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经济形势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2022-11-14吕秀军

活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群众

吕秀军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大常委会,大庆 163453)

贫困是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现象。从人类历史踏进文明社会的那刻起,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围绕这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探讨着,对贫困这一概念进行着种种的解释与争论。从荀子的“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阐明了物质上的“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度量性,到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贫困的表象都突出呈现在财物或财富的多少上面。因此,简而言之,贫困意味着缺少,而脱贫的主要目的就是增收。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对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减贫事业无疑会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减贫、脱贫工作方式新路径,不仅大大减少了国内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同时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全球的减贫治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案和新的方向。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开启了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序幕。此次脱贫攻坚战的稳步扎实推进和最终胜利,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建国70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体现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优势,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伟大力量。如何坚决克服大环境的影响,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人人口中相传的“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追求和向往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小康社会,摆脱贫困生活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始终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吹响了中国摆脱贫困,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激越号角,积极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时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小康社会的发展又历史性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超越。基于实践的需要与世情国情的把握,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理论又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新的丰富和完善,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这里不难看出,“建设”与“建成”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展现出了党和国家完成这项事业的坚强决心和非凡魄力,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中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和势必完成目标的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减贫、脱贫工作一直扎实稳步推进。而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扶贫、脱贫战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标准,2012—2017年,中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指出,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曾对中国的扶贫事业给予充分肯定:“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工作被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通过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改革的红利越来越多地惠及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绽放出幸福的笑颜,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生活,获得感更足。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使得扶贫工作在理论上再一次得到质的飞跃,国家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越来越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

二、新经济形势下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不利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一项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是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更是如此。新的经济形势、社会条件无疑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因此,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赖于万众一心、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当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地区摘帽工作的重点难点仍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面临的主要制约仍是收入达标等问题。就目前来看,对政府扶贫和群众脱贫的最大影响恰恰在于产品流通缓慢、扶贫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等方面。

第一,相关产业无法正常经营,经济活动的连带性影响较大。随着国家和政府管控力度的加强和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除了医疗防疫物资生产和关系百姓生活的行业企业,多数的二、三产业工厂都处在居家办公的状态,生产企业产品生产缓慢,服务行业机构经营受限。二、三产业开工不足,造成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低收入人口增加,返贫的风险形势仍然存在。第二,农业物资产品流通深受影响。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及气候因素的不稳定,农业农村产业的活力受到较大的冲击。作为农业大国,农资产品流通受限、农产品流通缓慢、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降低,广大农民农户返贫危险加剧,农业农村产业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三,政府脱贫帮扶工作开展受限,影响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成效。囿于当前的形势,有些需要面对面交流帮扶的工作也只能暂时搁置。部分扶贫项目开工建设延期,扶贫资金拨付推迟,项目预计收益期推后,帮扶队员到岗到位不齐,到岗时重点参与其他工作等情况的发生,都使脱贫帮扶工作不能有效深入百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一些群众自身、干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深层原因更加不容忽视。

一是从脱贫工作干部自身来看,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严肃性、任务的艰巨性、形势的严峻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思想深处领会到国家出台脱贫攻坚政策给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缺乏对脱贫攻坚相关文件会议精神的学习和研究,认识不透,要求不严,仅仅以完成自己分管的主要工作为主,对执行政策缺乏刚性约束,“上级抓得紧,下级跟着紧”的现象突出,随大流、避风险、打游击的心态普遍存在,致使对待脱贫攻坚的政策法规、宣传引导群众等方面工作不扎实。

二是从贫困群众自身来看,部分贫困群众对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不深,等、望、靠的懒惰思想严重,主动发展产业、脱离贫困的愿望不强烈,一味地等待政府帮扶、等待观望、严重依赖的心理突出,价值观念模糊、行为失范、利己主义肆意横行。

三是从制度方面来讲,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一改传统政府管理理念,不再是单独地把群众当作被管理的对象,而是逐渐向服务型的“小政府”转变,传统政府管理的观念认为广大群众只是被管理对象,群众的合理诉求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新时代背景下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加强烈,盼发展、盼致富、盼公平的需求比以往更加明显。因此,符合群众美好生活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出台变得更加紧迫。

三、克服不利因素,巩固脱贫攻坚战役胜利成果的对策分析

(一)要明确认识构建扶贫协同运行机制

所谓协同,“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意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目标一致地完成某一项工作的过程或能力。同步、和谐、协作、合作仍然是协同的基本范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亦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各地起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从产业、区域、城乡、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协作,通过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前行。另外,精准扶贫不是搞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树志与树智相结合”。由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可知,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真正决定贫富的关键。精准扶贫亦不是强制脱贫和短期脱贫,而是通过营造扶贫的制度体系、发展环境、文化氛围,构建精准扶贫的协同运行机制来彻底铲除贫根,充分认识到我国现行的扶贫标准和国际贫困标准之间的差距,精确锁定科学标准,认识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概念的不同。

(二)加强专职专业的精准扶贫队伍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所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精准,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高度专业,从而对脱贫攻坚工作队伍的专业性提出了高要求。不难理解,专职不等于专业。当前,精准扶贫在全国各地已经基本实现专职化,但是距离专业化扶贫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意味着,精准扶贫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对年轻干部,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专业化的水平还亟须提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摆脱过去给钱给物的一次性的简单式扶贫,积极探索一条用专业、用科技扶贫的新路。要建立脱贫意识,培养脱贫能力,被扶贫地区也应当积极融入扶贫队伍中,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多学习扶贫队伍中的先进思想,开阔视野,力争在帮扶结束后,使当地干部在精神和视野上完全脱贫。当然,也应该注重从严追责问责。发挥纪委监委监督执纪作用,切实抓好专业工作队伍干部监督,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警醒,对不担当不作为、慵懒散漫混日子的干部诫勉问责、严肃惩处。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全部实现。城乡实现有差别无差距发展,城乡社会实现一元化。乡村振兴要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其是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劳动力培训、教育扶贫、以工代赈、“互联网+”扶贫等模式来开展工作。在大力进行乡村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给乡村社会“赋权增能”。不但要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还要让乡村社会有行动力,恢复和提升乡村公共物品的合作供给和自我生产能力,培育和改善乡村社会自我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同时,当前大量的扶贫产业应充分规避链条短、规模小、品牌意识差、抗击经济波动的能力弱等缺点,注重发挥当地自然优势,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四)加强群众思想教育,营造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这就要求在国家和政府继续大力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必须调动群众积极参与。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大局观、全局观,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主人翁意识,清除自身存在的等、望、靠的懒惰思维,不能被动地等待“恩赐”,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为自身的美好富裕的生活自觉地去努力奋斗。另外,组织脱贫攻坚战宣传工作应该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的特点,利用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把握好宣传重点,抓好谋划策划,提高宣传质效,尤其要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政策宣讲,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对精准扶贫补助和贷款等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政策的知晓率。为巩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成果营造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群众
外宣媒体该如何精准发力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攻坚脱贫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