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与路径探析

2022-11-13韩少钦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创竞赛思政

韩少钦

开展“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价值、维度与路径探析

韩少钦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激活学生心中梦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双创”竞赛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提炼、挖掘和使用蕴含其中的思政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精神动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维度着手,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这对加强“双创”竞赛课程建设,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发挥“双创”竞赛课程铸魂育人作用尤为必要。

立德树人;“双创”竞赛;课程思政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广大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国际视野有着重大意义。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课程(以下简称“双创”竞赛)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双创”竞赛以获奖为目的的价值导向明显偏离教育宗旨,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提炼、挖掘和使用“双创”竞赛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对加强“双创”竞赛建设,增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发挥“双创”竞赛铸魂育人作用尤为必要。

二、实施“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双创”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 推动高校形成大思政格局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双创”竞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创业“工匠精神”的大学生为目标,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树牢“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双创”竞赛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隔绝的问题,更好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推动形成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 树立“双创”竞赛正确导向的必然要求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为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组织了层次多、范围广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竞赛活动,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也成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关键纽带。此类竞赛在蓬勃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未能发挥好教育活动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的作用。高校要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内容创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统一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 思政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赋能的有效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向同行,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二者具有一致性。在“双创”竞赛中强化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创业精神,还可以纠正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偏差,提高创新创业思想认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为其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它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形成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3]。因此,在“双创”竞赛中自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使命担当,有利于更好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落地落实。

三、激发“双创”竞赛课程思政资源的维度探析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4]。“双创”竞赛以其特有的方式和要求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带来重要影响,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使“双创”竞赛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激发思政资源、强化育人效果,可从精神动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维度着手。

(一) 精神动力层面

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激情、积极性、适应性、领导力和雄心壮志是创业精神的五大要素。在“双创”竞赛中,可以充分融入相关创业故事,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解放区建设故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大国工匠事迹、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事迹等,进一步强化创业精神的培育。要注重提炼这些故事的精神内核进而引发当代大学生的共鸣。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与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是一部开天辟地的创业史和奋斗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地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铸就民族复兴的光辉业绩。在“双创”竞赛课程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心中的创业热情,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发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精神。

其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影响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双创”竞赛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和精神状态。可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两弹一星”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在艰苦的实践环境中所创造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于“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和智慧[5]。青年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勇攀科技高峰,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助力科技强国和民族振兴大业。今天,“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融合交汇,更加凸显了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创新的时代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双创”竞赛课程要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认识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最后,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百折不挠精神。创新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让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勇于奋斗、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双创”竞赛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纵观我们党一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克服了无数挫折和失败,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越挫越勇、历久弥坚,不断成熟和壮大起来,从最初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 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一伟大光辉的历程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体会,其中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双创”竞赛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二) 思维能力层面

首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系统思维的训练。创业团队、竞赛过程等都是包含无数个体和环节的有机系统。“双创”竞赛要教会学生形成系统思维,不能顾此失彼。要教育学生以系统论视角分析问题,从中学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赋予学生科学的思想武器,不仅有助于“双创”竞赛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系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双创”竞赛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而在竞赛不同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初期是项目选择、团队组建问题,后期是商业计划书制作、路演能力提升等问题,面对创新创业这样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环境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创新创业要紧跟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求,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死水一潭,要顺势而为、积极应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 实践能力层面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团队建设能力。在创新创业竞赛中,项目团队的组建是很关键的。要组建目标一致、协同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通过技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达到“1+1>2”的效应。“双创”竞赛就是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形成共同愿景的前提下,以“大”的思维、“宽”的胸怀、“广”的视野凝聚力量,共同推进事业进步。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不善于沟通协调的人,难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胜。“双创”竞赛涉及多方,需要学校、学院及相关合作单位的支持,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沟通协调能力是“双创”竞赛团队能力构成的重点。“双创”竞赛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其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双创”竞赛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实现“双创”竞赛课程育人,必须从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做好课程思政流程设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一) 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抓好“双创”竞赛课程思政,要注重解决好“双创”竞赛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把思政教育蕴含于“双创”竞赛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接受“双创”教育时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4]要推动教师正确把握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增强课程思政自觉意识,不能将课程思政作为额外任务甚至是包袱,而应视为育人的必然要求,努力做到“双创”竞赛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这就要求“双创”竞赛课程教师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育人意识,树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高度融合的育人理念,不仅以“双创”竞赛获奖为目标,更要让学生在参与“双创”竞赛的过程中,在精神动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二)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双创”竞赛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体验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试卷考试方式,只是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政策,参加“双创”竞赛,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双创”竞赛课程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把“双创”竞赛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和运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这就要求:一方面,“双创”竞赛课程教师应以课程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以育人为目标,全面改革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展开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坚持课程思政要求,在“双创”竞赛实践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培育,在“双创”竞赛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做好课程思政设计

