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历史抉择与时代重任
2022-11-13胡涌哲
胡涌哲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周口 466000)
引 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建党百年来的奋斗经验,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好中国道路,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复兴与国家命运。
一、中国道路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一)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之路
近代中国史是一段苦难、屈辱的岁月。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日益衰微。当时的中国迅速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封建统治,与侵略者展开斗争,并探寻一条救国救民之路。在西方的各类思潮影响下,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救国方针登上历史舞台。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拥抱西方资本主义的西化方案和固守封建主义的守旧方案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受到先进分子的关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一条崭新的民族复兴之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曾经饱受欺辱的旧中国一去不复返,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前行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消灭了剥削制度,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展现出庞大而旺盛的发展潜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样贫穷落后的局面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正确的道路却不一定走得顺,社会主义是一条新路,需要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分析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实际进行“二次结合”,我们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缺乏经验,我们也走过弯路,这些深刻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现状,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必须遵照客观规律,如果目标定得不切实际,在实践中就会出大问题。有了崇高的目标,更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来实现。
(三)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中国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广泛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民开始深入思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重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与经验,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党的十二大第一次鲜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方向,又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扫清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障碍,坚定了走好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念。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我们一直以来探寻、坚持的中国道路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的飞跃。如今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中国道路取得瞩目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走西方的老路,而是结合实际,追求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一)践行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断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注重通过法制保障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多部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保障。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制度,突出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自治制度中的作用,使国家治理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利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二)提升经济实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92万亿元,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9%,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并早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生产力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结合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结构,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适应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了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的重大突破。
(三)繁荣文化事业
我们党始终把文化事业放在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文化事业费从1978年的4.4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约930亿元,国有文博机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权益得到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根基得到巩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强化。
(四)增进民生福祉
党和国家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教育、更高水平医疗、更稳定工作和更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跃升至2018年的2.82万元,40年间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人,人民群众不再为温饱发愁,总体上实现小康。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教育公平、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五)加强生态保护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8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末端治理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治理效果明显,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初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绿色空间。
三、中国道路面临的时代挑战
中国道路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独立自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条道路上既有不怀好意的曲解误读、冷嘲热讽,也有在不断摸索时暴露出的短板与矛盾。
(一)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攻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过武力威慑和经济封锁,但都没有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于是,他们便寄希望于意识形态渗透的套路使中国掉入陷阱。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们的思想渗透活动。特别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他们更是将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其自身的“威胁”,炮制“中国威胁论”,妄图拉拢他国对抗中国。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依靠其掌控的国际舆论话语权优势开展思想渗透,以文化、学术、娱乐等为媒介,宣传西方价值取向,贩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刻意打压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中国妖魔化,从而否定中国道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更高效。网络平台日益成为西方开展思想渗透的主要战场。特别是近年来的全球疫情,西方敌对势力将疫情政治化,在新闻报道上采取双重标准,为疫情贴上“中国标签”,诋毁中国为抗疫采取的有力举措,利用网络发酵舆情,频繁制造负面热点,误导公众认知,对其险恶用心我们要高度警惕并坚决斗争。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从现实国情来看,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在面对竞争时多以价格战应对,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欠缺,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为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仍有发生。国内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明显,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总量供给紧缺,养老、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的问题受到人民群众的突出关注。
(三)反腐败形势面临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全力整治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共计立案审查案件超过380万件,超过370万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态势。然而,在反腐败领域取得的成果并不代表反腐败斗争已经结束,腐败行为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极易反弹,并展现出新的特征,滋生腐败的土壤仍未根除。面对反腐高压不收敛、不收手,继而顶风作案者依然有之。腐败行为不但侵蚀社会发展成果,而且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严重削弱党的威信,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任重道远”对反腐败工作做出最新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推进从严治党,织牢织密制度反腐的“笼子”,把反腐败斗争推向纵深。
四、凝心聚力走好中国道路
对于国家来说,一种道路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就成为一个国家发展前进的内在驱动力。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已经被无数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然而,要继续走好、走稳脚下的路,就需要我们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践行初心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期,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途径就是抓住党的领导这一关键,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凝聚起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要以铁的纪律管党治党,聚焦“四风”薄弱环节,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好党的干部,引导党的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通过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时刻做好身边人的表率,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自己的职责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在实处。
(二)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科研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创新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创新被放在首要位置,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创新驱动,我们要把创新作为经济提档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从政策、产业、资金等方面加强对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优化供应链整体效能,增强应对风浪和冲击的韧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三)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动力
中国道路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国道路的独特之处正源于中国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道路要想走得稳,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而思想观念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入的,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思想道德养分,将传统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把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使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让人们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找到思想上的“主心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时代活力,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持久的动力。
(四)推进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
推进依法治国,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着力解决法治层面一系列突出问题,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离不开坚强的法治护航。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诉求的有效手段,捍卫人民利益,使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下的公平正义,让中国道路在法治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结 语
当今中国正处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瞩目成就,也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实践证明了这条路是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要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坚定听党话,自觉跟党走,不断巩固思想理论之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国道路焕发出持久的强大生命力。