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2022-11-14井伟川孙俊华
井伟川 孙俊华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866)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自己建党和执政的指导思想,而执政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执政党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执政党的性质、价值取向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来,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它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辉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为实现人民利益、为人民造福的历史。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实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国在短时间内夺取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充分体现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一)马克思主义立足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用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和建立新世界,以及解放自身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生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就是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的关系,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将迷失方向,陷入歧途;马克思主义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丧失自己的生命力,就不能成为彻底的、革命的理论,就不能产生物质力量。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英雄的执政理念,形成了摧毁旧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保障。
(二)一切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部之间的联系,努力学习把握客观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结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因此,毛泽东同志说:“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以主观上的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而实践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理论本质。
(三)人民群众的自由与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描绘了共产主义蓝图,这一民族伟大事业以其无限的魅力感召着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全人类的美好幸福生活前赴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这一伟大的辉煌事业提醒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才能长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否能够始终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可以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和终极奋斗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奋斗过程中实现事业发展与辉煌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大道,踏上了为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征程,谱写了辉煌的壮丽篇章。
(一)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根基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中国已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人民的实践为基础,以毫无私利、勇于牺牲、无限忠于人民解放事业为宗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转变,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道路,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民群众还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性和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新时期的总路线,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在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损失取得了三大改造的成功,构建了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思想政治前提和制度理论基础。
(二)开创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党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人民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改革开放,实现温饱、小康、富裕的三步走战略。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到提出“三个有利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理论上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从实践上坚持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些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的执政理念使中国的改革高歌猛进。
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前进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再奏华彩乐章
进入21世纪的新阶段,我们党又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贫富差距明显拉大,民主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突出问题,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谋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论分析研究成果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追求的执政理念。
21世纪以来,中央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相继实施,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下面的一组数据,充分证明了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增强。
就业方面,我国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扩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数扩大1.6倍,其中城镇就业扩大了27.3倍;百姓的收入方面,相比1949年增长了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消费能力方面,截至2018年末,每百户城市家庭有车40辆,网上购物有6亿多人口,服务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50 %;教育方面,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还实行了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实现了“两免一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补助;医疗保障方面,医疗保险参保率在95 %以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0.14亿;……这些民生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公平和谐,体现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团结进步、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目标,让人们感受到了惠民政策带来的贴心、温暖和实惠,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途径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实际,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结合中国现实,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克服与人民相脱离的危险。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执政党。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自己的阶级立场,始终坚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牢固树立为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1)加强理论修养。要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入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形成学习研讨理论和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制度性,进一步夯实我党的思想基础,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强调党员干部要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把理论转化成思想,把思想转化成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增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21世纪,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思想深刻、纪律严格、作风坚实的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能否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
(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这一用人导向,就是要把那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永远忠诚于党的事业,永远心系人民群众、心系百姓,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给他们提供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
(2)合理利用人才、用好人才。选拔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我们党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对政绩考核、能上能下、人员管理、考试录用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把各方面的优秀干部及时挖掘出来,合理使用,把改革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的好干部培养选拔出来。只有这样的好干部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德政善举落实到千家万户。
(三)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基层党组织和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处于各项工作的第一线,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窗口。人民群众总是依据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来评价我们的党是否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来执政的。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作风和言行,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决定党的执政基础。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集中,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具体的制度措施,提高办事效率。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以抓民生工程为活动载体,以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立足点,要求干部经常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化解矛盾,到群众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解决矛盾,制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定期走访群众的工作机制,将深入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把各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推广城乡党基层组织对接帮扶活动,加强村企互助、科技支农,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强大基层组织的力量,扩大党组织深入群众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应贴近基层、面对群众、体察民情,了解社会心理和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作用,这有益于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益于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为此,党和政府需要在鼓励、培养、扶持大批社会工作者深入群众、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上制定政策。通过他们的工作,密切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基本政权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它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最坚定、最热忱的代表,永远以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为执政理念。这一理念必将激励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自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