“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课程设计,特别是如何在教学展开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从“双创”竞赛课程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双创”竞赛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模拟训练和竞赛实战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均有所不同,可以参照项目管理方法就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融合、教学形式、预期成果、支撑保障等进行探索(见图1)。

图1 竞赛课程思政路径设计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授课应注重在竞赛基本情况、项目选题、团队组建、项目计划书编制等教学内容中合理嵌入思政元素,采取课堂互动、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等形式,强化引导,加强互动,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和探索性。在课外实习阶段,学生赴孵化器或众创空间一线观察和调研企业创立运营和服务管理,获取实践经验。本阶段应在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注重创业精神培育,着重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全面了解创业的过程特别是创业者的体会,把握创业的核心要素和要求。在模拟训练阶段,主要展开竞赛模拟仿真训练,在团队组建、选题、计划书编制、路演模拟等环节,关注精神层面、思维层面和能力层面思政元素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受到教育,得到体验。在竞赛实战阶段,强调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的全面运用,注重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体验创业过程。

(四)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双创”竞赛课程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些学校评价“双创”竞赛课程实效只是简单地以获奖为依据,这就使“双创”竞赛课程具有明显的功利导向,最终走向只注重工具性不注重价值性、只教书不育人的畸形路径,我们要彻底改变这一不良倾向,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双创”竞赛课程教师教学对“双创”竞赛有着重要影响,要建立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模拟训练、实战演练全周期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包括校内指导教师、职能部门、校外实习单位、创业团队成员等在内的多元评价机制,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品格、能力为重点,全方位评价教学实效。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双创”竞赛课程的直接目标是获奖,但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学生参与“双创”竞赛实践,从团队组建、项目选择、创业计划书编制、创业路演到投融资、企业运营、团队管理等,学生在实战中训练,学生获得了对市场的把握、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团队的建设能力、对项目的运营能力,得到的是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要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度为重点,全面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效并予以激励,才能全面有效地评价“双创”竞赛课程实效。

五、结语

“双创”竞赛课程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各高校对此已经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从大思政格局、“双创”竞赛课程导向和思政教育赋能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双创”竞赛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并就“双创”竞赛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和要素进行了充分挖掘,同时就如何推进“双创”竞赛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明确的路径,这对高校推动“双创”竞赛课程向立德树人根本方向迈进提供了思路。如何科学评价“双创”竞赛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深化思创融合?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快速迭代升级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对“双创”竞赛课程研究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3] 宋妍, 王占仁.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3): 141−144.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2022−03−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代艳丽, 李颖稚. 论“两弹一星”的创新精神[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2(5): 27−33.

On the value, dimension and path of the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HAN Shaoqin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The training cour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tivating students’ dreams and promoting their growth.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fully extract, excavate and u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therein, and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links, start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nk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pushing forward constantly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strengthe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to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cours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uilding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9.21

A

1674-893X(2022)04−0114−06

2022-03-26;

2022-08-0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为涌现机制研究”(21YJC630063)

韩少钦,男,博士,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联系邮箱:hanshaoqin@hotmail.com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双创竞赛思政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