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的实践路径

2022-11-14

活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领袖网络空间公众

钱 余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0)

一、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网络生态事关人民利益,强调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一部分,推进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一)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公共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导性作用。网络公共领域是网民就一些引发社会关注、能够达成共识的公共事件进行公开评论、交流的重要场所,代表着网络空间的能量导向,因而对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不容小觑。而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融入更高的起点,才能更好地对标对位。

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必须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主动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明确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所依托的载体、所运行的范围、所涵盖的对象等等,紧紧牵住“牛鼻子”,抓好网络基础技术建设与创新。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会对他们的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将网络公共领域构建成为通达社情民意、凝聚人心共识的阵地,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二)有利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大熔炉,其所具有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加强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必须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让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因此,要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从治理主体来看,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是多元化的,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明确不同治理主体各自的职责和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治理格局。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和舆论导向,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政府要从体系、制度、机制建设上严格把关,推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融合;社会组织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公众要积极建言献策。

(三)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

信息爆炸时代,网民对于客观报道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有些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传播不良信息甚至是违法信息,如恶意篡改党史国史、诋毁英雄人物、抹黑国家形象、恶意传播假消息等,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挑战法律权威,这些乱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不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

因此,必须对网络公共领域生态进行有效治理。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完善法律法规,构建机制保障,强化网络公共领域的监督、批判功能,避免权威的操纵;从中观层面来看,要培育一些社会组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要让公民学会理性、辩证地看待信息,提升自身的信息查找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

二、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之“茧”

网络公共领域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是形成公众意志、传播公众诉求、形成公共利益的网络公共空间。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为人们带来便捷,网络公共领域也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意见领袖”影响舆论走向,弱化官方话语影响力

著名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首次提出“意见领袖”这个概念。他发现,在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选民所获得关于候选人的信息来自那些在人际传播中比较活跃的人,这些人从大众媒体首先获得信息,然后再传向网民,形成了一种“大众媒体—意见领袖—普通民众”的信息传播方式。而“网络意见领袖”就是指活跃在网络空间,为广大网民提供信息、制造热点的人,其一言一行影响着网民的价值观和网络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网络意见领袖”是多元化的,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政府的管理作用和主导作用,导致出现难以形成一致性的公共议题。

一方面,弱化政府的管理作用和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热情,让更多人自觉、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借助“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凝聚人心;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容易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如散布网络谣言、设置负面议题、炮制无关热点等。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网络公共领域出现了大量的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政府的官方声明甚至被忽视,再加上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很快就会呈现燎原之势,使民众的恐慌程度加剧,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一些“网络意见领袖”过度解读医护人员的困境,大力渲染医护群体的悲惨境遇,进而转移到对国家和政府的制度、体制机制的攻击,激化了内部矛盾,不利于团结。因此,在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制度规范体系之内,规范和约束“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使其保持正确的言论与行为导向。

(二)网络算法诱发“回声室”效应,导致信息接收视野狭隘

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公众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信息,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自己的信息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就是“回声室”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公众自己筛选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交网站依托算法推荐技术更加精准把握、聚焦于公众的喜好,有选择性地进行推送。这种个性化推荐算法就是“协同过滤”,即分析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相似性,当用户多次关注了某一类信息,就假定其对该类信息感兴趣。现在,很多社交媒体平台为了达到个性化推荐的精准化,就把这两种“协同过滤”结合起来,这就使得一些相似的用户被主观地聚集在一起,窄化了用户选择信息时的关注范围。例如,用户的浏览记录、点赞、评论等行为会被记录,在网络算法的“推波助澜”下,会向用户频繁推送此类信息。

因此,网络算法表面上似乎是加注重了信息生产的个性化,但实质上窄化了信息传播,反而使得信息同质化,形成了“同类相聚”。似乎大家找到了“同道中人”,但实际上阻碍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视野更加狭隘。

(三)批判精神缺失,网络戾气严重

网络公共领域具有传统公共领域所无法比拟的开放平等性、多元互动性等优势,人们在网络公共领域能够获得更多释放,几乎人人都能自由、大胆地交流、讨论。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理想型公共领域是具有理性批判性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人们宣泄情绪、非理性表达的场所。

