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2022-11-14黄丽满
黄丽满
(云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引言
2000年以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会计丑闻,例如安然事件等,这引起了许多研究者对公司财务方面的关注,把目标转向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上面,因此,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受到研究者和实务界的重视。研究者以内部控制为中心开始研究,包括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的实施及评价等。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高阶理论。学者们有了理论指导,越来越多的人研究高管对公司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特别关注高管候选人是否具有“年轻、知识水平高、视野开阔”的特点。媒体还讨论了高管“年轻”、“高学历”和“大来源”的特点。
在公司治理环节中,内部控制是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内部控制的文献研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措施的改革;第二,内部控制包含的要素研究;第三,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第四,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后果。然而,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内部控制主要受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从管理者的背景特征出发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管理者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文献也相对较少。错,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报表发表的标准无保留意见,没有收到中国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的问责和处罚,用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实现其目标,用来衡量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陈丽蓉、牛艺琳(2010)对内部控制质量以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审计监督报告和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来衡量,研究发现审计师的变更可以导致内部控制缺陷发生改变。
李颖琉和俞俊利(2012)从与关联方的大额交易、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违规与处罚事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方面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从股东控制的性质和股权影响的方面,分析并提出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
潘明艳(2019)认为上市企业股权平衡程度与内部控制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控股股东性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无显著关系。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
陈汉文和张宜霞(2008)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企业目标可以预期完成、发表的财务报告具有可靠性还有对相关规章制度的遵循。路良彬和王河流(2008)根据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五个要素(内部环境,沟通交流等),将内部控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的评价体系,然后综合考虑五要素的比重和有关专家的评价,构建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型。杨有红和陈凌云(2009)以上市公司在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表中不存在会计差
三、高管特征相关文献
魏立群和王智慧(2002)等人认为,年长的管理人员与年轻管理人员相比,年长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工作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工作经验可以帮助老年管理人员改进公司的工作效率。公司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越高,对公司的绩效提高更明显。企业高管年龄越大,上市企业出现治理违规的可能性就越小(顾亮和刘振杰,2013)。韩静,陈志红,杨晓星(2014)研究发现,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减少投资过度,增加投资不足的程度;国有企业会计政策的稳健性程度对投资的影响弱于非国有企业。更多研究表明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任职时间的异质性,显著影响保守主义与低效投资的关系,而非国有企业高管团队的任职期限与异质性、教育背景与异质性显著影响会计政策稳健性与低效投资之间的关系。
严茂胜、姚振华和孙海法(2006)研究提出,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对企业的长期绩效有积极的影响。管理人员整体的平均学历越高,拥有和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就会越多,综合素质就越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提高企业的长期绩效。
基于相似吸引理论,研究了高层管理人员的纵向特征与绩效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管理者权力和激励、控制人性质对上面两者关系的影响,性别和教育背景会产生盈余管理,而总经理和董事长工作时间的差异将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年龄差异对盈余管理不起作用(何威风,2015)。
四、高管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有关文献
年龄会影响管理者的成长和行为。年轻的管理人员是新来的,想要成功和未来,所以他们精力充沛,勇于挑战新事物,并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企业家精神。年龄较大的高级管理者进入社会多年,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炼,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年长的管理人员一般拥有思想独立、思考理性、阅历丰富和人际关系广阔等特点。年长的管理人员做决定时大部分比较慎重,和年轻的管理人员比较,因为其更加关注自生的利益,比如自己的职位、经济安全、自己的名声。由于年长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视财务安全,更注重未来职业稳定和经济效益,他们往往会做出明智的决定(Wiersema,1992)。Prendergast(1996)认为,年轻的管理人员和年龄较大的管理人员相比较,前者拥有前进的动力,很想表现自己,决策时考虑乐观的方面,其决策更偏向高风险领域。公司实施内部控制有其特殊作用,就是为了识别公司日常潜在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价值。
1984年高层梯队理论被提出,个体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是教育水平的主要体现。一般来说,拥有较高教育程度的的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并且清晰地思考并做出最能促进公司发展的决策。高层管理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就相应增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学者张平(2006)实证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企业采用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高级管理人员面临复杂的市场时,可以有效率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何威风和刘启亮(2010)提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时间越长,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就越多,管理人员的过度自信减低,其发生错误的比例也会降低,企业财务报表重述就会降低。何威风等(2010)在研究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时就强调女性管理人员和男性管理人员在绩效、风险偏好和战略关注方面存在差异。女性管理人员要求的是公司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与男性管理人员相比,女性高层管理人员不喜欢风险,追求更少风险项目。而且,女性管理者比男人更认真细致工作。对于风险规避,谨慎性和理性使女性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应对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将对内部控制产生严重影响。高管团队中女性高管越多的公司,治理违规越少(顾亮和刘振杰,2013)。
池国华,杨金,邹威(2014)研究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背景对内部控制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管理者的背景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差异相当大。研究结果显示,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年龄和工作时间与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女性管理人员的比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规模对企业的影响应分组讨论。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女性管理人员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成正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平均团队规模低于行业公司中,团队规模与内部控制质量成反比,考虑到总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纵向特征,管理团队的性别和工作时间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而教育背景与内部控制质量明显负相关。(李端生,周虹,2017)周虹,李端生发现,当年来说,高层管理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较小的任期这些方面能够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滞后一期来说,存在性别、学历差距大以及较小的年龄、任职时间等方面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而CEO权力越大,高级管理者特征差异对内部控制起的作用在降低。
雷梦(2014)发现国有企业经营者年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高级管理人员年龄越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会越高;高级管理人员在岗时间越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应提高;第三方面,对于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级管理人员,内部控制使得企业价值得到显著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太老。只有当管理者年龄合适的时候,即管理人员年龄在49-56岁这个范围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会体现出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提高企业价值可以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方面入手。之前的学者对管理者背景特征的研究大部分是高层管理人员背景特征与公司绩效、投资选择、盈余管理之间的研究,其更偏向于高层管理人员整体的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龄和任职时间长短都对其行为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的因素并不包括男女性别差异、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特征。首先分析发现,特别是与年龄较小或年龄较长的管理人员相比,年龄处于两者之间即50岁左右的高层管理人员通常处于职业生涯的成熟阶段。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没有那么谨慎仍有较强的适应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通过内部控制有效地调整公司的价值,使价值增值,因此这一年龄段的高级管理人员在被选拔提升时要多加关注。然后发现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任职时间越长,就会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和完善企业,其结果就是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决策到期行为,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情况有所作用。
五、结论
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高管个人特征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影响机制也较为复杂,高管的教育水平、任职时间、性别、年龄均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实施。此外,本文还运用高阶理论阐述了管理者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其他方面也需要研究,比如从管理者的特征来看,由管理者毕业的高校、管理者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地域关系、血缘关系等方面出发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还存在一个不科学的选择变量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特征时会选择诸如年龄、财产、教育程度、经验等独立变量,这种选择变量的问题在于,不清楚哪个变量真正影响组织的业绩;其次,没有对行业等变量进行衡量,人为选择了想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