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视角下经济发展问题探索
2022-11-14靳晓璇
靳晓璇
(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呼和浩特 010020)
引 言
绿色发展是一项历史进程,是当前阶段生态恢复、经济建设的大势所趋。所谓绿色经济,就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不损害环境、不浪费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本自然理念在新时期的延伸和发展。客观来说,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以白色农业、黑色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而在绿色经济的视角下,绿色经济结构将取代传统经济结构,在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环境和价值理念
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具体来说,现阶段社会各界所提倡的环境与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人类目前所生存的环境是地质岩化的结果,不会以国家、民族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自然的面前,人类是弱小的、脆弱的。其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生存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其三,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平衡关系。其四,根据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没有一种物种可以取代一切,自然环境是持续演变、进化的。
因此,无论是推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人类都必须高度关注生态保护问题,不能因自身需求而无节制地对自然进行索取、消耗自然资源,否则必将导致生态失衡,反而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制约作用。
二、绿色经济的意义
(一)调节经济与生态矛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消耗较为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引发了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雾霾,以及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危机。人们甚至一度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矛盾不可调和。在过去数年中,城市的雾霾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热点,绿色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的一条出路。
首先,绿色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和健康发展要求而产生,为经济和生态矛盾的调和提供了可行的出路,经济和生态将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以利益共同体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次,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绿色经济理念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符合节能环保理念的新技术、新科技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低碳产品开发、环保行动转化意味着企业可以在绿色发展中实现盈利,正因为如此,新型绿色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而传统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绿色改造,生态和经济的传统关系将被彻底打破。最后,当绿色经济逐渐常态化,人类终将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其对于精神层次、文明层次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这又在某种程度上与绿色经济理念不谋而合。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国家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实质上也是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构建人与自然双赢的理想局面。
具体来说: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而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无疑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更为夯实,为这一社会改革提供重要驱动力;其次,在绿色经济改革背景下,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于生态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也在逐步增加,为不断深化绿色经济改革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更加具有可行性;再次,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绿色经济发展势必会带动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发展,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全面深化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的背景下,企业方面也将推出绿色技术、绿色生产,最终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真正意义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使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任务。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必须遵循绿色经济的价值原则,为积极活动和生态建设提供指导依据。具体来说,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人本自然原则
首先,人本自然原则是以人为本理念和生态环保理念结合的产物,在生态和经济的利益共同体中,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是互促的,利益体系是共通的,若生态环境被破坏,则最终威胁到的是人的健康持续发展。其次,人本自然原则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从根源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阻止传统意义上人类与环境的恶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平衡发展原则
虽然传统模式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道路并不可取,但是仅恢复生态而不发展经济也并不具备可行性。因此,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平衡的原则,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避免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协同发展原则
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中两种重要的文明形式,在绿色经济视角下,人们反思了工业文明的功利性。事实上,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要靠经济量增长来衡量,同时也需要考虑废弃物排放指标、能源消耗情况,即环境成本。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明也必须具备生态衡量标准,并在科技的支持下打破能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推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缓解社会矛盾问题。
四、我国绿色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绿色经济现状
绿色发展理念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被正式提出,其提倡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矛盾愈加突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整体来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融合并不深入,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尚且有待健全,相关部门和行业需要再接再厉,以绿色经济为导向,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
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绿色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备受关注。在相关政策的指向下,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将会持续完善,生态环保监测范围将日益扩大,相对应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将会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保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被建立。但整体来说,绿色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推动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付出努力。
五、绿色经济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生态观念
生态观念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指向性作用,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人本自然原则,发展主体是人。因此,只有人在意识形态方面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客观来说,社会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学生在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如此才能有效推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变革,令绿色经济的种子生根发芽。
为实现全民树立生态观念的目标,首先,要面向大众加强绿色经济宣传力度,对绿色经济概念展开深入分析,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而针对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校园宣传活动,通过在校园中张贴标语、举办主题生态活动等宣传绿色经济,号召同学们树立生态观念。其次,在中学阶段的系列教学活动中,与生态观念相关的文本内容、课堂活动较少,但学生应自觉树立生态观念,从自身做起,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讲,名人效应对于理念的宣传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不妨尝试推动时尚元素和生态元素的融合,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将生态元素作为追逐的目标,使得生态观念、绿色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二)创新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打破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同时也是将保护环境活动利益化的前提。所以,科学技术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近几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遍布各领域,以污水处理技术为代表的节能环保技术降低了污染排放,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与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仍旧以工业为基石,重工业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能源消耗不可避免,环保问题仍旧严峻。针对重工业所存在的技术缺陷问题,如采集、冶炼等带来的生态污染,相关部门必须通过推行新型技术来实现节能降耗,确保资源和能源能够充分发光发热。除此以外,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观念上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响应社会各界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号召。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能为社会生态发展做些什么,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成长为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经济理念为传统经济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其必然会涉及消费理念、生产理念、技术手段、消费行为的变化。因此,相关部门应持续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规范化,为系列工作的落实提供法律层次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绿色经济发展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实践经验有所欠缺,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而且,我国的社会体制和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在绿色经济领域的探索很少有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在法律制定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法律法规的建设必须依据现实问题,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所以,为实现促进绿色经济长足发展的目标,立法部门应在保证经济活力的基础上展开立法工作。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基本国情灵活参考,不能照抄照搬,应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改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既有标签,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倘若在经济建设中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仍旧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过度依赖,将会导致资源流失和短缺的矛盾日益严峻,最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各区域应改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地区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行业,让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服务于经济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益,同时也可以令经济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的保护色,加大地方人员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将其从长远意义上转化为区域的经济优势,丰富经济产业结构。
(五)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带动效应,能够推动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因此,为达成绿色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特色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我国的旅游产业有所回温,尤其是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突出亮点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整体来说,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代表的特色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活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保持现有状态,彰显绿色发展理念。而作为学生,也必须从周边小事做起,保护好自己身边的绿水青山,加强对自己家乡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为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优化经济空间布局
经济空间布局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空间布局起到支架作用,若整体架构不合理,则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无从提起。客观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出产业集群化趋势,经济格局迎来重大变革。而在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指向下,优化经济空间布局,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思想文化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自主学习经济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对绿色经济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认识,早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绿色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遵循人本自然原则、平衡发展原则、协同发展原则,找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绿色技术、绿色制度的发展,从而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