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 管理问题研究

2022-11-14顾明明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顾明明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财政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盘锦 124010)

近些年,随着信息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越来越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已成为社会的焦点。然而,部分单位预算管理控制意识薄弱,预算管理质量不高,存在资金浪费情况,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各单位应加强预算管理内控,通过内控手段约束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遏制违规行为,保证预算始终在可控范围内,确保物尽其用。

一、基于内控视角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为保证组织经济活动正常、有序、合法开展,对组织内部财务、人力、资产、工作流程,采取的自我约束、规划、控制等措施的总称。实际上,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可有效提升组织运营效率,为组织结构优化提供导向,以便于组织、协调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及时组织内部管理的缺陷,预防风险的发生。显然,内部控制理论,可谓预算管理机制优化提供导向,各单位应基于内控视角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二)基于内控视角预算管理的意义

1.保证预算管理机制的稳定运行

在新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增加,支出项目增多,预算管理与控制难度提升,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突显。若行政事业单位仍沿袭传统管理思路,导致预算与决算差距进一步扩大,势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而将单位的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有机融合,严格管控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收支,增强预算控制力,提高预算监督实际效果,便可保障预算管理机制稳定运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整体质量。

2.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预算执行过程中,涉及实物资产、国有资产,一旦发生营私舞弊行为,不仅会导致资产流失,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民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阻碍公共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专项预算资金的使用中,资金的流失,势必引起不良社会舆论。加强预算内控,使预算管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贯彻落实预算政策,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保障预算执行的有序性,便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预算风险的发生,使行政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预算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入和支出的安排,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分配和使用。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将影响财政资金的配置,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如,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多个基础项目建设中,预算安排不合理,有的项目资金结余,有的项目资金不足,预算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做好预算内控,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及时掌握单位预算执行的动态,合理配置单位预算资金,便可有效提高预算的严谨性、针对性,解决预算执行问题。

4.提升单位的履职能力

基于内控视角的预算管理,可提高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等环节都进行相应控制,能延伸预算监控深度,使预算控制形成闭环,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实际上,一部分单位存在预算资金浪费、闲置问题,就是由于内控力度不足,财务监督薄弱,部分资金始终处于监管之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通过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预算管理,找出管理问题,减少监管漏洞,提升预算控制能力,从而增强单位的履职能力,为事业任务的落实提供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职能,可支持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单位抗风险的能力,为单位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导向。然而,一部分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不足,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无法给事业任务的实施提供保障。为给后文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下面本文通过几点分析现存问题。

(一)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预算管理业务并非一项孤立的业务,它贯穿于整个财政工作中,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形成控制力,对单位经济业务产生实质影响。然而,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控制不重视,没有建立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其一,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预算委员会,预算相关工作职能划分不明确,权责边界不清晰。由于责任不清,相关工作问题得不到高效解决,经常出现“踢皮球”的现象。其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详细的预算管理办法和细则,“大额资金”的限额标准没有明文规定,大多约定俗成,导致后期预算的调整过于随意。其三,预算管理机制运行不畅,没有明确的预算管理工作要求,预算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局限于当年预算,缺乏全局意识,预算编制与单位规划不匹配,预算编制缺乏前瞻性、整体性,预算草案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实际上,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部分单位不仅预算范围模糊,定额标准不详,且未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未建立完整的定额标准体系,造成定额系数分配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无形之中增加了预算风险。而预算编制方法选择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仍在沿用“基数+增长”的老方法,未落实“零基预算”,预算编制不科学、不严谨性,随意性较大,埋下了诸多隐患。

(三)预算审批不严谨

预算审批的目标在于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找出预算编制不合理部分,及时提出审批建议,修正不合理预算。通过有效的预算审批,便可提前发现预算问题,减少损失,规避风险。但实际工作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审批环节不健全,没有完善的预算审议机制。且预算审批权限划分不明确,存在职权交叉或责任缺位的情况,造成预算审批不严谨。由于预算审批的缺失,导致不合理预算未被及时修正,给预算分解和执行造成了诸多障碍,不利于预算的执行。

