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

2022-11-14李锦云罗梨芳刘琪希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年16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肠道出血量

李锦云 罗梨芳 刘琪希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产科,宁德 355000

产后出血,通常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顺产产妇出血量>500 ml,剖宫产产妇出血量>1 000 ml。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产科发生率约为1.9%~3.4%,占产科重症患者的16%~53%,产后出血同时也是导致产妇产后死亡的首位原因。周冠琼等指出,产后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产妇年龄、分娩方式、妊娠并发症和合并证、产后宫缩乏力、产后胎盘滞留等。张丹等指出,产后出血会大大影响产妇产后的恢复。近年来,临床中发现,产妇产后出血后循环血量下降,肠系膜血流减少,进而会导致肠道功能受到损害,而胃肠道炎症往往是全身炎症的触发点,若不及时干预,很有可能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脓毒血症。因此,了解产后出血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调查该院近期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①参照临床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顺产出血>500 ml,剖宫产出血>1 000 ml;②产前无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③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能够完成问卷调查;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产妇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②产前有胃肠道梗阻史;③产前合并电解质紊乱;④产前有溃疡出血史;⑤存在严重理解和沟通障碍;⑥临床资料不全和无法配合调查者。产妇年龄23~39岁,平均(27.58±4.22)岁;阴道分娩68例,剖宫产52例。本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入选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内容和工具

(1)一般资料: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产次、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后出血量、出血原因(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由临床医师根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妊娠并发症、感染情况等。(2)胃肠功能障碍:由临床医师参照美国危重症医学会制定的“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通过X线、胃镜、CT及实验室等相关检查后产妇符合以下五项的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为胃肠功能障碍:①急性胃肠道黏膜病变;②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③胃肠道应激性溃疡性出血;④中毒性肠麻痹;⑤胆囊炎或小肠、结肠炎。

1.3 调查方法

向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和家属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取得患者同意后,将其纳入研究。对参与研究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问卷内容通过查阅患者电子病历和直接询问患者进行收集。本次研究有效问卷共120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n

(%)〕表示,采用

χ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基础资料及疾病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本组患者产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25例,发生率20.83%;患者年龄、麻醉方式、产后出血量、妊娠并发症、产后感染与产后胃肠功能障碍有明显相关性(

P

<0.05)。见表1。

表1 产后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组别例数年龄(岁)<35≥35产次(次)1次2次及以上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胃肠功能障碍组2510(40.00)15(60.00)9(36.00)16(64.00)15(60.00)10(40.00)正常组9575(78.95)20(21.05)36(37.89)59(62.11)53(55.79)42(44.21)χ2值8.5832.3142.151P值0.0090.6360.625组别例数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其他产后出血量(ml)≤1 000>1 000产后感染有无胃肠功能障碍组258(32.00)17(68.00)9(36.00)16(64.00)7(28.00)18(72.00)正常组9566(69.47)29(30.53)60(63.16)35(36.84)10(10.53)85(89.47)χ2值8.5218.4528.684P值0.0100.0110.010组别例数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并发症有无胃肠功能障碍组2511(44.00)5(20.00)4(16.00)5(20.00)10(40.00)15(60.00)正常组9540(42.11)21(22.11)12(12.63)22(23.15)26(27.37)69(72.63)χ2值2.0677.683P值0.6140.024

2.2 产后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35岁、非腰硬联合麻醉、产后出血量>1 000 ml和产后合并感染均是导致产后出血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产后出血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因素β值标准误差P值OR值95%CI年龄≥35岁0.9260.2810.0091.7661.512~2.974非腰硬联合麻醉0.9340.3350.0101.7741.607~3.176产后出血量>1 000 ml0.9370.3680.0111.6691.322~2.188产后合并感染0.9220.3220.0101.7631.311~1.984

3 讨论

胃肠道功能障碍通常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中目前也无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在产后出血患者中不少见,而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产后出血由于肠系膜血流量减少,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完整性被破坏,屏障保护功能下降,因此会导致胃肠道内的内毒素和菌群移位,严重时诱发全身的严重反应。因此,产后出血患者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则可能提示患者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加重产妇生命安全的威胁。