公众可以在网络公共领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对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部分公众理性批判精神缺失: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采用另类方式博人眼球,提高关注度;有的人缺乏网络道德素养,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毫无节制地发泄个人情绪,甚至发表一些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公众批评理性思考能力缺乏,网络戾气严重,使得网络公共领域成为众生狂欢的娱乐场所,而较少关注公共利益,这严重影响了网络公共领域生态。

三、破茧: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的路径

破解网络公共领域面临的治理难题,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方面。

(1)主体治理,即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网络意见领袖”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治理的体系,确保其治理程序、机制在制度范围之内。

(2)技术治理,即将互联网“协同过滤”算法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拓宽公众视野,破除圈层现象,引入更多富有正能量的信息。

(3)文化治理,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助民族认同、制度自信等机制,培育公众理性精神,引导公众自觉治理。

(一)主体牵引: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系

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构建一套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系,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公共领域的不同主体要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政府要强化自身话语权的主导性和引导性,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逐步提升自身治理的能力,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最新消息,回应公众所关切的问题,此外还要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在网络公共领域,公众的意见表达难免会有一些碰撞和摩擦,要避免负面舆论聚集爆发,及时了解舆论发展动态,做好规避风险和应急举措,防患于未然。“网络意见领袖”要发挥其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化主流舆论导向,培养社会责任。例如:政府型“网络意见领袖”要及时与政府沟通,保持密切联系,解读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普通型“网络意见领袖”就要收集民意,了解公众诉求,及时向上反映百姓需求,做好沟通的桥梁。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联动也非常重要。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要借助网络公共领域,促进信息的共享,这样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网络主体就能清晰地了解事件本身的真相,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加速真实信息的传播,同时也要科学预判公众的反应,及时做出应对方案,提高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有效性。此外,还可以在网络公共领域建立对话机制,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讨论中,与政府、普通公众实现良性互动,让活动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公众在制度规范的范围内都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同治理。

(二)技术嵌入:采用人工干预与用户自主选择相结合的个性化算法

制度在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技术治理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网络技术的发明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但是对精准算法的个性化依赖也窄化了人的视野,容易让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既然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就应当从技术着手,改变原有的“个人日报式”的信息推送模式,而采用人工干预加用户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了解用户的喜好,实现精准推送,还要做到聚焦热点以便用户及时了解社会事件。对敏感词和垃圾信息的过滤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从而打造更高效率的治理,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为了破除圈层现象,还需要人工干预,适当扩大公众的“朋友圈”。例如,向公众定期推送官方发布的社会热点、大事纪要等内容,以及法治宣传活动、平安建设活动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充满正能量的信息。

技术治理说到底还是人的治理,因为技术毕竟是由人研发出来的,根治的源头也要最终落在人的身上。应当打破传统的由政府进行监管的模式,而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避免政府的任务过于繁重。监管部门由政府牵头,企业和技术人员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监管和治理,定期向政府进行汇报。由政府来提供资金和制度上的支持,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制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做到统筹兼顾、精准治理。

(三)文化引领:培育公共理性精神,催化主体自觉嵌入

以文化人,德润人心。外在的硬件条件很重要,软文化也很重要,需要调动起主体的自觉性,而不是让主体一味地服从、被治理、被支配,化被动为主动的治理效果更佳。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认同、利益共识、文化自信为基础构建起认同机制,实现公共与私人的统一,让公众找到归属感。在此认同机制的激发下,催生出主体的自觉性,培育公共理性精神,从而对网络公共领域实现共同治理。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认同机制,虽然仍然会有利益博弈的现象,但是总的来说趋势仍然是公共利益大于私人利益,从而也就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让感性更好地为理性精神奠基,而理性同时也能为感性现象与行为限制向度。在网络公共领域内,公众可以就一些公共问题进行理性的讨论与交流,达成理性共识,促进问题尽快解决。

猜你喜欢

领袖网络空间公众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伟民
THE JAZZ AGE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