(四)预算执行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刚性不足,存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情况,甚至随意变动开支内容。例如,在采购资金的使用中,经常出现超预算采购的情况。此外,各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监督与检查力度薄弱。由于缺少执行监督,导致执行进度滞后,资金沉淀结余普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另外,预算调整方面,没有规范的调整程序,存在乱支滥用的现象。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五)绩效评价缺位

预算绩效评价是检验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确认单位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合法性、合规性的主要手段。然而,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绩效意识,绩效评价范围不明确,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脱离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且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率偏低,未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联系在一起。这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其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增加了预算管理工作量、工作难度。

三、内控视角下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随着各单位经济业务复杂性的提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可借助内控理论,增强预算控制能力,强化事业单位履职能力。因此,本文将通过以下几点分析具体的管理措施,望改善各单位预算控制的现状。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为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基于《政府会计准则》,结合内部控制理论,构建职能明确的预算管理机构与内部控制委员会,合理划分预算编制、决策、执行、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任务,明确权责边界,避免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明确管理标准、指标、权限,对票据的储存、核对、使用做出规定,对收支的范围做出要求,从而减少规则漏洞,提高预算控制的严谨性、规范性。此外,要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制定合理的预算控制程序,明确预算管理的办法和细则,从而强化日常监督,让预算监督与检查常态化,进而保证单位预算管理机制的稳定运行。若出现重大决策,要实行“会签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防范“一言堂”,限制乱发滥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项目,从根源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行为。

(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编制存在问题,势必给后续预算的执行造成障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明确预算编制的范围,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内部控制,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具体来讲,在预算编制前,要认真了解国家经济形势和财政情况,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从而为预算编制奠定基础。支出预算要与单位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根据单位实际运营情况,按内部控制要求细化预算项目,对预算收支进行分类管理,合理确定预算目标,妥善安排各项资金,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核算相符。另外,预算编制时,要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落实“零基预算”。若有大额支出,要进行事前论证,正确测算“预算定额标准”,避免预算指标偏离实际情况。

(三)加强预算审批

做好预算审批,才能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相关预算收支受到有效控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预算审批意识,严格划分预算审批权限,通过内部控制,构建职能制衡机制,避免发生职权交叉或责任缺位的情况,提高预算审查权威性。尤其大额支出,必须对资金的用途、支出进行严格审查,认真审核预算编制数据,对资金支出的必要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确认,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审批流程,对相关业务处理提出要求,要求各部门严格按流程提交预算数据。而在预算审查环节,内部流转文件中,要设签字确认栏,确保审查留痕,避免后续责任认定环节没有认定依据。

(四)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促进预期预算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具体监督控制措施包括,其一,强化预算刚性。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预算资金使用范围、使用额度、支出标准,要求未经审批不得擅自调整预算,杜绝乱支滥用。其二,落实经济责任。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明确第一责任人,将经济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相关人员对预算执行的重视,从而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其三,要加强预算调整控制。出现预算调整情况,要严格履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做好汇报工作,审批后才可做出调整。其四,各单位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各单位预算执行控制力的薄弱,主要原因是就是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差,预算执行信息掌握不及时,难以第一时间发现预算执行问题,很多时候只能进行事后管理。因此,各单位要积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预算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及时采集预算执行数据,根据预算执行进度,随时对不合理支出做出正确调整。

(五)做好绩效评价

为找出预算管理的不足,应从内部控制视角,开展针对性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确认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财务指标。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可通过制发文件的方式,对预算绩效评价做出详细解释,明确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绩效评价范围、绩效评价对象。指标的设定要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将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都考虑在内,避免指标体系脱离现实。而且在进行绩效评价前,要收集、整理预算执行数据,做好调查取证工作,确保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后,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要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预算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对相关工作做出整改。此外,对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失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处罚。实际上,一些部门不配合预算管理,随意申请资金,花钱大手大脚,主要原因就是预算的严肃性不足,缺少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预算绩效与薪资挂钩,便可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单位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能,就要合理配置资源,做好预算管理与控制,使各项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保障重点支出,促进事业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基于内部控制要求,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审批,做好绩效评价,提升自身的预算控制能力。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