本次研究显示,产后出血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0.83%,大多发生于产后12~24 h,年龄≥35岁、非腰硬联合麻醉、产后出血量>1 000 ml和产后合并感染均是导致产后出血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①年龄≥35岁:尽管临床一直提倡优生优育,但随着现代社会中女性思想的转变和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女性对生育的时间、子女数等要求都有了很大转变,女性生育年龄在不断提高,临床中对于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有很多种说法,但年龄>35岁就被认定为妊娠高危因素,高龄产妇在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妊娠和分娩结局的发生风险均显著高于适龄产妇,杜淑玲调查发现,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达8.7%,这主要是因为与适龄产妇比较,高龄产妇各项生理机能都相对较差,身体机能消退,因此在产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风险较高。②非腰硬联合麻醉:临床中通常使用的产妇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和静脉麻醉等,与其他麻醉方式比较,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联合起效更快,且用药量相对较少,不仅能发挥较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对产妇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影响较小。而其他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时,往往会长时间抑制患者的呼吸功能,影响患者循环,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缓慢;硬膜外麻醉时往往需要持续给药,有可能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用药过量,对神经损伤较大。③产后出血量>1 000 ml:本研究发现,产后出血>1 000 ml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是产后出血<1 000 ml患者的2倍,因此产后出血量>1 000 ml是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在杨立波的相关研究中也得以证实。这主要是因为产后出血大多发生于产后2 h内,出血时往往量多而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血容量急剧下降,机体血液重新进行分布,胃肠道血流减少,进而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提高。④产后合并感染:产后合并感染也是导致产后出血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之一,产后出血合并感染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是无感染患者的2.57倍。产后合并感染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为合并感染时,患者肠道黏膜会被肠道内菌群和内毒素损伤破坏,肠道黏膜利用谷氨酰胺的能力下降,保护屏障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菌群移位,发生内源性感染,进而诱发胃肠功能障碍。此外,患者合并感染后,机体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和内源性细胞因子,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严重损坏胃肠道黏膜的屏障保护,导致发生胃肠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所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大多发生在产后12~24 h,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初期应积极进行预防护理干预。①避免高龄生产:我国一直倡导优生优育,因此临床产科保健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强调适龄生育的优势,避免高龄生产。临床研究指出,高龄产妇再生育时应该做到“一计划二重视三评估”。“一计划”为有计划的妊娠,在妊娠前进行全面查体,及时接受孕期指导;“二重视”为重视妊娠期的母体和胎儿监控,保障平稳地渡过妊娠期;“三评估”是指在孕前、孕期、产时和产后加强评估和监控。②产后密切观察出血:产后出血时胃肠功能障碍的源头,因此预防胃肠功能障碍根本在于减少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大多发生于产后2 h,护理人员在产后初期应密切观察产妇出血情况,对于有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和宫缩存在问题的产妇重点进行监护,提高产后出血检查频率,患者一旦存在产后出血风险,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预防性干预,发生产后出血时,及时配合医师快速进行止血,减少血容量流失。③积极预防胃肠功能障碍,加强胃肠康复指导:胃肠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应及时检查和询问产妇产后腹部情况,协助产妇产后尽早进行床上活动,锻炼四肢,经常翻身,同时在半卧位时进行主动收腹、缩肛运动、腹式深呼吸等运动,并根据病情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产妇腹胀未能及时缓解时,遵医嘱指导产妇口服乳果糖等促进胃肠蠕动,腹胀持续加重且出现胃潴留时,尽早使用胃肠道抗生素积极对抗。④积极预防感染:产后为减少感染的机会,应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注重无菌操作,顺产患者定时使用碘伏清洗会阴,剖宫产患者定时查看切口情况,加强清洁消毒护理,及时清理排出的恶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衣物干净清洁。

综上所述,产妇高龄、产后出血量大、非腰硬联合麻醉和产后感染均是产后出血患者产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该加强对护理干预,避免高龄生产,密切观察出血,产后加强胃肠功能康复指导,积极预防产后感染,以降低产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肠道出血量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