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及提升策略

2022-11-13李雨洋李巍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维度院校

李雨洋,李巍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及提升策略

李雨洋1, 2,李巍2

(1.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重庆,400712;2.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培育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现有研究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类型和层次缺乏有效区分,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讨略显不足。基于创业要素模型,运用“质化+量化”的混合研究设计,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进而运用重庆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调研数据对结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OBE教育理念,从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三方面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若干对策。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了策略建议。

创业能力;结构维度;高职院校大学生;OBE教育理念;提升策略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指引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培养创业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虽然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创业教育的持续培育,高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仍然较低,突出的原因是高职大学生虽具有创业热情,但创业能力严重不足。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方法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鸿沟,进而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想创而不能创”或者“已创但不能成”的尴尬局面。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始于创业者能力和素质的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独特职业技能使其更具有实践工作的优势,使其具有更强的创业意愿;对经济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人生态度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更期望通过创业来转换成长路径[2]。本研究试图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能力特点,借鉴创业要素模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在明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与维度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创业能力与创业胜任力一词紧密相关,最早由Chandler和Hanks提出并被界定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3],创业胜任力被视为创业的核心能力,这对后续研究“创业能力”具有启发意义。1989年,亚太会议与会代表华裔专家朱小奇首次提出“创业能力”一词,并将创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诠释为“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要求创业者具有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4]。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创业能力的内涵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以下视角:(1)活动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从事或胜任具体创业活动的能力,创业能力体现在具体创业活动中[5]。(2) 身份视角。认为不同群体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背景、技术水平不同,因此创业路径的演变方式和创业行动也不同。(3) 学习视角。强调引导创业者学习可以有效改变创业能力,进行创业学习是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6]。

大学生创业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识别潜在市场机会,创造性地进行资源匹配并响应市场,将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技能[7],是实施创业及实现所创事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的集合体[8],同时也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心理承受和风险承担能力[9]。现有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研究较多参考普通本科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和范畴,缺少对高职学生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差异的思考。本研究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定义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创业机会进行感知,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并整合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与技术,协调执行更高阶的资源管理从而实现对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综合能力”。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

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主体,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研究者从各自的分析视角和研究主题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进行界定。例如,Chandler等基于创业者自我评估角色分析,认为创业能力维度构成包括识别可用机会的能力,以及驱动企业运营和获利的综合管理能力、技术商业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政治能力、应用专业工具与技术能力六个方面[10]。杨道建等将大学生创业能力解构为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六大维度[11]。李巍等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洞察能力、方案配置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四个维度,并依此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解构[7]。李琳璐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测量[12]。程玮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包括职业通用能力、创业管理通用能力、创新创业技能、创业者基本素养、创业领导能力、创业领导者特质六个维度[13]。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存在不同认识,但也有一些相似观点。本研究立足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借鉴经典的“蒂蒙斯创业要素模型”,从机会、资源和团队三方面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分为三个维度:(1) 机会攫取能力,指大学生感知和发掘潜在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能力,即识别与转化创业机会的能力;(2) 资源管理能力,指大学生为转化创业机会,开发和整合各类创业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的能力;(3) 团队组织能力,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

(一) 初始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1. 初始模型构建

本研究从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三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模型构建。借鉴李巍[7]、陆晓莉[14]以及Najib[15]等开发的测量工具,构建包含18个测量问项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初始模型(见表1)。所有测量问项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评估(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面向重庆地区15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需满足以下条件:(1) 拥有一定的创业经历,如创办过企业、尝试过创业,或者参加过创业类大赛;(2) 身份为高职院校大学生。

本次调研向15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共计发放1 500份调查问卷,回收1 451份,其中有效问卷869份,有效回收率为57.93%。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是:性别方面,男生412人,占比为28.39%;女生1 039人,占比71.61%。年级方面,大学一年级874人,占比60.23%;大学二年级465人,占比32.05%;大学三年级122人,占比7.72%。专业背景方面,理科类327人,占比22.54%;工科类113人,占比7.79%;经管类91人,占比6.27%;人文社科类190人,占比13.09%;其他730人,占比50.31%。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方面,以必修课形式学习759人,占比52.31%;以选修课形式学习310人,占比21.36%;以在线视频课程形式学习239人,占比16.47%;回答“学院未设置创业课程”的143人,占比9.86%。

