧韧带损伤的概率较大。如果长期不遵守训练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出现训练强度大小不定和一直处于较低或较高训练水平的现象,则会导致运动性力竭的发生。有时由于天气炎热,运动员应激反应较强,激素水平升高,运动员对机体不适症状不敏感,也可能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应加强骨骼肌力量训练,特别是大腿前侧肌群及小腿后面浅、深肌群的力量训练[6]。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计划,避免运动强度负荷过大,可以转换训练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
2.3 大学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2.3.1 加强思想教育,落实安全教育措施
教练员应经常对队员进行运动训练安全教育,使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了解预防运动性损伤的意义,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了解短跑运动损伤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及专项技术项目规律,针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提高预防意识。必须端正心态,正确认识,才能大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3.2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内容应根据正式训练的内容、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天气条件等因素而定。要对易伤部位加强训练,加大训练的比重。受伤的运动员可以采用健侧进行训练,动作要缓慢、柔和,不可操之过急,待受伤部位康复后再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在训练中,如果准备活动时间与正式训练时间间隔很长,需要再次进行准备活动,以免发生运动损伤。在热身慢跑后,可以加入一些动态伸展性和静态伸展性练习,以下肢为主进行拉伸,以股后、股前、股内外侧、小腿后侧、腰部、肩部、颈部的顺序进行拉伸运动,增大骨骼肌、韧带、肌腱的弹性,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加,切记未进行慢跑就不能进行伸展性训练,以防肌肉拉伤及韧带损伤[7-8]。准备活动一般以身体微热,微出汗,不产生疲劳感为宜。在准备活动中,应注意个体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2.3.3 严格遵守训练原则,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
在短跑运动中,运动员要熟练掌握运动技战术,缓慢地增加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在训练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还要调整好每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及练习的频率与次数。同时,教练员在讲解短跑技术动作时,语言要精干简练。教练员要根据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水平、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等,做到因材施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避免单一训练,防止局部过度劳损,争取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2.3.4 注重训练后的恢复
大强度训练后或者赛后的放松活动是很重要的。放松活动是在训练后通过一些恢复性手段使机体温度、心率、呼吸频率、激素水平、应激反应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一种方法。恢复性手段包括慢跑、按摩、理疗、水疗等。按摩可以达到加快骨骼肌血液循环,缓解深度疲劳的效果。放松活动中可以做一些静态拉伸练习,使骨骼肌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减少肌肉中的酸性物质堆积,减轻肌肉活动后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由于短跑训练消耗机体内的能源物质较多,所以训练后要及时补充能量物质。教练员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在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运动负荷能使运动员的心率达到180~200次/min,以求更深层地刺激运动员的身体,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量恢复。这种大强度负荷训练如果没有有效、科学的恢复手段作为保障,必定造成过度训练。所以要建立与运动训练负荷相适应的恢复性手段与措施,以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9]。
2.3.5 运动医务监督与科学监控
运动员在进入训练队前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定期普查。普查时,应根据运动专项的发病规律及易伤肌肉群或腱性结构认真查看,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心率是了解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最简单易行的指标之一,在运动实践中用来反映运动强度的大小和运动训练对人体的影响程度,并用于运动员的自我监督之中。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如何掌握和控制运动负荷是教练员、运动员所关心的问题。心率指标作为监测运动员运动负荷大小的有效敏感指标,教练员可以通过监测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实时心率,对运动训练计划作出适当调整,避免运动负荷过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3.6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要注重原动机和拮抗肌相互配合练习。力量素质越强,关节就越稳固。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要发展柔韧性素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和灵活性就会增加,这将有利于预防肌肉拉伤和韧带损伤。适当地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加肺活量,使机体的每分通气量增加,心力储备加强,心率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状态,这对预防运动损伤有积极作用[10]。
2.3.7 创造安全的训练环境
训练前应检查运动员的训练环境,如对运动场地进行检查、打扫和检修,保持场地平坦、整洁等。要定期检修、保养跑道,防止因跑道造成运动员意外受伤的情况。
3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在短跑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有股后肌群、小腿后侧浅、深肌群等部位。股后肌群拉伤受伤率达24%,小腿后侧浅层腓肠肌拉伤受伤率达20%,足踝腱鞘炎受伤率达8%,跟腱纤维断裂受伤率达6%,踝关节扭伤和膝关节扭伤受伤率都为16%。导致运动性损伤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专项技术错误,过度负荷训练,训练安排不当等。科学有效地预防常见的短跑运动损伤,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对大学生短跑运动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运动员长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