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2022-11-14袁晓东

经营者 2022年6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监督

袁晓东

(阳谷县市政园林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山东 聊城 252300)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在推动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内部管理混乱、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单位资产信息不全、资产流失,这些都与单位内部控制不力有很大关系。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是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改革为契机,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控管理,实现内部管理创新,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质量,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出于自身管理需要,运用系列制度、措施对单位中各项与经济有关的事项加以防范与控制,防止风险发生所采用的系列管控手段。

(二)内部控制要素

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内部环境

它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基础,缺少了这个基本要素,就难以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涉及组织治理体系、管理架构及组织内部的权限划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等。

2.风险评估

它是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采用的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的危害性、经营中的风险与内控目标是否存在冲突、风险防控措施是否合理等。

3.控制活动

它是企业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结果采取有效应对方案,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将之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4.信息与沟通

它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如快速收集、传递与反馈经营信息,保持收到信息后快速响应,也包括企业与外界的沟通,是企业与外界连接的通道。

5.内部监督

它是组织内部建立的监督体系,通过开展各项检查,评价、监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改进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使之更完善。

(三)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要全面贯彻、全程覆盖,全程监控经济事项及非经营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即内部控制要突出重点,对高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三是制衡性原则。它是从权力运行角度牵制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达到内部制约、监督与运营效率提升相契合的目标。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要与组织规模大小相匹配,应当按管理需要而定,并及时调整。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它是指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考虑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因素,如成本高于效益,则表示内部控制未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对事业单位良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关系着事业单位能否稳健发展。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小的阻力,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升单位效益。因此,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管理不善、运行效率低下、内部矛盾不断,这与内部控制不力有很大关系。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有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从管理源头查找问题,保证内部员工严格自律,严格遵守各项规程,从而确保实现改革发展目标。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现实需要

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必须遵照规定的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责任分工规范操作,以保证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然而,在管理实践中,部分事业单位内部责任划分模糊、责任操作权限不分、内控执行不严格、制度未落实,导致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内部问题不断增多,业务运行慢,服务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从制度设计入手,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项责任落实,有利于规范内部管理,提升事业单位运行效率。

(三)事业单位效益增长的现实需要

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特点,各项业务的开展要注重社会效益。在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不仅肩负自身的发展重任,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效益。效益增长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内部控制不力,各项业务运转失灵,运营成本高,单位效益难以得到提升;反之,内部控制有序,各项业务运转正常,运行效益自然可以得到提高。事业单位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既保证了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又能防止发生重大失误,防范运营风险,保证朝预定经营目标发展,从而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效益。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不全面,内部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内部控制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从现行情况看,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在理解上存在误区。有的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单纯地理解为财务管理,导致内部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在制度设计上不能涵盖所有业务与财务活动,制度设计不全面,导致单位业务运行中存在不少漏洞。此外,单位内部在职位配置、权限划分及流程设计上缺乏合理性,有的业务流程较为简单,存在诸多漏洞;有的流程设置过于烦琐,影响了运行效率的提升。

(二)预算刚性不足,内部控制执行缺乏严谨性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管控方式,对事业单位财务与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质量。事业单位通过预算方式综合编制业务工作与财务活动,为事业单位运行与财务工作指明方向。然而,与企业预算管理相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较弱,预算编制简单,预算执行过程刚性不足,存在随意调整的问题,预算执行不严谨。如未严格按预算项目执行,随意调剂项目,预算控制方法简单,超出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求追加预算的情况较多,然而追加预算缺乏科学依据,不利用预算管理加以规范,将难以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三)相互牵制职能不完善,内控监督机制弱化

事业单位要想保证管理与服务到位,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服务效率,就要完善内控监督体系,强化内控监督责任,通过部门职能分工和岗位相互牵制,保证流程运行过程中得以相互制衡,为各项业务的稳定开展提供保障。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体系并不完善,不少单位并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弱化了业务与财务工作的内控监督职能,部分职能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而内部监督机制极不协调,内控监督存在真空,不能发挥出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在内部监督范围上,监督范围相对狭窄,监督工作由单位主要领导的思维决定,没有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且诸多内容未纳入监督之列,内部监督所起的作用有限。

(四)对内部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与企业运行相比,事业单位运行风险较低,因而在业务运转中对单位风险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风险对事业单位发展造成的危害,对风险管理认识模糊,不能从市场变化中发现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问题,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特点,在运营过程中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度并不高,导致单位内部缺乏风险管理观念,没有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对待风险问题反应迟钝,不能全方位精准识别风险,导致事业单位发展中潜在风险较多。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将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的主要策略

(一)做好制度设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事业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要从制度设计入手,规范内部管理。为此,事业单位应当分析自身规模与管理现状,全面梳理现有的内控体系,查漏补缺,逐步完善。一方面,制度设计要符合单位管理实际,按单位性质、职能科学划分内设部门中的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认真分析业务流程,评估其合理性,提高内部运转效率,降低业务运营风险,使之符合单位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制度设计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与法律政策相违背,制度之间要有连贯性,构成一个有序整体。同时,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设计的制度无法操作,在实践上难以执行,设计的制度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事业单位在制度建设与体系构建上应当认真分析,要在设计好制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逐项逐条斟酌每项制度,邀请专家为本单位量身定制,结合发展状况逐一改进,保证制度建设的可行性,提升单位运转效率。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内部控制

预算管理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业务管理中能够发挥较好的管控作用,对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重视预算管理的应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的管控作用,实现事业单位发展目标。

1.做好预算方案

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业务实际,结合发展状况,通过内部挖潜,确定好预算方案。确认预算管理目标、编制方法与口径以及参与编制的部门、对象等,统一预算执行标准与依据,从而保证预算管理有据可依。

2.确立预算控制目标与控制方法

要根据业务特点制定预算控制目标,事业单位要想保证业务有序运转,必须做好预算目标管理,目标设定要符合单位实际,既不能偏高,使目标无法实现,又不能过低,不用全力就能完成,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要严格遵守预算规定,对业务、财务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管控。要严格约束预算,不得超出预算范围。对超出预算的部分,应当由相关部门责任人说明理由,如无正当理由,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肃预算纪律,从而增强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三)完善组织架构,强化内控监督

从现行情况看,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增设内控部或内审部,运用专业化的管控手段加强内控执行监督,确保能在管理实践中落实各项制度。事业单位内控部或内审部要检查内控执行情况,查找制度运行中的问题,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在内部控制检查中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验证内部控制环境。文章认为,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在内控监督体系上设置内控或内审机构。内审机构设置可作为首选项,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开展常态化的内部审计,检查业务流程、财务工作方面内部控制的不足,综合评判各个环节的制度,提高内部控制工作质量,提升内控效率。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还可增设内控部门,跟踪管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督办,综合把关各个环节的关键节点,保证内部控制有序实施,强化内部监督。

(四)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风险识别与有效防控

新形势下,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多,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稳定发展。为此,事业单位应当对发展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识别与防控放在首位,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将事业单位风险降至最低。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风险管理系统预警与防控风险,发挥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有效预判与识别风险,从而提前做好准备,防止风险给单位业务运转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要做好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要对全员进行风险管理业务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重点监测风险环节、风险点,加大防控力度。通过岗位轮换、授权管理、集中审批等方式,做好风险防护,从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

五、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内部管理要求,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制度设计,规范内部运行流程,加强风险预警与防控,不断提升管理质量,这对推进事业单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单位监督
什么是四个监督?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