表1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初始模型及测量问项

(二) 模型纯化与结构化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全部测量问项均达到0.05显著性水平,表明量表中的每个题项均通过项目分析,能形成包含18个测量问项的结构模型量表。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414.113(<0.001),值为0.972,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因子数目的抽取特征值和碎石图两项指标,并结合因子载荷大于0.5及不存在交叉负荷两项标准,最终确定单一测量问项的保留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模型是由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三大维度构成的。

为最终确定三因子模型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最佳结构模型,研究还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单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和三因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为了准确评估测量模型的拟合度,研究选择卡方检验(2/d处于1.0~2.0之间)、近似误差指数(<0.08)、拟合优度指数(>0.9),以及相对拟合指数(>0.9)等多重指标对不同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见表3)。数据结果表明,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三类因子是理想的结构模型。

(三) 模型的信效度检验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测量的信度检验运用Cronbach’s值和值(修正问项总相关系数)见表4。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三大维度的值在0.919~0.948,均超过0.7;且全部测量问项的值均大于0.4,说明各测量问项的相关性较高且内部一致性较好。因此,可以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测量的信度水平比较理想。

表2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3 不同模型间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4 信度及收敛效度检验结果

(下转表4)

(上接表4)

团队组织能力我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发展双方关系0.8690.8420.9480.752 我能与好友、合作伙伴保持密切联系和良好的沟通0.8460.825 我能根据需要来发展关系网络0.8610.831 我善于把团队大目标细分为成员小任务并逐个执行0.8670.841 我善于改进和优化与合作伙伴的关系0.8700.838 我能理性思考别人提出的意见,能够及时调整目标与思路以适应更优方案0.8890.862

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模型测量收敛效度水平。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指标值显示: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为1.252,处于1.0~2.0的理想区间;和分别为0.919和0.948,均超过0.9水平;为0.054,低于0.08水平,说明模型拟合水平较高。结构模型全部测量问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高于0.5水平,单个因子的平均提取方差值()也都大于0.5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测量的收敛效度也比较理想。

四、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创业能力培育策略

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论,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实践优势,本研究借鉴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即OBE理念[16],从坚持学科导向转向目标导向,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质量监控的原则转向持续改进的原则,着力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 机会攫取能力提升策略

OBE教育理念提倡以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培育高职大学生机会攫取能力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社会经济变革所带来发展机会的敏锐感和切实利用能力,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积极地把握和转化外部机会,进而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生进步。这意味着,即使学生毕业不立即创办企业,也可以运用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研室的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将其作为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全面地以价值创造为先导,科学、客观地评估身边的各类机会,进而把握机会和实现发展。

高职大学生的机会攫取能力提升要取得实效,需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紧密围绕学生机会攫取能力的习得及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增加评价主体,引入客观评价机制,由企业家、行业专家、创业教师构成评价主体,对经过系统创业训练的高职大学生在机会攫取能力方面的水平进行客观测评。另一方面,考核方式多元化,除了设置以问答形式为主体的创业机会认知、应用等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的考核外,还应以提升机会攫取能力为考核目标,反向进行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实训、典型商业案例分析等教学过程及多样化教学方式,过程性评价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洞察、认知及转化方面的水平。因此,需要积极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培育方式,通过课堂创业游戏和社会调研,观摩创业项目路演,商业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切实提升高职大学生创业机会攫取的知识和技能。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培育为最终目标,聚焦高职大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洞察和转化能力,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以确保最终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 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对于在校高职大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背景范围内适合的项目是创新创业考虑的首要要素。在高职大学生资源管理能力培育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挖掘和丰富专业课程背后的创业教育资源,选择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创业项目进行资源管理能力的培育,以突破在校高职大学生的创业资源约束。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技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通过教学与专业背景资源整合,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资源管理能力。

