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理念下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职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
2022-11-13苏艳丽张胜衿
卢 喆 苏 阳 苏艳丽 董 婷 张胜衿
1. 衡水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0 引言
随着宜居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诉求。宜居不只是物质条件的提高,更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更加多元化、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为此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还是社会系统的参与者,应该以服务社会为重要职责。而作为高校三大支柱的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服务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持者。将高校的信息服务和学术中心——图书馆融入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结构之中,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要求。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公共信息服务、特色文化宣传等各项活动,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助于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尤其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严格遵循公益准则,充分发挥文化职能,能够有效推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升全民素养,同时能够进一步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塑造高校图书馆优秀的社会形象,也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1 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多和城镇内人口规模的扩大。最初的城镇化是“以物为本”的粗放型发展的传统城镇化,而随着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在各种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一个较长阶段的传统城镇化实践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弊端。中国传统城镇化的非农产业扩大、城市人口集中和城乡空间拓展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理念的深入普及,“以人为本”的全方位、协调可持续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区域发展,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使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活力更加旺盛,城乡统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大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空间格局和管理水平。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社会安全、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型宜居城市不再是梦。
1.2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条件和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城镇化发展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9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城镇化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但是长期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小隐患。“以物为本”的传统城镇化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城乡分化问题,加大了贫富差距。“人与自然分离”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恶性循环,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盲目追求GDP、扩大城市规模而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调持续增长等现象,遗留问题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愈加强烈,缩小城乡差异日益紧迫。新型城镇化理念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切实符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而随着宜居理念的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具有依据和方向。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从发展引导型转向以人为本型,从而适应城乡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宜居期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将是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方向。
2 高校图书馆发挥文化职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高校图书馆可借助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专业的人才等优势,在服务社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服务机构,图书馆除了要做好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外,还应担负起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应当通过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畴、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等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与更深层次的文化服务,在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高校图书馆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服务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型城镇化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重点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2.1 提供服务支持,推进基本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两个部分组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正常开展的保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重点面向从城镇化过程中转变来的基层社区和乡村民众。基础设施普遍呈现陈旧落后、年久失修甚至残缺不全等现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亟须完善健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比一般公立图书馆更具优势,能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社会读者的需求,这也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地位和重要性。
2.2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项目开展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公共文化服务设计过程,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知识,确保文化服务项目顺利开展并适应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民众的真实需求。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在文化传承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为不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设计和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推进区域特色文化的建设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其领先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在城镇数字图书馆和城市公共服务及其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中充分发挥独特的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功能形态、管理方式等多元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民众的满意度。高校图书馆的加入必将推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水平和层次。
2.3 利用专业优势,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高校图书馆员接受了很多专业训练和业务培训,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图书情报基础知识,对信息敏感度强,同时具备较高的学科文化素质以及更高的收集、加工、管理和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多年的专业工作经验,使其具备较为超前的思想和优秀的工作能力,包括较为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职能。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为其提供人才和服务保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为提高新型城镇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3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3.1 重塑服务理念,建立长效机制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举足轻重,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参与进来,致力于改革创新,掌握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相互融通的新管理模式,拓展业务渠道和业务范畴。同时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第一,与其他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如与各级公共图书馆构建服务联盟。第二,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如定期进行全方位评估和监督。第三,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如组织本校专家和大学生为基层民众开展专业性讲座。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机会亦是风险,要怀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3.2 打造特色服务,突出方向性
除了要保障读者基本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还应当针对当地情况和本馆实情,“因地制宜”地开展高品质的个性化公共服务。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个性化要求,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基点,推出符合其信息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实施特色服务项目。例如,开展信息服务,深入社区为新增读者普及城市生活的规则,提供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信息援助,弥补其信息或认识不足;提供工具性支持服务,针对由务农工作转为非农工作的新市民进行技能培训,以助其适应职业变化;创造社交平台,通过开展读书交流、图书传递、知识讲座等活动为当地居民和新市民创造互动的机会,促进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感知,加速互知互融。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科技查新、定题跟踪、信息咨询服务、可行性研究等更高层次的专业情报服务,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新产品、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信息咨询,为政府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3 寻求多元合作,协同发展
任何发展都不是割裂的、单独的,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完成的。通过纵向、横向的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深入践行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合作共享。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也必须要和社会其他组织形成一定的关联,尤其要强化学校和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的图书馆、档案室、情报所等机构的协作。一是可以与政企单位合作,如市委宣传部、省图书馆等,推进其社交职能的发挥;二是可以与专家团队合作,推进地方文献建设;三是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协同打造高品质阅读空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4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现代科技文明、不断创新文化服务途径的作用。丰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职能,可以极大地拓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更关键的是,借助高校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可以推动新市民群体的文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现代人文都市与美好农村相融合,从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宜居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