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优化路径研究

2022-11-14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战略优化生态

张 莉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全面顺利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将生态振兴摆在一个尤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与大自然连接的重要纽带,农村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靠稳定的农村生态环境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也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分不开。农村、农业都是我国应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各种政策的帮扶下,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民群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底,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进行乡村振兴需要不断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今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转型策略,也是建设美丽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且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使之形成农村发展的一大特色,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反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带领农村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之中生态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层面上,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优化是相互促进的。乡村振兴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来进一步落实,同时,生态环境优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用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总体统领及方法论指导,首先要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逐步振兴农村的其他方面。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农村的其他产业。不断调整传统的生态治理方略,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注入新的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推动力,同时只有生态环境适宜人民居住,才能有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实践论等理论特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眼光放在长期发展的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了大家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使人们意识到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乡村振兴是一个多方面促进农村发展的战略,党和国家的号召把生态宜居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层面,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的全方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二、农村生态环境优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宜居环境仍面临挑战

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不仅资源面临枯竭,地面塌方,而且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每天滚滚的浓烟,对空气质量有严重的影响,即使现在不再开采,留下的仍然是一片废墟和垃圾。不仅有工业开采带来的废气废水,污染空气、污浊河流,就连农村居民也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物,一些农村居民没有正确处理垃圾,随手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倒进河尾中,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村的废弃物排放相较以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加之工业的废水、废气,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有极大的危害,就连人类适宜居住的环境也在逐渐减少。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恶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容乐观。

(二)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人才队伍及组织体系不完备

人才紧缺仍是乡村振兴的发展瓶颈。在当前的农村治理体系中,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条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留在城市,很少回到家乡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原本在农村的人看到城市发展的机遇,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逐渐空心化,导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数量减少,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些实干的能力和精神,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开展生态环境优化工作。同时,一些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不强,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是政府和村干部的事情,忽略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不能有效践行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在农村振兴过程中,没有完备的组织系统,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权责不明确,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对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仍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近些年来,这种情况虽有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商业模式上,忽略了农业的地位,一些商业项目的进行,例如用地、水源和废弃物等方面,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工业生产,农村的治理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也是比较落后,进行生态环境优化的难度加大。其次,基层农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生态宜居就是保持农村环境的优美,村庄的道路看起来宽广整洁,将肉眼可以看见的层面理解为就是生态环境优化,却没看到废气废水的排放及垃圾的有害处理。最后,广大的农民群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只是领导和上级的事情,自己只要不乱扔垃圾,不搞破坏就是在保护环境。忽略了自己砍伐树木、喷洒农药、用农业薄膜给自然生态带来的危害。

(四)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和教育尚不完备

首先,一些政府领导缺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初心是好的,但是缺乏相应的知识素养,容易造成方向上的引领错误,误将一些片面的环保措施认为是生态环境优化的全部,从而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其次,对农民群体的生态环境优化教育也是欠缺的,由于农民身份固有的局限性,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领导和指引,对生态环境优化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对喷洒农药、垃圾乱放的危害性理解不透彻,也容易造成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最后,课本上的知识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直接手段,少年时期是进行知识教育的黄金时期。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课本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优化方面的教育,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理论知识的枯燥讲解,缺乏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没有看到进行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性。

三、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路径

(一)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生态产业,可以在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兼顾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并且达到理想效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优化,缓解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局面,用生态产业建立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构建绿色经济的体系。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生态化进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地方的农业特色,优化农业发展的方式,采用新型的农作手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证农产品独有的优秀品质。其次,优化农村的企业发展,改变以往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企业形象,加强对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的企业的监管,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研发新型的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的消耗,创新引领中产阶级社会消费趋势带来的多方需求,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相融合。一些地方要积极利用地域优势,可以适当地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提高对环境的保护程度。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发展生态养殖业,采取更绿色健康的方式养殖禽类,对产生的垃圾废弃物进行严格的处理,加强对污染物的防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在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展农牧互促的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格局。

(二)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人才培育和组织体系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优化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具有完备的人才队伍和组织体系。要有充分的人才支撑,为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献计献策,承担农村的新型建设工作,带领广大农民群体建设新农村。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为生态的优化提供保障,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和运行方法,确保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和效率。首先,要广揽政府、基层党组织以及企业和社会中的人才。针对当前农村发展中人才外流,缺少人才战略支撑等问题,积极组织当地有想法有抱负的农民进行相关培训,增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能够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其次,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对农村户籍的青年采取政策帮扶,对其回到农村建设家乡提供政策支持,为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好科学的规划,将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村民自治,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问题,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使其自觉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

(三)强化政府生态责任,多方面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度

在乡村振兴背景的推动下,要积极践行生态环境优化理念,改善社会群体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高的局面,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力求由地方政府投入带动来实现乡村多元产业联动发展。首先,政府要树立起生态责任,转变思路,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改变传统思想的观念,不再把眼光全部放在经济建设和商业发展上,杜绝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看到生态环境的潜在价值。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适当进行资金倾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优化时要意识到,这不再是做表面功夫,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同时,政府要积极和社会各团体、企业加强联系,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双赢的项目,从政府层面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其次,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上级政府的各项决议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对生态环境优化保护的重视,引导农民群体正确处理生活、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立法和教育

由于生态的复杂性,进行环境的优化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有一定法律的支撑和保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建设工作是涵盖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基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也需要社会、政府、农民群体等的通力合作,增加原有法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完善地方性的文件、法规。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配套的环境保护法规。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各群体的生态环境教育,使其改变传统思维,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完善生态教育的保障体系,农村委员会要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要整合教育资源,在村中增设环境保护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写进课本教材,并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教育学习。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号召下,积极进行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治理,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努力和配合。在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整改和优化,促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战略优化生态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