从教学策略看,根据高职大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将资源管理能力教育与专业背景资源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设计、方案实施、实训项目预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在实训中获得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根据专业内容设计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资源整合管理思维,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的环境,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资源,要求学生拟定创业方案、完成市场调研、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引导学生利用好本专业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最后,寻求与专业对口企业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共建平台,共同打造创业实训平台和孵化器。

在评价教学效果方面,需要依据课程设计中有关创业资源约束的相关情境,从具体解决方案入手,考察学生如何通过科学的资源管理突破创业中的资源缺陷。例如,在创业项目模拟过程中,设定适当的资金缺口,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组合,提出缓解创业资金约束的方案。在团队创业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创业团队股权设置及控制权安排,构建运用股权整合外部资源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过程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困境,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资源管理能力。在具体实施方面,可引进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解决方案、案例分析报告、基本知识掌握等内容结合,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践成绩”的成绩结构评估学生在创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三) 团队组织能力提升策略

增强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和归属感是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的目标。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提供知识体系,还需要为高职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将团队协作、团队领导和团队发展的思想根植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体系中。

在实施教学策略方面,一方面,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创业团队管理机制和决策场景,通过团队组建、项目模拟、案例研讨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重视团队分工、遵守团队领导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课程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甚至是创业实战等环节,培养学生将创业团队创建、激励和领导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充分应用。通过理论和实践课堂的匹配,切实将创业团队管理技能的培育贯穿于创业教学课程及实训的全过程。

在探索团队组织能力教学评价时,需要强调OBE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评价应从传统的简单教学评价转向多重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方法具有多元协同的新动能。首先,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期中、期末测试;其次,定性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等;最后,综合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案例大赛等的评价。

五、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多维概念,由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构成。其中,机会攫取能力是高职大学生发掘和感知潜在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能力,即攫取和运用创业机会的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指将技术资源加自身资源合理运用,并开发外部资源加以整合,实施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聚焦于高职大学生个人进行系统地解决问题,领导、协调并组织创业团队的能力。同时,创业教育者应该从机会攫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三个维度对应OBE理念四大核心问题,即聚焦核心问题、明确学习意义、实施教学策略和评价教学效果,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进而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1] YU L.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cultiva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12, 2(1): 35−41.

[2] 王心焕, 薄赋徭, 雷家骕.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兼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比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5): 116−124.

[3] CHANDLER N, HAMKS H.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businesses: A validation stud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 8(5): 391−408.

[4] 郭毅夫, 匡令芝.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3): 41−45, 122.

[5] 梅伟惠, 徐小洲. 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模型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3): 57−61.

[6] 尹苗苗, 张笑妍.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 科研管理, 2019(10): 142−150.

[7] 李巍, 席小涛, 王阳.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与培育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10): 79−85.

[8] 王志军, 武毅英.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实证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5): 105−114, 120.

[9] SWAYNE N, SELZNICK B, MCCARTHY S, et al. Uncoupl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19, 26(6/7): 783−796.

[10] CHANDLER G N, JANSEN E. The founder’s self- 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 7(3): 223−236.

[11] 杨道建, 赵喜仓, 陈文娟, 等. 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20): 129−136.

[12] 李琳璐. 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证测评[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8): 84−90.

[13] 程玮. 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修正与测评指标体系建构[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3): 97−103.

[14] 陆晓莉.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与提升机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3): 152−156.

[15] MOZAHEMA N A, ADLOUNIB R O. Using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s an indirect measure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21, 19(1): 1−10.

[16] SPADY W.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 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 125.

Research on structural dimension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uyang1, 2, LI Wei2

(1.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Chongqing Youth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Chongqing 400712,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i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lack of effectiv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student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slightly inadequate. Based on the classic entrepreneurial factor model,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it construct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tructure model, and made empirical test of the structure model through the in-depth interview data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area. Based on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opportunity seizing ability, resourc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team organization ability.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not only expand the research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ut also provide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structural dimens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BE education philosophy; promotion strategy

G642.4

A

1674-893X(2022)04−0088−07

2022-03-02;

2022-05-30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层级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19102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年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基于创业生态圈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研究”(2017-GX-378)

李雨洋,女,重庆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通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联系邮箱:joanna7101@sina.com;李巍,男,四川三台人,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维度院校
基于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